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这是2019年9月28日撰写的文章。当时,有线已经意识到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生态就是与电视台建立牢不可破的、唇齿相依的、一损俱损的、互助共赢的生态关系。有一个基本事实,有线必须调整心态,去适应、面对和迎合。这个事实就是:有线网络不再是电视台无可缺失的传输网络,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电视台内容的传输主渠道是互联网,而不是传统的电视网,包括IP TV和OTT。还有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现在各电视台可以不依靠有线,但有线不能没有电视台的内容,也就是有线处于网台博弈相对弱势的一方……
事实非常清楚,而且与有线的命运生死攸关,有线都心知肚明;匪夷所思的事情又再一次发生了,不知哪来的“深仇大恨”,许多有线就是不愿意向电视台主动示好,即便是合作,基本不站在对方或电视台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甚至是寸步不让,不仅一点“小亏”都不吃,而且不占点便宜不合作。更常见的是:不主导不合作,不控制不合作,纠缠具体小事忽略战略意义,宁可损人不利己……无论在行业外看,怎么如此荒唐的手足相残,事实就是如此……
现在情况已经非常危险了,理论上有线必须想尽办法主动与电视台握手言和。因为,一些地区的有线市场占有率不到25%了,按照经济学寡头市场规律,有线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已经没有任何自我“清高”的资本了,该是“一笑泯恩仇”的时候了……
还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各级广电融媒体正在“跨过融媒1.0、进入融媒2.0、蓄能融媒3.0”。融媒2.0是由以“频道为中心”向以“品牌-多栏目或多渠道”为中心转型;融媒3.0是将融媒体平台打造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跨过融媒1.0、进入融媒2.0、蓄能融媒3.0”与有线的发展战略高度的契合,因此,网台更应该摒弃前嫌、共创未来……
我曾经在上海工作和生活过,曾任上海东方有线副总经理。我进上海时,许多非上海的各地朋友都劝我不要去上海工作,朋友们的基本论调是“你孤家寡人进上海,上海人那么‘排外’,你还不叫上海人把你‘阉’了?!”,可见,朋友们的刻板印象是“上海人排外”……。我坚信自己能够融入上海,因为在进上海前我已经认真拜读过《上海通鉴》、《上海文化史》等许多关于上海的书籍。我的结论是:上海人并不排外,只是在旧上海殖民社会中,由于害怕被洋人迫害,上海人逐渐形成了一种“防守心态”或“防范文化”,这种文化容易被误认为是“排外”;通俗地讲,上海人轻易不说“我爱你”,你要融入上海,需要先说“我爱你”;光说“我爱你”还不够,你必须用行动真实地表现出“我爱你”,一旦上海人觉得你真的是爱上海人,上海人拥抱你比东北人还热情……按上海话说“侬是模子”、“浓有腔调”……
但是,如果你在上海,不懂上海文化,不尊重上海的规矩,上海人就会瞧不起你,按上海话说“侬是乡下人”、“侬是‘港督’(傻瓜)”……我非常幸运,七天左右就融入了我的上海团队,至今我还非常想念和感激他(她)们的包容……
为什么有线应对策略要讨论上海人的“排外”与“不排外”呢?是因为历史将会证明广电的“网台”分离是一个极大的、历史性的错误,迟早会正本清源与拨乱反正。“网台”分离造成兄弟之间反目为仇,唇齿不相依,都是“唇腭裂”患者;常言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为困难的是:在长期的兄弟反目为仇中,彼此都构筑了对对方的“防火墙”或“防守心态”,打破“防火墙”,需要其中一方先说“兄弟,我爱你”……
也许有有线的同仁问:为什么不让电视台先说“我爱你”,而非要有线先说“大哥,我爱你”?这其实是一个悖论问题,在当下,台完全可以不依靠有线网络,而有线网络离开台能行吗?许多有线的利润就靠电视台“施舍”的那点落地费了……换句话说,有线网络主要是传输渠道或俗称为“管道”,尽管有线不情愿,但这是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的事实;5G也好,中国广电整合也好,相当长的时间内,改善的也还是管道;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引水渠再宽,没有丹江水库的水源保障,只会沦为漂亮的、干枯的河沟或无源之渠,与美丽的鄂尔多斯“鬼城”差不多……
光对电视台说“大哥,我爱你”就行了吗?显然不行,积怨太久,积怨太深;就像上海人对外地人一样,你得拿出行动来,说明你真的是愿意兄弟重新和好。问题是:什么样行动才能让电视台大哥满意呢?
