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构建“1+3+3+226+N”的新型传播格局;
· 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
· 建立“中心+公司”运行机制的考虑和落地实施方法;
·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动改”;
· 依托“北京大兴APP”牵头开展4个中心贯通的探索;
· 探索工作室模式,以“突击队”方式作战;
· 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7月27日下午,中广互联专程来到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所在地,对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马宪颖女士进行了深度访谈。
6月下旬,马宪颖以《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双创”模式探索之路》为题,在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发言。她谈到,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持续优化“中心+公司”运行机制,实现区融媒体中心和公司既界限清晰又协调顺畅,既管理规范又有效激励的运营模式。
在本次访谈中,她分享了对这一机制顶层设计的考虑和落地实施的具体做法。马宪颖表示,双轨制,要解决的问题是,融媒体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资金、人才、技术、机制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要求的情况下,依靠企业提供关键补充。
马宪颖在发言中还谈及,“到2025年建成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
图为:北京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马宪颖
在本次访谈中,被问及对“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有何理解时,马宪颖说,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第一,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发展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功能。第二,给融媒中心三个定位——阵地、枢纽、平台,即舆论引导阵地,综合信息枢纽,社区服务平台。
马宪颖说,融媒体中心,不再仅仅是新闻生产单位,建设融媒体中心,就是搭建平台,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中广互联:您好,马主任。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当前的基本概况。
马宪颖:您好。2018年6月12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到今年6月12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已成立运作5年。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整合了《大兴报》、大兴电视台、大兴人民广播电台,开发扩充了“北京大兴”APP、“这里是大兴”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兴”微博等媒体平台,构建了“1+3+3+226+N”的新型传播格局。
• 1,指的是1个融媒中心;
• 第一个“3”,指的是3家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和电台;
• 第二个“3”,指的是“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
• 226,指的是区内政务新媒体平台组成的融媒联盟;
• N,指区外宣传力量,包括与中央和市级媒体形成的良好合作机制。
我们逐渐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宣传态势,还依托“北京大兴”APP,为大兴区各委办局、镇街设立大兴号,逐步形成“1+N”的多层多点协同架构,广泛集纳一线信息动态,打造基层信息“直通车”和新闻线索“蓄水池”。
7月26日,“北京大兴”微博粉丝数突破150万。
目前,“北京大兴”APP下载量为209万,快手平台粉丝150万和抖音平台粉丝100万,加上北京时间、央视频、头条号等平台,全平台粉丝量超过800万。2022年的阅读量达到60亿。
这是融媒中心现有媒体矩阵情况。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是公益一类事业编制,是宣传部管理的相当正处级政府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为一正五副,正式在编人数110人,在融媒体中心成立的时候,人员经验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进入新媒体领域,经验要从头摸索。
2019年,按照融媒改革方案,中心按照策采编发形成15个科室,总编室、采访、编发一部、编发二部、新媒体部等部门,为整个融媒体中心内容新闻生产服务。
现在中心新增加的工作人员,会更多向新媒体做倾斜。
北京时代恒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册时间是2018年10月,到2022年开始真正运转。从2022年起,我们开始把中心的聘用人员转隶到时代恒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是90人左右规模。
我们现在是“中心+公司”双轨制运营。
大兴融媒中心发展得益于顶层设计,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大力支持下,奠定了“中心+公司”模式的基础。
我们真正体会到,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广互联:您在第三届中国融媒大会的发言中谈到,2025年要“建成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在您看来,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几个关键的标志性呢?
马宪颖:“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这个说法,不是我们首创。北京市在落实中央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发展目标。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基础上,北京市提出,要建3至5家北京一流,2至3家全国标杆性融媒体中心。
在此过程,大兴区领导屡次提出“争创一流”。
因此,大兴区融媒体中心确立了要做“全国标杆性融媒体中心”的目标。
您问到,什么是“标杆”,何为“标杆”,这是很好的问题。
我理解,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
第一,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发挥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功能。
第二,给融媒中心三个定位——阵地、枢纽、平台,即舆论引导阵地,综合信息枢纽,社区服务平台。基于这三个定位,要做到标杆,就是要做好“新闻+政务+服务+商务”。
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够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出去,传达到社区,到最后100米。这既需要我们建自有平台,也需要通过不同媒体平台发声,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被听到。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同志指出,区级融媒体中心就要做好地域性服务。因此,服务类信息是我们应该做好和加强的。
前些天,华北地区降大雨,我们用大兴区气象局的精准信息进行推送,标题里用了“暴雨将至大兴”这样的表达,发出不到2小时,就有了8万阅读量。这就是跟我们的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信息。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要成为“标杆性融媒体中心”,恰恰要深耕本地服务,做更多内容和策划。
第三,要成为“标杆性融媒体中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创新,比如体制机制。
以上,是我目前对“标杆性融媒体中心”的理解。
中广互联:大兴区融媒体的“中心+公司”运行机制,引起了业界关注。您可否谈谈对这一机制的顶层设计的考虑和落地实施的具体做法?
