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2016广电云计算大会精彩综述(1)

导语:3月22日,DVB+OTT融合创新论坛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广电云计算大会在北京广电国际酒店圆满结束。以下是笔者对本次峰会一些亮点的回顾。

  3月22日,DVB+OTT融合创新论坛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广电云计算大会在北京广电国际酒店圆满结束。以下是笔者对本次峰会一些亮点的回顾。

  曾会明:有市场才有阵地,有为才有位!

  峰会主持人暨DVB+OTT融合创新论坛的秘书长曾会明首先在开场致词指出:本届政府的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广电有线网络推进“智能化”建设,这要求行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去解决历史遗留甚至补课的问题,同时在移动互联等浪潮的冲击下,也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对广电同行来说,对广电这样的特殊行业,“有市场才有阵地,有为才有位!

  杨崑:公有云市场最后将只剩下三家,混合云是目前产业关注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中心副主任杨崑老师在《宽带提速下云服务的发展趋势》讲演中有众多值得关注的话题。

  杨崑指出:政府是目前云计算服务最大的“粉丝”。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到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都是国家下一步产业重点扶持的方向。在标准工作层面,工信部在去年整合系统内所有力量专门制定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建设指南》,涉及云技术标准、云资源标准、云服务标准、云安全标准等29个方向,未来随着SDN/NFV与CDN的结合以及CDN的云化发展,上述文件还将进一步扩展研究范畴。在应用推进层面,众多地方政府纷纷推出相关云应用规划,如北京“祥云工程”、上海“云海计划”、深圳“鲲云计划”、广州“天云计划”等,云服务被应用于物流、教育、旅游、医疗等行业,覆盖领域越来越广泛。

  公有云市场未来存活者不超过3家。杨崑指出:2015年云计算市场两大关键词:回暖、整合重组。该市场最初主导概念是公有云,目前阿里在公有云的领先格局基本形成,未来公有云市场的竞争者不会超过3家。但希望直接依托公有云获得利润回报是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的目标。公有云的商业逻辑是:控制足够的市场资源,控制足够的用户以后,通过平台的增值,软件的服务,获取更大的利润回报。微信是典型案例。所以,公有云服务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烧钱。

  混合云是当前关注热点。中国市场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接受是有限制条件的,目前市场进入门槛相对低的混合云是产业当前的关注热点。因为混合云的伸缩性更强,能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需求。但混合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绝大部分做混合云的企业原来是做研发的,做基础设施运营的,但是都不是做运营服务的。而混合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服务商需要和客户深度沟通,不仅提供标准化的云服务,还要和客户原有的封闭IT系统对接;如果两套系统不能完善对接的话,则对客户的吸引力是非常有限的。

  市场盈利不可预期,风险增加,互联网成为主要推动者。值得注意的是,在盈利问题上,美国云计算市场除了亚马逊直接公布财报数据表明其AWS云计算部门的盈利外,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跨过盈亏临界点,甚至很多美国云计算创业公司甚至连收入都没有。所以,当海量资金往云计算行业投入的时候,产业能够给予的直接回报还无法支撑资本市场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这表明:新一轮热潮来的时候,新一轮的风险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目前企业已经取代IT企业成为云计算服务的主要推动者。

  云计算根本是商业模式,云计算服务热潮实际上是类苹果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未来的信息产业拼的是生态系统,比拼产品应用汇聚的能力。互联网公司在云服务领域的目标是要成为IT产业的源头和驱动力。百度、腾讯、阿里汇聚的云生态系统对其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百度云平台汇集了50万个中小企业和开发者用户,腾讯有超过60万的开发者用户,这些开发者都围绕云计算平台形成大的产业集群。马云给股东的公开信,已经把阿里云的未来目前说清楚:我就是未来的基础设施,我就是要掌握中国未来的信息流,我就要做这件事情;阿里云的部署,阿里对终端的介入,阿里在内容上的投资,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空间帝国,没有人可以与他竞争,这时候阿里就不会在乎基础网络运营商是谁了,也不会在乎的内容牌照商是谁了。