电视台大哥现在同有线一样也遇到了经营困难,也需要转型;有线能不能拿出行动来帮助电视台转型,并以此示爱呢?特别是能否在示爱的过程中找到既帮助大哥,又帮助自己,合作共赢的方式或模式呢?
电视台转型的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十化”。第一化是政府服务标准化。多数电视台是二类公益,其中有一部分事业费,但这些事业费往往没有准确地予以界定,例如,应该每年办多少场晚会?每次晚会的标准预算是多少?……需要标准化或者界定清楚。以有线关心的卫视落地费为例,“卫视全国落地”是电视台的职责?还是政府的需要?是否应该列入政府的标准预算?……有线应该帮助电视台实现政府服务标准化。还是以卫视落地为例,应该不受利益诱惑地坚持对等落地;试想一下,卫视落地如果纳入政府的标准预算,是不是对有线是利好?是不是共赢?许多台还没有实现高清化,有线是否应该主动地提供帮助或协助?现在有线也能做些广告,能否与电视台的广告进行协同?能否主动为台里的自办的节目或首播的电视剧做些宣传?再退其次,能否在地推活动中为台做些宣传?用为台宣传名义进社区是不是会更容易一些?……
第二化是活动资产经营化。活动资产经营化是指将活动作为经营单位或资产予以销售或市场化,是台里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活动经营化离不开“节、展、会、赛”,这些“节、展、会、赛”的地点需要构建转播或直播环境。现在的转播环境不仅需要5G,而且需要5G的边缘计算(如今年BIRTV总局展台展示的“360度自由视角”);不仅是满足电视传播环境,而且是满足全媒体的传播环境,包括手机直播环境。有线网络的5G试验,是否可以考虑优先为台里的“节、展、会、赛”构建5G的转播环境?有线不为台里构建这样的环境,台里必然请三大运营商构建这样环境,必然优先用三大运营商的网络进行传输……。“节、展、会、赛”的地点是5G的热点,是兵家必争之地(俗称“占坑”),有线5G试验没有理由不发起“占坑”运动,有线没有理由不与台里合作实现共赢,哪怕是免费为台服务都值得,当然这是假设有线“心魔”不太重的前提下……
第三化是广告实物化。通俗地讲,广告实物化就是与电商打通;例如,假设某电商(如京东)收购3折的麦当劳购物券;广告商可以用3折购物券方式与电视台交换广告,电视台再用交换来购物券与电商交换并兑现。现在许多有线与电视机厂商合作在营业厅内卖家电,不仅并不具有多大的价格优势,而且多数经营状况也差强人意;如其这样,不如有线网络作为电视台的下游一样,作为电视台广告实物化的下游,岂不就合作共赢了吗?如果能深入合作,有线的广告还可以搭上电视台广告实物化的“顺风车”或“便车”……
第四化是广告实物化。首先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有线无论是否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都要实现融媒体或向融媒体转型;省级电视台也一样,无论是否承接省级融媒体的建设,也都要向融媒体转型;也就是说,有线网络或省电视台向融媒体转型,与是否承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无关,因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习总书记对网台共同的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只是媒体融合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绝不可以偏概全、一孔之见地理解媒体融合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部署……