马宪颖:北京16个区级融媒中心现在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主。
《大兴报》原来是自收自支的科级单位,整合进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后,全面完成核销。
由于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员绩效还不充分,激励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在发展中陆续形成一大批聘用人员。
2015年,对广电中心60多位聘用人员,按当时以高于事业编人员的工资要求,制定了工资水平。当时的考虑是,聘用人员以从事新闻生产一线的中青年记者编辑为主,是工作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的保留,有利于确保中心发展的长远存续性。
随后的若干年,随着改革推进和整个事业的发展,聘用人员工资水平没有调整。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生活压力较大。
对此,我们想通过改革,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希望通过公司化运营,实现多劳多得,力争与事业编同工同酬。
以上,就是我们主要的考虑。
北京有几家区级融媒体中心是“中心+公司”模式,只是公司隶属关系、运行方式有所不同。
实施中,我们也在考虑“中心+公司”的运作模式边界是否清晰,因为中心是事业编,公司是国有企业。
第一,对国企派驻党支部书记,在国企抓好党建不放松。
第二,对融媒体中心如何更好地管理公司,我们不断开拓思路,想办法。
我们成立了以融媒体中心党组和重点科室为主要成员的监委会。每月召开监委会,对公司财务状况、运营状况、人员管理,进行整体把握,确保业务开展过程中,既有把关,也具有独立性。企业也可以相对完整地实现法人职能,开展各项业务权限。同时,又在新闻宣传业务开展过程中予以把关。
中广互联:“中心+公司”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咱们积累了哪些可贵的经验,可否分享3点?这当中又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也请您做些分享。
马宪颖:第一,各级领导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中心+公司”机制要认可。大兴区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和历任领导,在政策上给予我们很大支持。
第二,要有信心。在中心成立五周年探讨会上,我分享了一点心得:改革是大势所趋,认准了,就坚定信心去改。我跟各地融媒体中心主任探讨这个观点,大家也认可。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动改”。主动去做,才能做好。如果没有决心,可能做着做着就无所谓了。
改革,不是直接切割。双轨制,要解决的问题是,融媒体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资金、人才、技术、机制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新闻+政务+服务+商务” 的要求情况下,依靠企业提供关键补充。
这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跟各级领导沟通时的理念。“解决聘用人员工资”则是最初级、最表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公司去弥补原有机制的不足,去找到服务方式的抓手。
在运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去突破。
比如在双轨制之下,基层记者编辑开展工作,面对公司派活和中心派活,要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基层面临厘清多头管理的问题。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归口”,无论哪儿的派活,都是服务“中心+公司”,由中心党组层面做好统筹。
再有,对公司监督管理的尺度,也有探索。公司成立了,希望可以行稳致远。既然是独立法人,就应该给予广阔空间。在这方面,没有前人经验可依。改革过程中,要认准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动态调整。
再比如,两套体系下的人员一起工作,激励机制有不同,要考虑如何有效调动两套体系下的人员积极性的问题。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客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中广互联:在融媒体中心的“服务”方面,咱们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可否谈几个典型的服务案例?
马宪颖:在服务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在“中心+公司”机制下,公司可以承接一些区级活动,融媒体中心则可以更多站在全区层面,做一些便民服务的探索。
依托“北京大兴APP”,牵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等“四个中心”贯通的探索。
比如,“北京大兴APP”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今年上半年发布项目7600余条,点单人数超过2.15万人次。我们跟文旅局合作的“预付费监管”服务也取得不错效果。
中广互联:在2023年下半年,咱们有哪些重要项目在进行?也请您做个分享。
马宪颖:我们在尝试建设工作室。
“Qu看大兴”融媒体工作室是由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主推大兴区文化旅游相关内容的新媒体生产车间。工作室以区内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设“食在大兴”“游在大兴”“文化大兴”三大主题板块,力争为全区文化资源做好宣传,为全区旅游资源做好推介。
我们自己的同志担任工作室主理人。现在衔接了一部分高校资源,比如印刷学院、传媒大学、北体大等。“Qu看大兴”融媒体工作室在上半年做了近30个视频,突破了500万阅读量。
我们计划面向时政、广播,再建设几个特色工作室,打破现有机制限制,以“突击队”方式作战,呈现新亮点。
从策采编发角度,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更集约发展。衡量“标杆媒体”最关键是看内容生产和运营。在内容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做了固本强基的工作。5月起,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练笔、大比武”活动,组织业务干部、记者编辑开展学习调研,预计9、10月份会出一些调研成果。
融媒体中心正在实施青年干部接力计划,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我们抓整体业务的同时,也要用更多精力推进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中广互联: 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您有没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呢?
马宪颖:关于融媒体中心到底如何做?如何定位?我的理解是,融媒体中心,不再仅仅是新闻生产单位,建设融媒体中心,就是搭建平台。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这几年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一平台三协同”模式。目前,中心在做京津冀融媒协同发展联盟。一方面,以融媒中心为主,我们搭建全国政务新媒体座谈会、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专家智库、京津冀融媒体协同发展联盟,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全国政务新媒体座谈会我们做了5年。北京市广电局王杰群局长提出,2024年将其纳入“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这将是座谈会的提格升级。
“开门办融媒”理念落实的另一方面是,在大兴区的层面,我们把很多单位吸纳在一起。
比如,跟大兴消防合作,将涉及消防安全应急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宣教,承载起来。大兴区教委成立了教委的融媒中心,我们之间形成了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大兴教委策划的微电影,我们也参与其中。
我们还和大兴机场成立联合编辑部,在一些重要大型活动中会安排采访,形成了很好的协同。
所以,我认为,“开门办媒体”会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
中广互联:谢谢您接受采访。
马宪颖:谢谢。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