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深度】网络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导语: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之中,优质内容不会因为体量微、时长短而失去光彩。

  (作者胡智锋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斐然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凭借其体量轻、节奏快、表现力丰富的独特魅力迅速崛起,成为国内最具活力、最受关注的新兴网络视听节目类型,《大妈的世界》《一梦枕星河》《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剧目不仅收获较高口碑与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视听内容创作创新带来了新视角与新思路。

  2020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增设了“网络微短剧”这一新类别,标志着网络微短剧的身份得到了官方的确认。此后,总局又通过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微短剧的定义,即“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由此发端,网络微短剧迅速成为视听行业,甚至是整个内容生产领域追逐的热潮,相关行业主体纷纷跟进,以入局、布局该领域为时尚。

  《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三年内年复合增速达到916.03%,预计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国家电影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为549.15亿元。如果从获得官方认证的时间算起,网络微短剧诞生不过短短五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电影市场规模的七成之多。

  对此,应高度认可网络微短剧这一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无论是对于丰富视听内容生态、更新视听内容创作生产观念,还是对于满足短视频时代人们的娱乐和审美需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网络微短剧发展整体质量较低,仍存在低质无序扩产、过度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换言之,网络微短剧目前仅仅是开启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而在精品化制作和价值引领方面还远远不足。

  网络微短剧发展的理想目标应当是既能保持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以发挥经济效益,又能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质作品以发挥社会效益。以此为目标,微短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反思。

  网络微短剧的基本内涵与突出优势

  在探讨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情况时,首要任务是准确把握网络微短剧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整个视频格局中的突出优势。

  何谓网络微短剧?如果仅从外部形态的坐标来看,在中国剧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篇幅较短的剧集类型一直存在,但实际上,直至移动互联网已然高度发达、移动观看成为大众日常、网络“微文化”蓬勃创新之际,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微短剧才算诞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微短剧其实指的是一种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的篇幅较短的剧集艺术样态。因此,“剧集艺术”“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篇幅较短”三个关键词便成为其三大基本特征。

  首先,从本质上看,网络微短剧是一种剧集艺术。尽管网络微短剧在产业实践层面展现出日趋多元的复杂面貌,但其作为剧集艺术的本质却从未改变。无论是由专业的影视公司制作,还是由个人创作者制作,无论是在长短视频平台上线,还是以小程序作为播放终端,网络微短剧都具备与传统剧集相同的故事性、戏剧性、人物扮演性、分集叙事等艺术特征,以此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不过,对于网络微短剧而言,由于单集时长被大幅缩减,且深度融入了短视频的创作理念,导致其叙事节奏和情节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比传统剧集更为突出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效果。

  其次,从播出渠道上看,网络微短剧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从电视剧到网络剧、竖屏剧、微短剧,剧集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契机便是媒介技术的变化,而这种媒介技术的变化又带来了传播方式与观看场景的变化,进而决定了不同剧集形态在艺术、效果、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相比PC端,移动新媒体终端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带动了更为碎片化、碎微化的内容产品的出现。网络微短剧也在此过程中诞生、勃兴。当然,网络微短剧作品同样可以在传统PC端屏幕,甚至是电视荧幕、电影银幕上播出,但其创制初衷则优先指向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作为主要播出渠道。与此同时,移动终端也在反过来影响着网络微短剧的内容形态。其中,最为显著的体现便是竖屏剧作为一种剧集制作新形式开始被各大视频内容平台广泛接纳。

  再次,从内容篇幅上看,网络微短剧的篇幅较短。剧集单集/整体时长的长短、内容体量的多寡历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网络微短剧而言,篇幅较短是在与传统剧集中的长篇剧集这一主流体裁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回望历史,篇幅较短的剧集在各个时代、各种媒介环境中均有出现,其中也不乏具有影响力的佳作,不过从整体上看,此类剧集大多数时期都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更多地作为篇幅较长的剧集的补充而存在。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强力推动下,更短小精悍的网络微短剧迎来了历史性崭露头角的机遇,迅速崛起为剧集内容生态中举足轻重的体裁,这一趋势在剧集发展史上堪称前所未有。其在与长篇剧集相互借力又相互竞争的融合现状下,推动着剧集市场向着多元形态繁荣发展。

  网络微短剧的突出优势。网络微短剧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在保持剧集艺术完整叙事的同时,也巧妙地适应了移动终端播出的碎片化时长。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同时遵循长视频和短视频两种视频形式的特点。因此,以二者的交汇点为视角进行审视,网络微短剧的突出优势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第一,创作层面的优势。与长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创作的技术门槛和艺术门槛更低。长视频产业实践将创作专业化、资源垄断化,构筑起一定的行业壁垒。而网络微短剧作为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原生性内容产品,天然地具有内容碎片化、微短化带来的低门槛优势,能够更大程度地吸纳多方力量。目前,除了影视制作公司、长短视频平台入局微短剧,主流媒体、网文平台、MCN机构、个人创作者,乃至其他行业主体均有涉足,它们时而互补独立、时而协作统一,共同奏响网络微短剧内容生产的多声部复调。