  图为:杨崑讲演PPT内容

  SAAS发展最火,PAAS是未来产业链的核心控制环节。SAAS一直是最成熟的细分领域,因软件服务已经有20年以上的发展,这个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在线教育、培训、网游、电商,以及现在移动互联网很多创新都是基于SAAS的,这块市场发展最火,利润最多。IAAS这个市场在2015年更新最快的,包括网络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传统的IT设备提供商都在进入这个领域。或许PAAS是未来争夺点,因为这是可以控制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云服务关键是要用起来。不同的云服务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发展动力,真正去选择方向和形成突破管事是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云是要用起来,交通行业,零售服务行业,智慧城市、教育行业、云平台和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工业、房地产都会是我们云服务的大客户。

  云计算发展建议。第一个建议大家关注广电网的数据中心。要建数据中心,一定要建面向广电的数据中心,它带有一定的私有云或混合云的性质。因为媒体领域尤其是广电不单纯是技术领域,也不单纯是文化领域,它是跨界的,会产生很多独特的东西,不是公有云能满足的。这其中需要一些独特的专业能力。

  笔者注:关于广电混合云的架构特征,请参考笔者此前文章《从孤岛到“三云”互动》一文。

  第二个建议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要做的是服务。这和以前做IDC是根本不同的,从人员、管理体系、商业营销体系全部要改变,卖的是服务,不像过去IDC卖的是资源。

  第三是要做专业的视频CDN。CDN并非一个完全水平的市场,并非通用CDN主导的格局。在一些特定领域如网络视频,视频网站发现没法采用通用CDN,必须自己做CDN,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媒资优化做得最好。在这些专业的CDN领域,还是存在很多市场机遇的。

  笔者注:现在存在很多CDN集成的服务机构,在掌握“播放器+视频处理”的基础上,集成第三方的CDN资源,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性服务方式。

  第四,要关注云计算的安全问题。这里的典型安全问题例如:(1)云宕机问题,这在2014年被专门评为云公共事件;(2)云内的相互攻击;(3)公共云中内容和隐私保护,包括大数据对隐私数据的干扰。虽然云服务商在安全上加大了投入,但不是尽善尽美的。不管我们是云用户还是给别人提供云服务都要关注这个话题。

  CNTV宋维君:混合云+大数据架构

  央视CNTV总工程师宋维君做了题为《一云多屏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讲演。

  CNTV云服务整体架构

  下图是CNTV目前“一云多屏”整体构建思路。宋维君表示:CNTV有内容的云,有技术云、应用云,但必须把它整合在一起有交叉和复用形成整体,这样才能达到业务传播的需要。我们对私有云思考的需要,规划中有几个要点:

  1、移动化,必须强化移动互联网的多屏覆盖能力,这个云必须支撑用户、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人网络接入的条件下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云化。广电行业对云的应用应该是一种混合云的模式,因为它有很多特殊的场景和特殊的需要,不仅仅是私有云就能全部完成,也不能是一个公有云就能很好地实现我们的需要,因为它不是持续平稳地运转,用户会突发性的,比如春晚会是日常五六倍用户,比如“9·3阅兵”、世界杯、奥运会,在这个阶段用户会迅速达到很高的顶峰值,但这个需求又不是持续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云化的要点。但目前CNTV更多是按照自身需要打造了一个私有云体系。加下来CNTV希望与业界合作(笔者注:往混合云发展)。

  3、数据化。必须对所有支撑数据、运营数据、收视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回馈,对运营、运维提供保障和支撑。

   重视用户数据库建设

  台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将电视台内容搬到互联网上,直播、点播放到互联网上,这仅仅是第一阶段,网络化而已。接下来的在于深度互动,所谓深度互动就是和电视直播节目同时互动,这个互动,要将电视的观众拉到互联网上转换成用户,将互联网的用户拉到电视机前转换成观众。

  为此, CNTV在2015年建立了用户数据库,这个用户数据库具备以下特征:(1)要便捷登陆;(2)完备的接口;(3)强大的性能;(4)风险预警;(5)后台完善;(6)帐号安全。上述通行证可以支撑多屏(节目场内场外)的同步互动(答题抽奖等)。我们对全球用户参与互动的数据、日常数据进行收集,用来辅佐节目的修正和下一步完善。

  笔者注:对资源分散的央视CNTV来说,提出用户数据库并通过CNTV通行证推动用户数据的统一,这真是一个非常具备挑战的事。CNTV能提出这样的设想,在某种程度上证实,电视新媒体机构在探索,逐渐意识认可将“观众”转化为“用户”这一核心目标。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