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被众多行业人士认为是风口之一,但其中的坑或者认识误区其实很多。笔者认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问题正是各种VR误区的起源。人工智能是一种“模仿”还是“替代”性技术,搞不清楚这个问题这将导致可怕的“上帝模式”思维。
VR或许是今年最热的领域之一,但反过来的一种解读方式是:越热的事,冷得也越快!这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清楚VR是什么。VR确实是代表着人工智能(AI)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确实是一场大风乃至可能成为狂风,但这场大风往哪里刮都搞不清的话,怎能飞起来?
从市场上看,开始大部分的VR风投都是在VR设备包括VR终端和VR拍摄设备,后来逐渐其次投在VR内容制作领域。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VR内容和传统影视内容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某些传统影视导演正是被VR搞晕的一部分人。
例如,导演陆川曾经如此陈述对VR电影的理解:“它其实不能像传统戏剧一样根据一个导演的逻辑去看,而是跟着每一个演员进入每一个空间,真正的VR电影是要看几十遍的,在逻辑上来说是一个无限延展的状态。”他的意思是假如这样的电影里有N个角色,观众可以任意选择其一,跟着他走完整个故事线。但是为了了解整个故事,观众还得再选一个角色从头再来。这就意味着观众可能需要花费N倍的时间——但这也许成为一种用户逻辑推理能力的游戏,最可能的是谁也搞不明白导演究竟在讲什么。陆川又说:“而且,真正的VR电影是可以互动的,是不是应该把影院全部拆掉座位,让我们能够在里边互动?”
可见,虽然VR技术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深度沉浸感已经被各方认同;但从“表现技术”到“艺术”。
传统电影虽然非常依赖于电影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但被称之为电影的艺术实际上首先源于导演所言演绎和表达的特定故事及情节。观众本质上上是以故事情节之外的第三方视角看待这一过程的——包括3D电影也是如此。而VR的“身临其境”感则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让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对待整个过程。
上述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正是让传统电影导演逻辑错乱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2015年VR开始暂露头角到目前众多VR机构诞生,在众多风投资金的支持下,VR摄像设备、VR终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VR内容拍摄的问题部分解决了,但仍然面临后期剪辑以及更深层次的讲故事的问题。
业内人士张书乐在《别跑错了道,VR千亿级大坑等着填》一文用“上帝模式”来形容VR技术带来的“第一视角”问题,就是 “可以在任何角度、任何位置投注关注”、“全无遗漏”的全能状态。张书乐将这种“上帝模式”与泛娱乐联系起来,“消费者越是通过VR扮演在虚拟世界里全知全能的‘上帝’,其所要带来的硬件负荷也就越大,其实现可能也就越难。”
虽然该文没有对“上帝模式”做进一步的解读,但笔者非常喜欢这一词汇。笔者认为:所谓“上帝模式”就是泛娱乐背景下VR“第一人称”的升级和强化;尤其是考虑到一定的互动需求下,消费者全能模式对于VR应用提出了超乎寻常乃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一下,消费者在一个VR演唱会场景里,想穿越从舞台到观众座位、从贝斯手到二层楼座椅的所有的场景,想要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真实的声音和视觉效果;换一个场景,消费者想要在一个网球比赛场景,在体感设备等支持下与对面的假想运动员来一次美网公开赛赛事;再换一个场景,若干消费者想要在户外场景来一次兼具鸟语花香春游,并与同伴表达友情或爱意。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单独完成上述某个场景乃至只是某些环节是可能的,但想面面俱到,那就真的成为《Matrix》(《骇客帝国》)了。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上帝模式”的基本含义。更进一步,基于人工智能的VR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替真正的人类感知和智能,正是“上帝模式”的核心问题。或者说,在一种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如何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全面的——乃至近乎真实的感官。
在众多关于VR未来的设想中,许多深度恐惧症者往往会描绘出这样的图景:就像电影《Matrix》里那样,每一个人类用营养液维持生命,困在一个小箱子里,享受着电脑给我们制造的与真实一般无二的虚拟现实世界,并生存着。但即使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笔者也从未有此类担忧。因为人工智能或虚拟现实其实只是某些维度某种程度(甚至是很肤浅的)“模仿”,但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替代”或“剥夺”感官。哪怕真的通过气味和营养液等AR方式,增强现实代入感,也不会改变根本性差别。所谓的网瘾或者毒瘾其实都是个体自我的逃避(现实)和选择(虚无),而不是被动被替代。或者说,关于人类本有的智慧以及生命的含义,笔者一直认为这是最神圣也不是所谓“科技手段”可以触达的,但笔者不想在此展开长篇大论。笔者愿意借鉴KK对人工智能的一些解读,来部分论证笔者种对人类智慧的窥视。
近期,KK在杭州针对科技与商业的结合做了长达90分钟的讲演,以下是笔者对KK讲演中关于人工智能阐述的一些引用:
这些人工的智能是不是能够比人类更智能呢?
为什么要人工智能给我们开车呢,因为它是跟我们开车是不一样的,不会受到分心,是非常专注的。
我们会通过机器的设计来强调某些智能,而另一些方面却不是那么强调。
人类的智能,我们大脑的这种能力其实是有很多种不同的认知维度,很多种不同的思维运行方式,会有多种不同的智能机制,这有点像是很多的音符组成的交响乐,而每个部分都是有乐团当中不同的乐器来演奏的,我们大脑也像交响乐团一样的,我们有认知的智能、情感智能,还有对空间的认知等。
笔者认为,如同KK所说,所谓的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智慧某些特定维度的模仿,就像某种放大和加强的乐器奏出的曲子,而大脑的复杂之处在于其多种维度的融合与交织,人类的智慧是所有乐器交融产生的、高度和谐的交响乐;并且,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中维度,所谓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弄清楚,或者说还是探索(争论)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模仿技术实现可能性的约束,我们也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说到底只是一种模仿,而不是替代性的。
所以,不过分展开和论述的话,人工智能最大的坑就是:人类希望依靠人工智能扮演“上帝模式”!
那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代表,VR应该如何被应用?在借鉴了KK的思考或,笔者将在系列2为读者带来传播先驱麦克卢汉的方法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