  与短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创作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加凸显。不同于短视频的纪实性、即时性和随意性,网络微短剧更注重对故事性与戏剧性的营造,这超越了对日常生活的直接、简单记录,给予了个人创作者更多艺术表达的空间。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以“文物出逃”为故事线索,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体现了创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

  第二,传播层面的优势。与长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传播更加日常化。长视频观看需要大量时间,对观看场景的要求较高,无法较好地满足移动用户“随时随地”欣赏影视作品的需求。而网络微短剧则以碎片化的内容形态,横竖屏兼容的呈现样式,以及依托移动终端的便捷化传播方式,大大降低了观看成本,因而能够更好地嵌入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与短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传播更具连续性。短视频传播虽然实现了对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但也把一切短视频内容都变成了碎片化内容。相比之下,微短剧在传播中更具连续性,它巧妙地粘连起观众的碎片化时间,使观众能够从碎片化观赏时间中拼凑出相对完整而富有艺术性的意义体验。

  第三,体验层面的优势。与长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带来的审美体验更加高效。传统影视剧等长视频的叙事模式通常较为复杂且多变,需要观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而网络微短剧则以其紧凑的篇幅和高效的叙事手法,在短时间内展现故事的核心内容,让观众能够迅速沉浸在剧情之中,有效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娱乐需求。

  与短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带来的体验感与沉浸感更强。从整体上看,短视频纪实类内容较多,艺术性较弱,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突出,极易使用户产生“审美疲劳”。网络微短剧之于短视频,本质上是短视频向影视化发展的一种尝试,其不仅保持了碎片化传播的属性,还能通过对剧集艺术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带给观众更强的体验感与沉浸感,引发观众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

  第四,产业层面的优势。与长视频相比,微短剧在商业元素镶嵌上更加自由。长视频对视频平台、专业影视公司的依赖性较强,一般只能通过长视频平台提供的分账、广告、会员付费等形式实现盈利,商业模式创新限制较多。而网络微短剧制作周期短、门槛低、创作空间大,市场主体涉及面较广,在商业元素的镶嵌上也更加自由。目前,网络微短剧在商业合作方面已覆盖网文、文旅、电商、3C数码、美妆、汽车等多个领域,且仍在继续扩大。

  与短视频相比,微短剧在商业元素镶嵌上更加多元。短视频因时长和内容方面的限制,一般只有电商变现、网红带货等几种较为有限的变现方式。而微短剧不仅融合了长、短视频平台的商业模式,还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得其在商业元素镶嵌上更为多元。最为典型的便是在广告变现方面。网络微短剧除了灵活运用冠名、植入等传统方式外,还将品牌定制这一新兴方式推向“前台”。例如,在抖音平台上线的《你终将会红》便是美妆品牌韩束的定制剧,该作品在获得超10亿次播放量的同时,成功将韩束“红蛮腰”系列打造为爆品。

  网络微短剧发展的主要探索与成绩

  网络微短剧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行业监管、内容创作以及文旅融合三个层面。

  行业监管:在摸索中逐步完善。近年来,以总局为代表的行业主管部门立足行业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政策文件、专项治理、研讨会议等多种方式,在明确监管对象和范围的同时,整治发展乱象、统筹发展导向,推动着网络微短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是治理层面。《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2020)、《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2024)等将网络微短剧划归网络视听节目的形式范畴,初步明确了其概念定义和内容审核标准;将网络微短剧按照投资规模等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已基本覆盖市面上各种微短剧类型。与此同时,总局还联合各大平台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违规内容进行处理,并在此过程中督促平台建立健全相关审查机制,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从整体趋势来看,微短剧治理工作正稳步迈向常态化阶段。

  其次是引领层面。确保正确的创作导向和创新方向,同样是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内在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中提到,要加强微短剧创作引导和优秀节目示范引领,推动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2024)打开新思路,提出以文旅融合为锚点赋能网络微短剧创新发展。结合网络微短剧的内容与产业优势,创新引导机制,能够有效地打造一批兼具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微短剧精品,并为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内容创作:类型拓展与形式创新。在网络微短剧作品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的同时,各平台机构在流量池中的竞争也在加剧,这进一步推动作品类型拓展与形式创新。

  首先是类型拓展。“微时代”的影视艺术产品常常是跨界的、多种模式混合的。网络微短剧在类型上高度杂糅,难以被归类到传统影视叙事类型学所定义的程式中,人们更多时候其实是根据其主导性的类型元素来对其进行分类或解读。目前,以甜宠爱情、喜剧、幻想为核心元素的作品仍是市场上数量最多且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如《大妈的世界》《念念无明》《风月变》《浮生之异想世界》《我在80后当后妈》等。同时,网络微短剧积极开拓新内容,除了在上述热门类型中继续杂糅其他元素,沿着“热门元素+”的创新路径发展之外,也开始向以都市、悬疑等为核心类型元素的全新品类进军,推出了《金猪玉叶》《全职主夫培养计划》《盛夏的果实》《牌局》《广坤骑遇记》等作品,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观看体验。总体来说,目前微短剧创作的主要目标仍在于能迅速为观众呈现一个易于理解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文本,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不假思索地沉浸其中,以获得直接且即时的欲望满足,而类型的精细化程度并非其首要关注点。

