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开幕式上作题为《以终端创新为抓手建6G发展新生态》的主旨演讲,提出6G与AI的交汇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
邬贺铨指出,移动通信每一代演进都与终端能力的显著提升紧密相伴。从1G时代的手持终端,到2G的数字终端、3G的智能终端、4G的宽带终端,再到5G的互联网终端,终端始终与网络能力协同进步、相互促进。不过他同时提到,当前5G应用仍存在能力释放不充分的问题:从2023年到2024年,5G用户数占移动用户总数从46.6%增加到56.7%,年增长21.67%;月户均流量从16.85GB增加到18.18GB,年增长7.89%,远低于5G用户数的增加。邬贺铨认为,尽管5G网络在带宽、频效和能效上相比4G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流量增长并未完全跟上网络能力的提升步伐,这反映出在终端计算和业务生成能力上仍存在不足,导致用户在一般消费应用场景中难以充分体验5G的优势。
据Canalys报告预测,全球AI手机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例从2024年的16%增长到2028年的54%。AI手机之后还将出现功能更强的智能体手机。邬贺铨认为,随着AI技术的深度融入,新一代终端将内置端侧大模型,大幅提升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以最新5G AI手机为例,其采用3纳米制程的NPU,最高算力可达200 TOPS,支持实时交互和离线应用,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和个性化服务。
邬贺铨预测,智能体手机不仅具备AI手机的所有功能,还通过增强记忆能力、自学习能力和外部工具调用能力,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主理解和拆解。这要求其配备更高规格硬件,包括高性能AI芯片、支持百亿参数推理能力的模型、大容量内存和存储空间,同时对网络带宽、时延和连接密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邬贺铨强调,多种智能设备协同工作的模式正重新定义人机关系,有望成为AI时代移动通信的主流范式。这种新范式将具备多模态交互、分布式计算、场景化服务等特征。
具体应用领域中,AI+XR被认为是6G的重要驱动力。邬贺铨表示,AI与XR的深度融合(如眼动追踪、手势识别等技术)将进一步增强交互的自然性与沉浸感,轻量化设计与高性能显示技术则提升用户体验,推动用户从“观看视频”向“进入视频”的XR体验转变。这一转变对通信网络提出极高要求:带宽方面,下行需达Gbps级别,全息通信更是需要1Tbps,将推动太赫兹通信和RIS技术应用;时延方面,交互式应用要求低于10ms;连接密度需支持每平方公里千万级设备。
工业领域同样是6G终端创新的重要场景。邬贺铨认为,智能体工业模组将成为6G时代关键应用之一,其在5G工业模组基础上升级,AI推理参数规模可覆盖十亿级(如设备故障诊断)至千亿级(如全厂调度),支持云端训练与边缘推理协同。其中云端负责全局训练与资源调度,需兼容异构算力池化与跨平台管理,算力可达数千TOPS。
邬贺铨强调,终端演进正引发应用模式深刻变革,具体体现为终端形态多样化、终端功能智能化、终端通信协作化、人机交互多模化、内容交互异构化、内容供应个性化、终端连接多元化、终端服务泛在化。而6G与AI的交汇,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