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开启企业化模式运营的背景;
• 开启企业化模式运营以来的六个里程碑事件;
• 在无参照范本的情况下摸索出的三条发展经验;
• 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尚亦城”APP的具体思路;
• 人才激励,单兵作战能力提升一倍以上;
• 做群众的“调解员”,做居民的“网格员”;
• 2023年下半年预备发布两项改革成果;
• 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区域生态级平台。
2023年7月下旬,尚亦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主任边元松接受了中广互联的独家专访。
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是北京市首家纯国企模式运营的融媒体中心,在没有参照范本的情况下,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入选全国区县融媒改革发展典型案例,获得北京市广电局融合先导单位。
“尚亦城”APP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产品,自上线以来,紧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发,规划了助力北京经开区产业发展的“1+3+N”功能体系,即以一个移动客户端为载体,从“创新内容传播、丰富服务功能、整合业务链条”三个基本方向出发,叠加多个创新应用场景与服务功能,打造多功能城市超市APP。
比如,在创新内容传播方面,实现“一个平台、多次亮相”,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息员”。
图为:尚亦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主任边元松
边元松告诉中广互联,目前整个媒体矩阵在“策采编审发馈”六大功能上实现了协同化作业、常态化调控。
他认为,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将区县媒体资源和内容生产机构进行简单“相加”,而是要汇集多方面资源和力量并将其“相融”,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多方面服务能力,从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而深入,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功能丰富、形态完整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区域生态级平台。
中广互联: 边书记,您好。我们了解到,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是以企业化模式运营的北京首家融媒体中心。请您谈谈,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开启企业化模式运营的背景。
边元松: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前身是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直属的副处级规范管理事业单位。2018年3月,时任市委常委、宣传文化部部长杜飞进为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为“16+1”区首批挂牌的区级融媒体中心。
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发展的功能区,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和根本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才能站稳根基,但是担任区域宣传重任的融媒中心却面临三大发展禁锢:一是受制于编制,没有一支自主的媒体人才队伍。二是产品以传统媒体为主,未能在移动优先上破题。三是产播贯通不力,导致信息枢纽功能弱。
2019年,北京经开区启动大部制机构改革,工委谋势而动,决定成立国企负责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从机制体制上深化融媒改革。
2020年,北京经开区工委深改委会议正式通过融媒改革方案,委托尚亦城集团探索实践“政府指导企业主导的管理方式、政企校三位一体的用人育人、央市区企四级融通的内容生产、事业产业双向滋养的商业运营”融媒范式,为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建设提供深厚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中广互联:从开启企业化模式运营至今,在您看来,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有几个?请您做些分享。
边元松:今年是融媒体企业方式运营的第三年,我们的每一步探索都是新尝试,没有可借鉴的版本,每一步都值得记忆,下面我就分享几个。
第一个里程碑事件,是正式挂牌。我们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顶层设计、队伍整合、矩阵重建,2021年3月,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至尚亦城集团。
第二个里程碑事件,是拿证。运营当年,以企业身份拿到了互联网信息许可证、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和网络视听许可证。
第三个里程碑事件,是尚亦城APP2.0版上线,推出亦城数字身份E-PASS卡,探索“新闻+政务+服务+电商”的运营模式,实现“一个端口、多元服务”。
第四个里程碑事件,是模式输出。尚亦城与新航城成立合资公司,运营新航城融媒体中心,实现模式输出。
第五个里程碑事件,是入选中宣部区县融媒改革百强案例, 成为北京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
第六个里程碑事件,是今年将搬迁进入智慧融媒创新园,实现空间物理逻辑与生产逻辑的匹配,实现媒体的数智化生产。
中广互联: 因为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是全市首家纯国企模式运营的融媒体中心,在没有参照范本的情况下摸索发展之路,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是如何突破的呢?在此过程中,是否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能否分享3点?
边元松:人才招聘是我们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之一。 目前还在努力争取中,我们通过灵活的激励机制和打通人员上升通道增强人才吸引力。
北京经开区以企业方式运营融媒体中心的改革,是一次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互联网运营需要的深层次变革。回顾改革历程,有3点启示值得总结:
一是要坚持服务人民的导向,分清舍弃与坚守,打破原有生产方式和产品次序。将人员管理从以媒体形态分组转变为以生产流程为序列的兵团作战管理模式,形成大兵团作战模式,再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二是要强化造血机能,突出产业反哺事业,实现科文融合多元化经营。尚亦城集团通过6大产业模块去反哺融媒事业,走出了“以事业滋养产业,以产业反哺事业”化的多元化经营之路。
三是要坚持抓“阵地+产品”,真正实现相融相通。作为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底座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础,绝不仅仅是将区县媒体资源和内容生产机构进行简单“相加”,而是要汇集多方面资源和力量并将其“相融”,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多方面服务能力,从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而深入,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功能丰富、形态完整的区域生态级平台。
中广互联: 我们了解到,经开区融媒中心“把新闻生产重心转移到移动端,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尚亦城APP”。请您谈谈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尚亦城”APP的具体思路。
边元松:“尚亦城”APP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产品,目前共有约135万用户,今年上半年日活用户数为13071。自上线以来,“尚亦城”APP紧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发,规划了助力北京经开区产业发展的“1+3+N”功能体系,即以一个移动客户端为载体,从“创新内容传播、丰富服务功能、整合业务链条”三个基本方向出发,叠加多个创新应用场景与服务功能,打造多功能城市超市APP。
