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大众被过度娱乐而审美疲劳之时,包括《见字如面》、《朗读者》、《晓松奇谈》、《一千零一夜》在内的一波“文化节目”如一股清流开始吸引大众目光,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类型节目。并且,无论是传统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也都在此领域频频发力。而实际上,文化节目早已有之,21世纪初的《百家讲坛》也曾经风靡一时。文化节目的再度兴起,正是普罗大众内心对民族文化根本的回归与追求。毕竟,任何一种娱乐类节目只能制造一时乃至短暂的关注,但优良品质与深刻的人文内涵才是真正塑造IP和长期引领潮流的根本。
但在另一方面,在更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和媒体产业整体升级的大背景下,电视业者需要进一步认识文化节目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尤其是要看到当前一些文化节目存在的关键问题。
目前的一些节目因其包含某些文化元素(如诗词、文字、朗读)而被称为“文化节目”。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文化节目之“表”,难以称之为真正的文化节目。笔者认为:文化节目之“里”(实质)是要对特定历史背景、文化心理、文化派系、文化形态、文化经典、人生哲理等进行较为充分和深度的描述和阐述,并进而推动受众的进自我感悟、反思,或是达成某种正向价值观的传递。所以,文化节目的关键是对其内含的文化内核进行深度描述和阐述,这就要求节目团队从导演到主要参与人要有文化功底,要围绕文化进行节目设定和展开节目,真正体现文化本有的内涵和魅力。
而现实的情况常常是,很多节目的核心宗旨并非回归文化本真,而只是举文化之名而行综艺节目模式之实,尤其是一些所谓“文化节目”依然还是围绕明星人物进行设定和展开。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为接近大众而降低对文化品质与文化内涵的描述与诠释,或者为宣传之故过渡渲染乃至伪造(如某饮食文化系列之3),让“文化节目”显得过于“媚俗”而失真。在综艺娱乐节目早已过度泛滥、明星过度刷脸、民众辨伪能力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这类节目只是重复传统综艺节目老路,在吊起大众内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之后难以真正满足文化“解渴”需求,必然快速走低而被淘汰。
当然,笔者并非将文化节目与综艺节目对立起来。综艺节目一些成熟的节目模式有助于提升节目对普罗大众的吸引力,而如果这些综艺节目能够围绕文化内核设定节目模式,则可以在文化的吸引力/普适性与文化深度达成较好的平衡。
这是笔者认可的正面文化节目案例,该节目常常是围绕某一本书或经典描述相关历史背景、文化心理或文化认识、文化哲理。节目本身的城市深夜的背景隐含着让观阅者静下来思考的隐喻;而初始镜头中快速流转而过的行人、加班回家的上班族、街边小贩、民工乃至年轻的恋人,作为“动”的元素,或更显夜之“静”。对笔者而言,上述深夜背景下的各种普通人,颇有一种佛学的哲理喻示:为何不放下特定的身份,在平凡的世间回归真实、寻找本真自我?
图为:《一千零一夜》剧景
在这种夜晚背景的设定中,梁文道在其《一千零一夜》的某一集节目中表示,该节目目标并不是“让大家觉得读书太有意思”,由此推广读书风气;相反,梁文道喜欢把事情“说得麻烦了、困难了”,从而激起观阅者“学问上的好奇心”,然后去“亲近原著”。于是,梁文道在这一集节目中围绕《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八个字,引用古今不同学者差异极大的注解来说明:对于后代人而言,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对文化经典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时候真正读懂或理解经典确实很困难。梁文道又紧接着给出“诠释学”和“考据学”的解决方法,就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经典中上下文的整体意思及著者的核心思想去理解关键字句。然后,梁文道继续引用古今各个学者(如何休、朱熹、陆九渊、钱穆、陈树德)的注解及其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最终接近花了整整一集时间(一集约十五分钟)说清楚“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八个字的正确含义:这八个字中最关键的“异端”并非独立于儒家之外的异种学说、思想或小道,而是说事物常常存在两端;整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不要偏执于两端(极端),而是要折衷。
从形式看,梁文道作为讲述人是《一千零一夜》节目的唯一核心元素,这确保了文化专一性和纯粹性。从形式上看,与之相类似的节目有高晓松的《晓松奇谈》。相比较而言,《晓松奇谈》节目的特征是其涉及各个国家不同时代及地理的广博性、有趣性和一贯的言语平实性(低门槛),这能够吸引一些初级文化爱好者和初级读者。而《一千零一夜》介绍和解说的对象则更具文化意味和深度,更吸引那些深度读的读者和思考者。
