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低轨卫星密集发射!中国正在编织这张“大网”

导语:卫星互联网是什么?我国互联网低轨卫星迎来密集发射,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一觉醒来,又有卫星上天!8月2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今年7月以来,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进入密集期。

  今天,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尽收眼底的除了无尽的繁星,还可能会有由数百颗卫星串成的“星链”。一颗颗通信卫星,如同浩瀚星空中的“移动基站”,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我们随时随地处于网络覆盖之下,实现真正的“永不失联”。

  卫星互联网是什么?我国互联网低轨卫星迎来密集发射,传递出了什么信号?本期“聚焦”带你一起仰望星空,探秘中国正在编织的这张“大网”。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

  太空中的“移动基站”

  8月26日3时8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今年7月至8月,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明显提速:中国星网发射间隔从此前的1到2个月缩短至3到5天,累计发射卫星数量从7月之前的34颗增至目前的72颗。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是一种通过部署在太空中的通信卫星为地面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技术。与传统地面基站依赖光纤和铁塔不同,卫星互联网直接将通信节点送入地球轨道。

  通俗地说,可以把这些卫星想象成太空中的“移动基站”,有了这些遍布太空的“移动基站”,无论是极地、远洋还是无人区,卫星互联网都能够突破地形限制,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大带宽、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卫星互联网一般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主要是由若干颗通信卫星构成的星座系统,负责接收和转发卫星信号,为用户提供卫星信号覆盖。地面段包括卫星测控网络、关口站等,主要起到连接卫星互联网和地面通信网络的作用。用户段则包括用户使用的各类通信终端。

  按照轨道高度,卫星分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高轨卫星的轨道距离地面约3.6万公里,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覆盖的地区是固定的,因此建立通信服务比较容易,但因为距离远,信号传输的时延和损耗也不小。低轨卫星(轨道高度200~2000公里)将往返时延压缩至15~100毫秒,可满足实时交互需求。在海洋、沙漠、高山、极地等地面基站难以覆盖的区域,卫星互联网通过低轨星座可以实现无死角信号覆盖,为渔民、科考队、偏远村落等提供稳定网络接入。一旦遭遇地震、洪水等灾害导致地面基站瘫痪,卫星互联网还可快速恢复通信,保障救援指挥、灾情信息传递,其独立于地面设施的特性,使它可以成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支撑。

  卫星互联网有何价值?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关键拼图”

  数据表明,我国5G建设已经在全球领先——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达到45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1.18亿户,普及率超79%。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然而,地面移动互联网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我们日常畅享互联网的便利之时,地球上还存在很多没被网络覆盖的地方。全球仍有三分之一人口(约26亿)无法接入网络,偏远山区、海洋、沙漠等地区长期处于“信号荒漠”状态。此外,地面互联网在应急方面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遭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地面互联网很容易出现中断,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卫星互联网作为传统地面通信的重要补充,成为破解“数字鸿沟”的一把钥匙。更为重要的是,卫星互联网作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全球万物互联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

  2025年,全球5G规模商用第六年,我国5G发展进入应用深化、技术升级的“下半场”。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提出,推动传统网络设施优化升级,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全面推进6G网络技术研发创新,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军事方面,卫星互联网将是最重要的军事指挥、控制和通信手段。在经济方面,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将带动一系列相关制造业的增长,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卫星互联网产业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等多个环节,将形成巨大的产业生态。一方面能以庞大需求拉动卫星制造、地面服务和卫星运营等多个商业航天环节;另一方面有望加速推进手机终端、自动驾驶、防灾减灾、物联网等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卫星互联网行业规模超过18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以11.4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322.43亿美元。

  仰望星空,卫星互联网成为我们通向全域互联的星辰大海的关键一跃。当5G/6G与卫星互联网共同编织成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立体数字网络时,一个“万物皆在线”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发展卫星互联网关键何在?

  低空资源“卡位战”打响

  当前,卫星互联网的战略价值越发凸显。可以说,谁拥有更多卫星资源,谁将在新一轮互联网革命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然而,无论是轨道还是频谱,低轨卫星星座的空间容量有限。根据赛迪数据,地球近地轨道预计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放眼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掀起基建狂潮,这无疑是一场“先到先得”的卡位赛。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两大卫星互联网核心项目为GW星座和千帆星座,分别由中国星网公司和上海垣信建设运营,远景规划组网卫星总数分别达到1.3万颗和1.5万颗。

  中国星网GW星座,是我国首个卫星互联网计划。2024年12月16日,我国以“一箭十星”成功发射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标志着GW星座正式迈入建设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根据公开计划,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发射GW星座约10%的组网卫星,到2035年完成全部发射任务,组网覆盖全球。

  “千帆星座”也叫“G60星座”。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当然,在太空中有着同样建设目标的国家不止中国。目前国外的近地轨道卫星星座建设,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星链”。“星链”(Starlink)计划是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于2014年提出的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旨在通过部署约4.2万颗卫星构建全球覆盖、低时延的天基通信系统,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近期我国互联网低轨卫星迎来密集发射。7月27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通过长征六号甲火箭在太原发射;7月30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由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通过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8月17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8月2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通过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不仅代表着我国在卫星技术方面有了新突破,也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已进入快速组网期。

  在距离地球200至2000公里的低空轨道,我国正在这场新的科技“速度与激情”中争分夺秒。

  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现状如何?

  政策驱动“向上捅破天”

  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卫星应用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迎来发展机遇期。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过新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纳入“新基建”后,我国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多项关于卫星互联网发展的支持政策。2021年,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布局卫星通信: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2024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明确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护航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参与主体层面,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呈现“国家队引领、民营企业参与”的鲜明特征。国有企业代表如中国星网、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电信运营商先后成立专门的卫星互联网专业公司,加速布局卫星互联网业务。2024年4月20日,中国移动联合中国星网、中国兵工共同出资40亿元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国家时空信息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时空信息运营服务平台,打造时空信息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4年12月3日,中国电信斥资10亿元成立天通卫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展卫星信息通信业务。2025年5月19日,中国联通旗下联通美航成立全资子公司数智星通(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经营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系统集成业务。民营企业如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则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方面表现活跃。

  当前,卫星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天地融合已成为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手机、汽车、无人机等直连卫星创新探索活跃,卫星通信正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5年8月,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电信资源供给、加强卫星通信监管、提升协同推进合力等六方面提出19条思路举措。政策的出台,将深化卫星通信准入制度改革,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