简单地讲,按照习总书记“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要求,“新闻拆条”将成为历史。“新闻拆条”是电视优先的产物,未来上传的新闻或编辑的新闻首先是满足移动端的需求,传统电视如果需要可以“拼接”,而不是传统电视“拼接”播出后,让移动端“拆条”。
移动优先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短视频优先,有线在向融媒体转型过程中,既要在移动端为电视台构建短视频渠道,还要在传统电视端为短视频构建新的播出和呈现方式,如果台网之间能够形成这样的合作,岂能不共赢?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有线发展移动端业务,与有线是否有移动网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有线是否获得5G牌照构建移动网,不是有线开展移动端业务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也没有移动网,为什么可以开展“一地一端”业务?在互联网时代,只要能接入互联网,一切皆可OTT……当然,喜欢垄断的有线,一时想不通,也情有可原……
在电视台全媒体化过程中,有一个严重的不足,这就是网格化人员不足。现在各级电视台的人员布局与政府网格化结构严重地不匹配或不适应,一时无法做到,驻村有通讯员、驻镇有记者。与此同时,一些有线的人员相对比较充裕或冗余,为什么不能把队伍庞大的、网格化的有线员工训练成为电视台的通讯员呢?四川有线在参与县级融媒体建设中就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同仁们借鉴。
第五化是基础设施开放化。对于台里而言,在新市场环境下,不仅需要将录音棚、演播室、录影棚、专业设备等对外开放,带动产业或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而且新构建的融媒体平台工具也应该对外开放,例如,融媒体的移动端工具,不仅提供给记者使用,也提供给创业者、普通大众、甚至农民使用。同样,在融媒体时代,有线的许多基础设施也需要对外开放,包括机房、媒资平台工具、融媒体平台工具等,既然有线对外开放,为什么不能优先向电视台开放呢?为什么不能相互开放合作共赢呢?
还需要说明的是:移动优先不仅是短视频、新闻等移动优先,4K也应该移动优先。无容置疑,电视4K之路还很漫长,不仅环节多,而且投入大、商业模式缺失;许多电视台还尚未实现高清,对绝大多数电视台而言,4K是拍摄的起,制作不起,播出不起。与此同时,许多手机拍摄像素已经完全可以满足4K拍摄的要求,但没有制作平台,也没有播出分发平台。在融媒体时代,移动优先是网台共同的目标,发动群众传播正能量、发动群众贡献正能量是网台共同的使命,为什么不能共建一个面向移动端、服务百姓、智能配音配文、投资不大的4K融媒体平台呢?也许有人说,手机2K就够,用不着4K,难道ITUBT.2020标准只有分辨率一个指标吗?色深和色彩空间指标手机不需要吗?况且,折叠屏、手机投影、无屏视频时代即将来临。更进一步地讲,在4K电视领域,绝大多数电视台无法与央视和少数大台竞争,需要走自己差异化的道路,5G创造了这种差异化的环境,如果有线能够配合,彼此都能如虎添翼……让农民用手机拍摄4K视频,让4K融媒体平台为其制作、配音配文、分发,让政府满意,让百姓开心,何乐而不为?
第六化是艺人网红化。电视台的网红艺人与互联网多数网红不一样,是先在电视上出名,后在互联网上出名。有线电视可以为这些网红开设专门的点播栏目,同时作为有线移动端的重要资源,网台之间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岂有不为之理?