 

  其次是形式创新。为了适应手机的“观看之道”,提升用户移动观看的体验,各大机构都十分重视对竖屏短剧的布局与探索。例如,《对方正在输入中》《做梦吧!晶晶》《萌宠君》等大量剧集在拍摄上均采用了竖屏格式,力图在适合单手持握与操作的手机竖屏中构建一个更具亲密感的故事世界。竖屏格式不易呈现全景视野,而更多转向适合刻画人物上半身动作的中景与特写镜头的运用,由此兴起的“肖像模式”开始成为影视艺术发展中屏幕文化的一种创造性选择。相比于其他画幅格式,竖屏剧与手机移动终端的完美适配,不仅实现了最低成本的传播与观看,还能最大程度地召唤观众身体参与到观看实践中来,进而推动了互动竖屏剧媒介实验的开启。《摩玉玄奇》《娜娜的一天》《对方正在输入中》等作品将互动技术与故事相融合,吸引观众通过操作手机“小屏”参与到故事叙述之中,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原故事文本的个性化构建与解读,这无疑是微短剧强化观众沉浸感和体验感的又一重要方式。

  产业合作:微短剧与文旅双向奔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网络微短剧投入成本低、创作空间大、传播速度快,在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中大有作为。而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提出则从官方层面为推进网络微短剧与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发端,各级各地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建立健全相关运作机制。

  例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推出了“微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杭州临平区发布“2024·来浙行大运”微短剧精品创作计划等。随后,《飞扬的青春》《你的岛屿已抵达》《别打扰我种田》等一大批文旅类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些作品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旅游景观融入短小精悍的故事之中,不仅制作考究、品质卓越,更在主题上积极向上,鲜明地展现出区别于市场化微短剧作品的精品化、主流化特质。不过,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文旅类微短剧创作都是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完成,以广电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当了制作主力,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

  在文旅赋能网络微短剧创作的同时,网络微短剧也在助推文旅业的发展。一些优质的文旅类微短剧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成功辐射至文旅领域。例如,在《飞扬的青春》带动下,剧中取景地曹村镇多家民宿处于“爆单”状态,周边餐饮一桌难求;在作品热播期间全域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超30%。显而易见,文旅基因的融入使网络微短剧与文旅地宣传日益紧密,构建出一条文旅类微短剧作品助力文旅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网络微短剧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建议对策

  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网络微短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难发现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网络微短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创作层面看,作品数量不少,但整体质量不高。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作品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然而精品佳作却寥寥无几,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作品陷入情节低俗、制作粗糙、内容同质化的困境,整体的艺术品质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从传播层面看,参与互动较多,但深层效应不强。尽管当前的大多数作品在吸引观众观看、互动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观众们的反馈和讨论也十分积极,但这些看似热闹的表象背后所产生的深层效应却相对有限。互动更多地停留在表层的娱乐消遣上,深度的认知、教育、审美等功能几乎尚未发挥。

  第三,从市场层面看,表面规模不小,但头部力量薄弱。网络微短剧行业“吸金”不断,带动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但从深层次的市场结构看,头部企业的力量却十分薄弱,引领作用并不显著。这主要表现为它们仅仅是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未成熟。

  第四,从监管层面看,政策文件众多,但监管效能不足。一方面,部分政策文件因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或监管机制,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影响了监管效果。另一方面,在网络微短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而现有的监管体系和手段可能无法完全迅速适应这些变化,导致监管空白或漏洞出现。

  网络微短剧发展的未来思考与建议。

  第一,从管理层面看,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监管效能。首先要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明确各层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责权一致的监管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要加强各层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根据发行平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第二,从市场层面看,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头部力量。对各大市场主体而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项目的优先级进行合理分配资源,杜绝盲目扩产。尤其确保重要精品项目和关键环节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提升整体制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由此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进而成长为头部力量,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创作层面看,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价值引领。要提升作品品质,避免陷入小制作变“糙制作”,微短化变“微弱化”的误区,做到“短而精、小而美”,才能赢得市场青睐。文艺作品的内核是价值取向,灵魂是思想表达。微短剧创作必须端正价值观,坚守基本的是非观和伦理操守,用镜头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世间真情与人文精神,用更多温暖人心的作品引导人、感染人、塑造人,做到“短”而不浅。

  第四,从人才培养层面来看,要将微短剧引入相关学科教育,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支撑。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将网络微短剧知识融入相关课程,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微短剧的创作、制作、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可以鼓励学校与微短剧制作机构、播出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为网络微短剧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还能够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结  语

  网络微短剧诞生于移动互联时代,具有鲜明的剧集性、移动化、微短化特质,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一种新兴节目类型。推动网络微短剧创新发展,对于净化网络文艺生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影视内容创新,满足民众的审美娱乐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视听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网络微短剧应立足自身艺术特色,借力媒介融合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创新空间。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之中,优质内容不会因为体量微、时长短而失去光彩。

【责任编辑: 王熙雁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