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罗小布问道】重发两年前唤醒思考的旧文(34):学“富士”,不要学“柯达”

导语:日本富士公司的两个秘籍再抽象一下,第一个秘籍是机制问题,形成技术合力,按照用户真实的需求孵化产品;第二个秘籍是实验问题,通过市场的反复的实验和检验,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

引言:这是2019年11月9日撰写的文章。有线与其他企业一样,转型时往往寻找对标企业。不否定有线寻找三大运营商对标,但实事求是地讲,有线对标三大运营商实在差距太大,因此,追赶难度也很大,甚至可能是“望尘莫及”且越拉越大。当时的命题是:还有没有有线更好对标的企业?

胶卷之王和数码相机之父的“富士”与“柯达”被苹果智能手机颠覆经历,与今日有线被“宽带即‘电视+通讯+上网+物联网’”颠覆的经历非常类似;但命运则不相同。与有线固守传统异曲同工的“柯达”2012年倒闭了,而“富士”依然是世界500强。因此,当年的命题转化为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富士”转型的经验?

不否认有线的问题很多,需要转型;但转型谈何容易?具有极大风险,不仅是企业风险,也包括领导人个人政治前途的风险,必须设防规避风险。规避风险的最佳方式就是试验或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党成功的宝贵经验,包括先实验后推广。尽管小规模实验也有风险,但只要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就可以不让企业和领导冒更大的风险……

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有线转型都需要先实验再推广。只不过现在更容易说服有线进行转型实验而已。需要说明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在没有看到兔子时,是否可以放出一支鹰去试试能否抓住或找到兔子?毕竟鹰眼比人眼要厉害得多……

也许有许多90后没有用过胶卷,因为90后出生在数码相机时代,照相用智能手机根本不用感光材料的胶卷。但在上个世纪,照相不仅需要相机,而且还必须使用胶卷。当时,世界上有两大胶卷企业,一个叫“柯达”,一个叫“富士”,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如同有线上个世纪是模拟时代,这个世纪是数字时代一样;柯达和富士也进入了数字时代,同样与有线模拟转数字及用机顶盒一样,柯达和富士也纷纷转向数码相机(可类比机顶盒),都成功地延续了辉煌。2004年在世界500强中,日本富士公司排名227位,美国柯达公司排名第447位……

同有线模拟转数字好景不长一样,有线的电视业务被“三网融合”的宽带所取代(“宽带智能网关+智能电视机”替代了“机顶盒+电视机”),也就是“宽带即电视”。柯达和富士的辉煌被2006年美国苹果公司的ipone挥之而去、黯然失色,也就是“苹果智能手机即数码相机”……

如同有线面临“宽带即电视”需要重新选择或转型一样,柯达和富士也面临着“智能手机即数码相机”的重新选择或转型。柯达与有线一样,认为业务和行业不能变,坚持传统业务,结果2012年宣告申请破产(2013年正式被批准破产)。而“富士”则认为技术可以不变,而技术服务或应用的行业和业务可以变,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向医疗和化妆品行业的转型;2018年,日本富士公司位列世界500强第377位……

也许有同仁要问:富士有什么转型的秘籍?其实富士的转型秘籍就两条,并不复杂,也就是有线也可以学习或模仿。富士的第一个秘籍是:从真实的客户体验出发立足新的领域。为此,富士基于优势领域的核心技术助力企业跨界,将原来的四个研究所(尖端核心技术研究所、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所、先进打印材料研究所和生命科学研究所)整合为“富士胶片先进研究所”,并把整合后的研究所作为基地或平台,孵化跨界产品。例如,运用胶原蛋白技术、抗氧化技术、独特的纳米技术等开发护肤化妆品……。富士的第二个秘籍是:准确的定位,即强化技术、不淡化背景、找准落脚点。例如,富士能让相片不发黄,也能让皮肤不生“锈”,因为相片和皮肤都需要抗氧化技术,富士是抗氧化技术的鼻祖……。举一反三,有线是视频领域的专家,5G进入视频通讯时代,有线同样也可以是视频通讯的专家……

把日本富士公司的两个秘籍再抽象一下。第一个秘籍是机制问题,形成技术合力,按照用户真实的需求孵化产品;第二个秘籍是实验问题,通过市场的反复的实验和检验,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

也许又有同仁要问:有线怎么学富士呢?首先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现在许多网络公司高层班子人员较多、专业背景各异,在集体决策的机制下,七嘴八舌、各自表述、难以共识,在所难免,也无可非议;但是,往往上会集体决策的事情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大家的判断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臆想,而不是事实的认定;许多可被市场认定的好主意或建议,被扼杀在摇篮里;许多未经过市场检验的主意或建议,冒着极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被“羊群效应”的一致通过。因此,建议有线成立跨部门的“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按照“广泛实验、风险可控、允许容错、慎重推广”的原则,形成有线跨部门的合力,不断实验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塑造新生态。其次,用市场来纠错、用市场来考核;“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交付给公司推广的产品,必须是全面实验的产品或全面论证过的产品,包括技术论证、流程论证、系统论证、市场论证,特别是商业模式论证;其交付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不是参照或借鉴其他数据分析出来的报告,而是基于市场检验的总结分析报告……