《朗读者》的节目内容主要是嘉宾访谈与嘉宾朗读。从嘉宾阵容看有濮存昕、斯琴高娃、蒋雯丽、王学圻这样的“老戏骨”,有刘震云、郑渊洁这样的著名作家,有柳传志这样的商界名流,有许渊冲前辈这样的文化大家与前辈,有乔榛、张梓琳这样的文体界知名人士,有无国界医生蒋励这样的特定专业人士,等等。他们皆是有积淀的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带着故事来朗读和分享,也符合了节目的宗旨“一个人,一段文”。嘉宾访谈部分实际上是真人秀版的《艺术人生》,主要是将嘉宾对人生轶事原汁原味的朴素回味与朗读内容相结合。嘉宾朗读的内容则有书信、散文、小说、古诗词、诗歌、歌词等,从第一期朗读文献(老舍的《宗月大师》,Bob 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朱生豪情诗》节选,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许渊冲译文《诗经 小雅•采薇》,舒婷《献给同时代的人》等)来看,入选的作品质量皆属上乘。表面看起来,上述元素颇具文化张力。
接下来的朗读环节中,一些嘉宾具备较好的表演能力,朗读包含较深情感富于张力,或者朗读内容与朗读者背景非常完美结合。比如,南极科考队在南极背景下朗读《献给同时代的人》。但在另一方面,节目组过于刻意地要将朗读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背景(爱好、职业等)结合起来,实际上有些朗读者本身不太具备较好的朗读功底,或者有些内容或许并不适合朗读。比如某作家因为喜欢航空与天体,所以其朗读的内容是《时间简史》,但该作家的朗读语调和节奏都很平实,对于观阅者来说缺乏代入感。再如,某次G20峰会餐饮文化组组长的朗读也很平实。更进一步来说,节目本中的朗读内容是与不同嘉宾所处时代或背景相关联,注重的是嘉宾故事或情感的描述。所以,节目本身并非围绕朗读本身,尤其是不同嘉宾朗读的内容无法成为相关性的系列内容。所以,最终是不同的文字内容都被快速迭代,比较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这个节目各个方面相对较弱的环节就是朗读本身。
所以,《朗读者》总体是个不错的综艺节目,把不同嘉宾的特定年代背景、人生阅历或职业背景与特定的文字相关联,嘉宾的形象比较饱满,舞台设计也很“高大上”。但该节目缺乏的反而是“朗读”本身的文字内涵与文化深度,所有与文字文化相关的环节都如走马观灯或浮光掠影,并不能较好地展现某个时代某种文化心理或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粹。常常是某一位嘉宾独特的历史背景或文化沉淀刚刚激起观阅者的胃口,然后就嘎然而止进入下一个嘉宾环节。有评论就认为《朗读者》无非是换装的《感动中国》。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评价。这样重(明星)嘉宾故事轻文化本身的节目可以取得观众一时的认可,但也难逃热潮退却时悄无声息的结局。
由于都具备朗读环节,所以《朗读者》与《见字如面》有很高的可比性。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前者在表面上有动人的真人版嘉宾故事,但后者不仅有朗读的专业性,而且更聚焦于文化本身的诠释,其文化专一性和对观阅者的潜在导引显然胜过前者。即使是从舞台设计考虑,《见字如面》的专注性和《朗读者》的综艺性也是差别显著。与《朗读者》大相径庭的是,中国的《见字如画》画风非常精简朴素,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也没有貌似恢弘的背景,就是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台子,以及不多的听众。
图为:《见字如画》剧景
就朗读环节而言,《见字如面》请的朗读嘉宾除了新生代的林更新以外,基本是清一色“老戏骨”,如归亚蕾,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等,嘉宾选取方式使朗读环节具备较好的展现力。更重要的是,《见字如面》节目本身并没有“高大上”的嘉宾访谈和嘉宾故事陈述环节,而是直接进入朗读环节;并且选取的朗读内容大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蕴含社会秩序、人文伦理等文化因素。也就是说,朗读内容并非为朗读嘉宾设置;相反,嘉宾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朗读的内容所需(譬如要考虑历史角色的性别、角色与朗读者的性别、阅历与沉淀等)。进一步,《见字如面》在朗读之前有主持人对历史的简单介绍,朗读之后是有梁文道、许子东这样的知名学者和文化大家对历史背景、人物与文化的解说评论。这样,在专业人士非常有代入感的专业朗读(及表演)之后,加上文化大家对历史文化背景的多层次诠释,总体上节目对文化之表(朗读环节)和文化之里(解说评论)都体现了很好的文化专一性,并且两者形成良好的平衡。