第七化是频道互联网化。频道互联网化意味着打破传统频道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循环等播出方式,电视与移动抢先或赛跑。有线可以用双EPE和双频道同播予以配合,一个频道采用原有的播出EPE,一个频道采用回看EPG,无论从什么方面评估,对有线都百益而无一害……
第八化是物联网新闻化。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即万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大到地震等灾害预警,小到马路井盖丢失,电视台急需构建一个物联网的信息收集平台。与同时,物联网也是有线网络的发展方向,随着国网获得5G牌照,有线必然会大规模地开展互联网业务,为什么有线不能与台共享物联网信息呢?其实,网台在物联网信息共享上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就是应急广播;应急广播网由有线提供,广播网的信息服务由电视台提供,由此也证明了网台可以是一家人或本来就是一家人……
需要说明的是:在融媒体时代,物联网信息不仅可以向电视提供服务,更能即时地向移动端提供服务。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物联网时代,如果有线不能实现物联网新闻化,必然沦为新时代“换了马甲”的老管道工。
第九化是IP TV增强化或电视网络多重化。无论是电视台和有线网络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线与IPTV的竞争存在着内外两个博弈。一个博弈是有线网络与IP TV网台联合体(中国最大的电视台或央视总台+本省最大的电视台或省台+中国最强的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另一个博弈是省电视台或省IP TV平台与三大运营商及央视之间的博弈。在与三大运营商博弈中,两个博弈的策略是不同的……
按照进化动力学有限种群博弈论的观点,有线网络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博弈策略是“总是背叛”或ALLD策略。历史上有线也曾经尝试过“以牙还牙”策略或TFT策略,“以牙还牙”策略或TFT策略是指在多回合较量中,第一局有线采取合作策略,然后模仿对对手在前一局的选择;如果三大运营商在第一局也是采用合作的态度,有线第二局选择合作;如果三大运营商第一局采用背叛策略,有线第二局也采用背叛;如川网与移动合作开始时是TFT,后来改为ALLD。在TFT策略中,当局数大于某个临界值,某一方会采用ALLD策略或“总是背叛”策略……
电视台的IP TV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博弈目前是TFT策略,在这个策略中,有线网络的存在或兴衰决定了TFT背叛临界值到来的早晚;也就是说,有线网络的存在是IP TV现有商业模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一旦有线作为必要条件不成立或过于衰败,三大运营商必然反水,即采用背叛策略,许多省份OTT游离在IP TV平台之外就是证据,三大运营商迟迟不按照总局76号文件执行,隐瞒用户数就是ALLD策略的前兆;好在,有些省台或IP TV平台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电视台的IP TV增强化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加强与有线网络公司的合作,通过壮大有线网络公司胁持三大运营商,使其不敢过早转变为ALLD策略;另一方面为了自身全媒体转型需要增强自己或电视多重网络化。在增强自己方面又有四个方向:一是开展去机顶盒的、基于互联网的OTT电视业务;二是基于华为智能屏,开展基于TV app Store的电视业务;三是开展面向移动端的、包括未来折叠屏、手机投影、无屏电视的电视业务;四是通过人工智能,结合回看等功能,将传统电视互联网碎片化或增强型电视化。有线同仁不难看出,电视台加强自身的四个方向与有线电视未来的方向高度契合,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选择背叛而不是合作呢?
需要强调的是:未来的电视业务有许多是基于5G及其组合创新的新业务,如BIRTV总局展台上展示的多路多维度同屏四路电视、VR和VR视频双路电视、360度自由视角电视、增强型电视以及4K/8K电视等,这些新业务单靠网台某一方都很难实现,网台没有任何理由不合作起来,共同做大做强,常言道“和则利、斗则伤、信则达”,况且网台之间本来就没有根本利益冲突,都是“1998年,某……”惹的祸……
第十化是多种经营化。如苏州台的地产和物业经营等。现在,许多有线都盖起了大楼,绝大多数都以文化产业名义建立了产业园区,试问:没有电视台这个文化产业园中的“BAT”进入,能发展好文化产业吗?此外,有线开展的许多增值业务也与电视台相关,而且彼此互补,更有竞争力。有线必须承认,在现阶段,有线在媒体业务上不仅人才缺乏,而且还是门外汉……
总之,网台之间无论从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重新和好;况且,现在谁也比谁强不到那去,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网台之间紧密合作不是没有案例,有许多成功案例。例如,贵州,许多有线同仁到贵州学习后说,“学不了,他们网台关系好”,问题是:他们为什么关系好?你是否访谈过贵州有线前任的刘文岚董事长和现任李巍董事长?你没有发现他们哥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吗?这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局意识和包容胸襟;他们哥俩是真正的“聪明人”或有智慧的人,因为“精明”是算计到家,“聪明”是大智若愚;按照上海话说,他们哥俩表面上像“港督(傻瓜)”或“乡下人”,其实他们俩是真正地“有腔调”,是“模子”……
《上海人的“排外”与“不排外”》依然是仅供同仁们参考和讨论。认为有价值,建议就尝试一下;如果认为没有价值,就只当是谈资笑料。
写于2019年9月28日星期六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