不否认成立“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需要解决观念问题,这个观念问题的本质是风险选择问题,也就是:是按照传统机制风险大呢?还是小规模试错实验的风险大?前者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淘汰或市场淘汰的风险,后者的风险主要来自小规模投入失败或试错的风险;关于风险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目的都是一个,即如何在保护领导的前提下,通过主动作为使有线脱离困境,实现转型。需要说明的是:有线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实现试错;横向上,小到一、二个社区或乡镇的失败,大到一、二个县的失败,不会影响大局;纵向上,可在第二端以上电视机进行实验,也就是有线有足够的终端或市场空间,包括竞争对手已经抢占的终端或市场,使有线在不影响现有客厅政策或现金流的前提下,摆脱基本收视费束缚,细分市场,提供有针对性或个性化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良好体验的电视服务;在移动端,有线是从0到1,根本无所谓风险……

也许有同仁会问:为什么建议成立“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而不是“有线电视创新实验中心”,其必要性能列举一下吗?

首先,融媒体乃至全媒体是有线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习总书记对整个宣传系统的要求,也包括有线。需要再次地、着重地强调的是:有线向融媒体转型与有线是否参与县级融媒体建设无关,后者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有线转型的根本;也就是说,无论有线是否参与县级融媒体建设,都需要向融媒体转型,这既是有线讲政治的要求,也是有线客观发展的规律……

其次,有线贯彻习总书记“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要求,需要突破许多政策限制,取得合法的运营资质。向融媒体转型是有线实现跨界转型、突破传统束缚、凤凰涅槃或再造重生的天赐良机。

第三,科技日益成为有线发展的关键引擎。回顾或追溯各行各业兴衰的轨迹,无不揭示出兴衰背后的科技推动力和颠覆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导致纸媒和图书的衰亡;宽带网络和互联网OTT的兴起导致有线电视的衰败;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导致传统电视台举步维艰;智能手机的兴起颠覆了整个媒体生态……。无数事实证明,有线谋划未来发展不能将科技的引擎排除在外;必须强调和加强科技的引领作用;必须成为有一定技术能力或集成技术能力的企业;这一点,已经被许多能成功抵御竞争的有线实践所证明。

第四,科技含量决定了有线未来的竞争力。性价比是市场永恒的法则或规律,在性价比中的科技含量或比重越来越高。对5G互联网时代的有线而言,没有高科技就等于没有高效率,也不会有高性价比的产品或业务。

第五,保护领导,需要充分认识高科技的风险性。在看到高科技高回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科技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既要看到高科技塑造了BAT辉煌的一面,也要窥视到互联网背后的“尸横遍野”。因此需要谨慎与创新并举,特别是在有线财力、人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控制风险,“先实验后推广”几乎是通用的法则或方式。

通俗地讲,不能让“头羊”先试着当“狼”,而是让有能力的、“非头羊”或一小群“非头羊”试着当“狼”;如果“羊脱变成狼”试验成功,再让“头羊”成为“头狼”或成为老虎或狮子。因为让“头羊”率先当“狼”,风险太大;有“狼未当成,反被狼吃掉”的风险,导致整个有线“羊群”成为市场“狼”的盘中餐。需要强调的是:让“非头羊”去试着当“狼”,需要给“非头羊”扮“狼”的条件,同时还要防止“非头羊”叛变或误导,导致整个有线“羊群”支付巨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收放自如的机制;“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就是尝试建立这种机制,并提供“非头羊”扮“狼”的条件……

创新需要体制保障。创新不仅是创造新的东西,也意味着打破旧的东西;这就必然与传统体制,特别是与传统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或尚未试验成功前,就打破传统体制,不仅风险太大,而且容易造成有线“休克”,极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和“赔了夫人又折兵”。构建可以试错、成本可控且能纠偏的“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可供选择的方式。

市场能反复验证一致的实验才是真实验。有线不是没有实验,但许多实验是带有前提或环境条件的,如政府关系较好的地区、管理较好的地区;实验的结果经不起反复的论证。或者,在实验论证的结果不具有普遍一致性情况下,就盲目推广,进而导致重大的损失,这样的案例在有线可谓“举不胜举”。更有甚者,只是论证了技术或产品的可行性,就盲目认为市场可行,不仅市场没有实验或商业模式没有实验,而且从技术到市场的流程、系统也未进行实验,导致无功而返,这样的案例在有线同样是屡见不鲜。“融媒体创新实践中心”强调的是端到端的、投入到产出的全面实验,而不是个别实验或某一过程实验……

顺应总局要求,建立鼓励创新、允许容错的长效机制。总局已经发文倡议建立或鼓励各有线申报《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参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建立有线的“融媒体创新实验中心”既是顺应总局要求或没有政治风险,又可作为“破冰之旅”的改革措施,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第九、第十或更多的必要性没有?当然有,这就需要赞成该建议的同仁共同来补充完善了。创新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实验或实践出来的;转型也不是想出来的,也是实验或实践干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

《学“富士”,不要学“柯达”》依然是仅供同仁们参考和讨论。认为有价值,建议就尝试一下;如果认为没有价值,就只当是谈资笑料。

                      

 

 

       写于2019年11月9日星期六  

修改于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责任编辑: 田文瑞 】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