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陈山枝谈手机直连卫星!

导语:陈山枝指出,伴随着低轨卫星通信的兴起,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扩展,但依然没有走出1G时代大哥大的商业困境。

  9月23日,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拉开帷幕。

  作为行业顶尖专家,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博士(IEEE Fellow)应邀参会,并作了题为《从5G NTN到6G NTN--星地融合移动通信及手机直连卫星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图片

  陈山枝指出,伴随着低轨卫星通信的兴起,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扩展,但依然没有走出1G时代大哥大的商业困境。陈山枝指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星地融合”是必然选择,而在3GPP技术框架下的“5G兼容、6G融合”将是最佳路径。

  而手机直连卫星则是星地融合产业破局的关键。针对手机直连卫星三种不同的技术路径,陈山枝强调,我国应该全力发展5G NTN及手机直连卫星,积极探索星地网络的协同组网和运营,打造开放产业生态。作为信息通信领域内的中央企业,中国信科集团牵头5G NTN国际标准制定,开展了5G NTN设备研制和在轨验证,搭建6G星地融合原理验证平台,并连续四年发布“全域覆盖,场景智联”6G系列白皮书,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发展趋势:5G兼容6G融合

  陈山枝指出,尽管1G至5G地面移动通信成就巨大,但还存在覆盖局限性;但受制于经济成本、技术能力等因素,偏远地区、海洋等存在大量通信覆盖空白,数字鸿沟问题突出。以我国为例,中国西北部面积占比56%,常住人口仅6.5%,偏远地区基站建设成本为城市10倍,后期维护成本超30%。而国外因移动通信覆盖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则更为严重。

  面对地面移动通信的覆盖空白,低轨卫星通信(以“星链”为代表)逐渐兴起,需求侧与供给侧均出现显著变化。需求侧方面,行业领域、个人消费及应急通信均对低轨卫星通信有明确需求,且低轨卫星相较高轨卫星具备低时延、低成本优势。供给侧方面,火箭发射技术进步、集成电路技术进步、卫星制造技术进步及通信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低轨卫星成本降低。

  不过,当前卫星通信仍面临“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的挑战。从经营现状来看,卫星通信用户数仍处于1000万量级。星链虽被摩根斯坦利预测至2040年全球注册用户或达2.92亿、市场占有率80%、单用户月均收入21美元、年度营收超700亿美元,但系统总建设成本将达2600亿美元,且业务需承受10年负现金流,预计2030年才有望“由负转正”。

  “今天的卫星通信还没有走出1G时代大哥大的商业困境:终端贵、资费高、用户数量小。当前,手机用户买卫星通信更像是买通信保险。”陈山枝指出。“当前卫星通信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标准数量与规模经济的失衡。”地面移动通信从1G到5G标准数量持续减少收敛,形成显著规模经济优势;卫星通信技术体制众多且不兼容,导致成本高、规模经济难以实现。

  针对这一问题,陈山枝于2018年提出发展卫星互联网的“5G兼容、6G融合”技术路径。“5G兼容”指卫星通信标准最大程度复用5G技术与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需推动频谱管理政策创新;6G融合是指6G标准制定一开始就构建卫星与地面蜂窝通信的统一无线空口、统一接入、统一认证方案,支持终端在卫星与地面间无缝切换及跨运营商漫游,实现全球引领。这一发展路径获国际认可,3GPP已推进5G NTN(非地面网络)标准,并明确6GDay1需纳入NTN设计。

  手机直连卫星分析:技术路线、政策与产业实践

  在星地融合背景下,手机直连卫星成为重要应用方向。

  陈山枝指出,当前手机直连卫星,主要存在三种技术路线,差异显著。

  第一种是“基于现有卫星通信体制”的路线:由手机厂商主导,终端为定制机,集成专用卫星通信终端模组(如华为Mate 60 Pro集成天通卫星模块),采用专用卫星通信协议与频段,依赖铱星、天通一号等既有星座。但手机需定制,无法迅速做大生态链,成本偏高、用户通信速率低,商用部署快,属于“新手机+旧卫星”模式。

  第二种是“基于现有地面移动通信体制”的路线:卫星厂商主导,与地面运营商合作,支持4G/5G存量手机(无需改动),代表如Starlink GEN 2.0Mini、AST SpaceMobile。但对卫星的轨道、天线、通信频率等有更高要求(如ASTSM采用64m²天线阵列,带来了功耗问题,随之而来的太阳板增大、发射成本增高),卫星复杂度与建设成本高,实现难度大,属于“旧手机+新卫星”模式。

