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全球6G无线通信标准化工作启动,近场技术点亮“关键灯塔”

导语:这场会议标志着3GPP正式启动6G无线接入网的标准化研究,17家全球主流科技企业提交的19篇相关提案,让6G从“概念探索”迈入“技术攻坚”的实质阶段。

  8月25日至29日,3GPP第一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这场会议标志着3GPP正式启动6G无线接入网的标准化研究,17家全球主流科技企业提交的19篇相关提案,让6G从“概念探索”迈入“技术攻坚”的实质阶段。

图片

  会议双核心议程:锚定6G近场技术突破

  本次会议围绕6G技术落地的核心需求,设置了两大与近场技术紧密相关的议程,形成“技术方向探索+标准细节完善”的双轮驱动格局。

  其一为6G专题议程,聚焦6G无线接入(6GR)空口的基础设计:一方面明确6GR空口的整体技术框架,另一方面敲定空口评估假设的核心维度——近场特性被明确纳入这两大子议题,成为判断6G空口性能的关键指标。这意味着,近场技术不再是“可选技术补充”,而是6G从设计初期就必须考量的底层逻辑。

  其二是3GPP信道模型修订,针对7-24GHz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作为5G NR Rel-19标准中《7-24GHz信道测量与建模》项目的延续,本次修订直指现行标准的“模糊点”——此前TR 38.901协议为近场非视距(NLOS)信道冲激响应引入了天线单元级角域参数,但未明确参数定义,导致不同企业在技术落地时可能出现解读偏差。此次会议通过补充参数定义、校准仿真假设,为近场技术的统一研发扫清了标准障碍。

  19篇提案背后:全球企业竞逐近场技术路线

  近场技术之所以成为焦点,核心在于它与6G“极致性能”需求深度绑定——大规模天线阵列、高频段传输是6G实现超高速率、超低时延的关键,但这两大技术若缺乏近场信道建模、波束管理的支撑,性能将大打折扣。从17家企业的提案来看,全球产业界已形成“聚焦痛点、各有侧重”的技术探索方向。

  华为与海思联合提案直接锚定频段协议,明确提及7-24GHz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适配需求,为高频段近场通信提供协议层面的参考依据;中兴与盛科则在评估体系上发力,建议将TR 38.901中的近场信道模型纳入6GR评估,并将近场通信列为6G初期(Day-1)多天线技术的核心方案之一。

  终端厂商则更关注“用户体验落地”:小米在提案中提出“细粒度波束管理”思路,建议为近场用户设计专用码本,同时推动FR3(第三频段)信道建模纳入近场特性;vivo则强调“空间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认为这是提升6G频谱效率的关键;OPPO进一步明确FR3应成为6GR新评估场景,需重点测试大规模MIMO与近场技术的协同效果。

  芯片与设备巨头则从技术底层突破:英伟达聚焦大规模MIMO(mMIMO)增强,建议研究近场与远场用户的分布切换机制,并优化参考信号设计以适配“距离-角度”的相互依赖性;苹果针对7GHz频段提出差异化建模思路——近场MIMO设计需考虑球面波传播,远场则可灵活选择;高通则强调“场景适配”原则,认为远场模型仍是基线,近场模型需结合实际部署需求启用。

  此外,联想的“模块化XL-MIMO设计”、LG的“AI/ML优化CSI/BM信令开销”、夏普对TR 38.901更新后码本设计的探索,也从不同维度丰富了近场技术的落地路径。

  信道模型修订:为近场技术落地“定标尺”

  如果说提案是“技术方向的碰撞”,那么信道模型修订就是“标准细节的校准”。本次会议对TR 38.901的调整,看似是参数定义的补充,实则为全球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标尺”。

  从修订内容来看,核心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明确参数定义,确保不同企业基于同一标准研发;二是校准仿真假设,修正了表格中标注错误、公式复制偏差、ZOA(天顶角)缩放因子错误等细节问题,这些调整看似微小,却能避免技术实现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尤为关键的是,会议还明确了不同场景下近场建模的天线阵列孔径标准:例如城区宏站(UMa)单极化天线阵列最大孔径可达1.5米,室内办公室矩形阵列孔径上限为0.25米。这些具体数值的明确,让近场技术从“理论讨论”走向“可量化、可测试”的实操阶段。

  6G标准化启幕:近场技术需全球协同破局

  此次3GPP会议不仅是6G无线接入网标准化的起点,更揭示了近场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智能超表面、通感一体化等6G潜在技术类似,近场技术也面临“保守演进”与“创新突破”的路线博弈:部分企业倾向于在5G基础上优化,部分企业则主张重构技术框架。

  3GPP作为全球通信标准的核心平台,恰恰为这种博弈提供了“共识凝聚”的空间。当前,3GPP已同步推进三大6G研究项目:SA1工作组负责“6G用例与服务需求”,SA2工作组聚焦“6G系统架构”,RAN1工作组主攻“6G空口技术”,近场技术正是RAN1研究的核心环节之一。

  未来,近场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企业持续的技术攻关,更需要全球产业的协同——从信道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到波束管理、码本设计的场景适配,再到与其他6G技术的协同验证,每一步都离不开跨企业、跨地区的合作。正如会议结论所强调的,只有全球产业形成合力,才能推动近场技术从“标准化研究”走向“商用落地”,为6G最终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愿景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王熙雁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