第一,创新内容传播,实现“一个平台、多次亮相”,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息员”。
目前,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已经实现以“尚亦城”APP为首发端口的新闻资讯传播体系,各类惠企政策资讯通过这一通道能够第一时间触达企业;同时,“尚亦城”APP建设各类工具模块,尽可能多地为企业提供亮相机会。目前APP上每天上传的各类信息已超150条。
再次,“尚亦城”APP还开创性地设置了“融媒星云”矩阵板块,区内各企业、机构可在APP上自建账号并发布内容;目前,“融媒星云”中已汇聚超200家区内单位,实现了官方途径的自主传播与发声,极大提升了企业对外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与效果,畅通了企业信息传播渠道,拓宽了企业形象展示途径。
第二,丰富服务功能,实现“一个端口、多元服务”,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办事员”“服务员”。
“尚亦城”APP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企业服务线上办理流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成为开发区企业指尖上的审批服务管家。上线政策兑现服务平台,通过“企业地址核验”“高企认定预约”“在线导办”等8大项、240余细项针对企业的基础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尚亦城”APP还积极回应企业诉求,配合经开区相关委办局,创新性地开发建设了“审批人员教您办”模块,已将140余项高频审批事项通过“视频讲解+图文梳理+一键申请”的形式逐一拆解,为企业办理审批事项提供便利。在服务方面,建设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平台,“园区空间超市”把60家企业园区招商的展位搬到线上平台,让需要“找房”的企业像逛云超市一样可以随时随地一站式查看多个园区招商信息。
第三,整合业务链条,实现“一项业务、多重成效”,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销员”。
在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之余,“尚亦城”APP还积极探索全新发展路径,在开展大型、综合性业务的过程中,通过整合贯通业务链条,巧妙吸纳尽可能多的区内企业参与,实现业务的多重成效。
例如,“尚亦城”APP是经开区工委、管委会指定的经开区消费券的发放平台,自2020年以来,完成了十几次各类消费券发放任务,大幅拉动了经开区职工居民零售品消费。同时,APP并未简单止步于消费券的发放工作本身,而是充分挖掘并整合30余家开发区内生产性企业,延伸开发运营了“亦城优品”在线购物平台,上线200多种商品,借助消费券发放带来的巨大用户流量,为区内企业争取了充分的展示和盈利空间,实现了从工厂到家庭的区内特色产品智慧销购模式,实现了发券+用券的区内闭环,撬动区内消费高达数亿元。
中广互联:经开区融媒体中心目前的人员配置情况是怎样的?如何实现个人激励?
边元松:目前融媒中心有员工近60人,单兵作战能力提升一倍以上。
这得益于我们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将人员统一归纳管理,按照“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传播”的内容生产流程,创新性的提出内容生产-融媒实验室-新视听创新中心的“兵团作战”模式,构建起统筹内宣、外宣、网宣于一体的现代传播体系,并通过搭建融合内容融合生产的新闻信息统筹平台,使整个媒体矩阵在“策采编审发馈”六大功能上得以协同化作业、常态化调控。
为了提高融合战略实施的效果,北京经开区融媒中心实行了自上而下的用人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人才的激励机制。
一是健全激励制度。以提升生产效能为导向,构建起以市场、基础考核、目标考核为重点的薪酬奖罚制度。根据不同岗位采取差异化激励策略,最大程度地激发人员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实施竞聘上岗机制。
二是强化能力培养。设立亦庄融媒学院,定期开展党的新闻宣传思想理论、全媒体理念和技能职业培训。
三是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全媒体人才考量评价体系,通过与新媒体、企业、高等院校等社会机构的合作联动,探索一套“战训结合、开放跨界、多元互动”的全新培训模式。
中广互联: 在聚焦产业功能区特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目前反馈如何?
边元松:我想重点谈两方面。
第一,未诉先知,做群众诉求的“调解员”。
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融通舆情信息数据库,收集网民投诉意见,联合宣传文化部网信处及时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充分发挥融媒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信息传播、价值引领、民意汇集、资源整合、智慧服务、协调沟通、组织动员等效能。通过未诉先报引导未诉先办,为助力发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发挥基层社会治理枢纽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基层群众诉求表达。
自2022年6月25日起,融媒体中心编制《网民诉求参阅》,中心每天针对11个新媒体账号平台的网民留言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诉求趋势特点,通过未诉先知、未诉先报,为民解忧主动出击,供相关部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第二,链接基层群众,做社区居民的特新“网格员”。
建设“数字孪生社区”,覆盖区内34个小区,成为引导本地百姓生活方式的服务平台。
中广互联: 目前,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有哪些重点项目在推进,可否做些分享?在2023年接下来的不到半年时间里,中心最期待取得的突破是什么?
边元松:目前,我们正在深化新视听实验室和首席记者工作室机制,引入智库探索共享协作机制,固化融媒改革成果,预备发布两项改革成果:
一是编制发布《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携手中国社科院传播研究所和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固化三年改革经验,着力打造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模式白皮书。
二是推动“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云上电视台”正式上线,联合广科院率先试点“云上电视台”,实现电视节目和新闻的一站式直播、点播,形成“短视频生产、制作、发布——用户数据存留分析、精准推送——视频内容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实现“智媒体研究实验室”落地,在搬迁后完成融媒内容生产数智化升级标准编制。
中广互联:在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实践中,您是否愿意跟全国的同行伙伴们再做些分享?
边元松:北京经开区此次进行的融媒改革,是一次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互联网运营需要的深层次变革。
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将区县媒体资源和内容生产机构进行简单“相加”,而是要汇集多方面资源和力量并将其“相融”,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多方面服务能力,从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而深入,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功能丰富、形态完整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区域生态级平台。
为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客观上就要求我们的融媒体中心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突破传统媒体体制机制的局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迈出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成功,这将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一个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之举。
中广互联:谢谢您接受采访。
边元松:谢谢。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