例如,节目某一集节目朗读的是梁启超其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训诫后写给儿女(及儿媳)的信。这个节目展现了在婚礼训诫和家庭信件两种不同的场合,梁启超这样的泰斗级历史人物对学生、对儿女(包括儿媳)进行严谨端正教育教导的同时,也不失微妙的艺术性处理,也以其公开坦诚体现其对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的重视。这些元素在朗读嘉宾抑扬顿挫的语句和解说嘉宾的深层次分享中都得到逐步展现。
非常遗憾的是,《见字如画》节目组/主持人与评论嘉宾因为文化认识及文化修养的不同造成了镜头不搭或不和谐的问题,特别是存在主持人/个别评论者乃至节目组不适当地抢镜/强行切镜的现象。这方面,有评论建议《见字如画》节目评论组“直接换成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笔者认为:文化节目最根本地还是回归文化本身,以确保节目本身文化展现能力和文化感染力,尤其是主持人和文化评论者都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除了上述案例,《中华好诗词》、《中华诗词大会》、《汉字英雄》这样的节目也经常被人提及。不过,笔者认为这三个节目都是举着诗词、文字的大旗而行智力竞赛和综艺节目之实。目前这种竞赛形式更多是比拼记忆力,然后在个别环节略微涉及一点零散的诗词背景和文化理解。这种节目的文化展现力聊胜于无。举个正面的案例,以方块“字”而论,笔者曾经听过早期某电台的节目《徐文兵与梁冬对话黄帝内经》,其中中医大家徐文兵对《黄帝内经》的解说,常常是一个字就能给予深刻的解说。譬如,对于“生而神灵”的“灵”这个字,徐文兵就讲到天人感应、古巫、女娲、女性氏族社会到男性氏族社会的变迁等等。这才是对文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诠释。与之相比,《汉字英雄》这样的节目简直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纯粹是秀舞台秀智力而已,与文化相向甚远——甚至是可笑。
此外,简单补充一下杂志文章没有提及的《国家宝藏》节目(因为字数所限)。笔者比较认真地看过一集,不管是古朴简约的场景设计(但灯光秀过多了)、大屏历史画面展现、画风古朴的情景剧(但语言设计太过于现代口语化),以及其后的国宝守护环节,笔者认为都比较符合“大国重器”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第一季节目的民族“共享记忆”定位传承。笔者期望这样的节目能够持续下去,从文物的角度提高民族文化的普及。另外,在情景剧的编排等方面还可以有所提升,应继续将情节及台词语言聚焦于文化相关背景。
传统文化的之精华是根本的IP。笔者深刻认识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连绵不断延续文化灵魂的中华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粹中包含了深层次智慧与大道规律。并且,这种文化与智慧已经深刻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生活之中而密不可分。所以,文化节目再中华民族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必然,“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走到边界娱乐也走到边界时,必然激发中华民族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正因为这一内在缘故,文化节目的需求根本还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核暨传统文化之精粹。从业者如果主要从所谓“节目模式”角度考虑文化节目的研发及IP的塑造,必然是短命的;希望从业者“慎之重之”,不要重蹈覆辙。
文化的带动。文化不应该是漂在空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融入日常生活,让使用者自然而然地使用。文化内涵地体现并非必须是华丽厚重地渲染和夸张的陈述。尤其是从向普罗大众进行文化传播及吸引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角度,文化节目从业者在挖掘文化IP的同时也要适度考虑如何带动文化大潮文和形成化参与。这也是电视这一大众媒体的使命所在。这其中,文化节目的视角、文化节目的传播渠道、互动方式等都非常值得探索。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普通文化工作的视角,近距离体现文物幕后的故事,用日常细节展现文化工作者的常态,这拉近了文艺工作者与普通人地距离,使得“文化”更显平易近人。从传播渠道而言,梁文道认为富于文化内涵的文化类节目适合在新媒体渠道进行长尾展现而非仅仅在电视台特定时间播完就结束。再如,《朗读者》基于央视的影响力做了一些线下的《朗读亭》,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拉动读书的风潮,这一举措很值得表扬。不过到目前为止,笔者还不清楚,这个线下的《朗读亭》怎么和线上的服务结合起来,否则也难以真正形成传播带动。
(说明:该文发表于《北方传媒研究》杂志2018年4月刊;与杂志文相比,本文略有编辑和内容增加)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