  第三种是“基于3GPP NTN体制”的路线:遵循3GPP NTN标准,用户通信速率高,终端为3GPP NTN手机(芯片成本无变化),需新建星座。需协同组网、协议增强,但系统综合成本低,属于“新手机+新卫星”模式,具备技术先进与产业成本低的双重优势。

  频率资源的获取是手机直连卫星发展的关键,国际层面已有相关规则与实践。从国际电联(ITU)无线电规则来看,主要有两种获取方式:一是选用有卫星移动业务(MSS)划分的频段,需履行ITU卫星网络资料申报、协调、登记流程;二是通过无线电规则4.4条款申报,选用地面运营商MNO(无MSS划分)频段,但不得干扰现有业务、不获保护,且ITU不鼓励4.4条款申报用于商业运营,正加严规则防滥用。

  美国在手机直连卫星管理方面出台了新规,2024年3月,美国FCC通过《空间补充覆盖(SCS)》监管规则,在600MHz、700MHz、800MHz、1.8GHz、1.9GHz等频段新增卫星移动业务次要划分(仅限SCS应用),覆盖美国大陆及海外领地;要求卫星运营商持卫星网络许可证并与地面运营商签频谱租赁协议,手机终端无需额外申请即可获许可,为产业落地提供便利。

  从产业实践来看,头部企业也在通过资源整合加速手机直连卫星布局。2025年9月8日,SpaceX宣布以190亿美元收购美国EchoStar的独家频谱资源及无线频率许可证,解决了Starlink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在用频合规性与自主性方面的痛点,改变了其此前依赖与T-Mobile等地面移动运营商合作的局面,推动Starlink从卫星互联网向全域通信服务商转型,将对全球卫星和地面移动通信产业格局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发展手机直连卫星建议:打造5G NTN开放产业生态

  陈山枝强调,当前手机直连卫星的核心痛点是“用户体验差、规模小”——高轨窄带系统(如天通)用户通信速率受限(约10kbps),先解决“有无”问题,应用局限大、难以支撑多媒体等常态化应用,应急事件期间并发用户数增加还会面临系统容量挑战,主要提供保底通信与应急通信服务;而5G NTN可实现用户通信速率高、延迟低,支撑户外直播等常态化场景,目标用户数达到亿级,助力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尤其海外市场),显著提升用户体验,解决“好用”问题。

  为此,他提出“发展5G NTN及手机直连卫星,打造开放产业生态”的建议。

  具体来看,在频率获取与许可方面,可申请MSS频率,或与地面移动网络运营商(MNO)合作实现频率共用;匹配发展节奏方面,5G NTN星座建设需2-3年形成组网服务能力,5G NTN手机芯片成本不变,而5G存量手机每3年换机(受电池限制),新上的手机也都是5G NTN了,可实现同步发展;场景创新方面,聚焦偏远地区、海岛、低空通信、机载/船载/车载等场景,同时结合国家战略并发挥中国手机厂家优势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手机直连卫星惠及发展中国家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释放规模经济效应。

  同时,要打造开放产业生态:对比Starlink“设计-制造-运维-服务”的相对封闭生态,我国需构建开放体系——复用5G地面产业链降低成本,协同推进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营合作等。“星链手机直连卫星虽处于试营阶段,但我国打造5G NTN开放产业生态仍有机会。”

  此外,星地网络的协同组网和运营也是关键。卫星运营商可通过Ka/Ku频段发展宽带用户,MSS频段发展手机用户,还可通过与地面移动网络运营商(MNO)许可频段合作发展手机用户;与地面运营商合作时,需同步考虑营销渠道、计费结算、用户基数等,共享空间频谱、地面资源与客户资源,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互惠共赢。

  演讲最后,陈山枝还简要介绍了中国信科5G NTN相关标准主导和产业化工作的最新进展。在技术与标准层面,中国信科攻克星地融合关键技术,在3GPP主导制定5G NTN国际标准,共已牵头21项NTN项目,占比约1/3,全球排名第一,在ITU-T、ITU-R、CCSA、IMT-2030(6G)推进组等标准组织推进相关工作,提升了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在产业层面,中国信科成功研制5G NTN透明转发和星上处理的高低轨一体化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业界首次完成在轨环境下端到端技术试验验证与星地融合宽带业务,全面验证了5G NTN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同时,中国信科搭建基于轻量化云平台的6G星地融合技术验证平台,完成网络功能弹性可重构与动态部署的技术验证,为6G国际标准制定提供技术储备。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