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广电+AI”遍地开花,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绘就新图景

导语: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广电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AIGC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当前信息传播领域,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兴前沿技术正引领数智化转型浪潮。广电主流媒体作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力军,应以前瞻性的视野,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将其作为推动自身系统性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以构建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广电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AIGC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智慧化生产、智能化更新正迅速改变传媒业的生产图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2024年10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已有10.2%的媒体设立了相应机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广电媒体行业历经前所未有的变革,广电AIGC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将影响各个主体在未来市场中的位置,也将牵系广电行业在新兴媒介生态中的整体地位。

  一、夯基垒台:搭建智慧媒体技术底座

  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启变革先声。近年来国内广电机构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实验室,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家广电机构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或工作室,涵盖中央、省、市级媒体,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布局。这些实验室大多由广电机构牵头,与科技企业、高校联合共建,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各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实验室重点在内容生产与用户服务领域开展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AI生成动画,地方台试水AI新闻写作和短视频生产等。在用户服务方面,通过智能交互技术,如应用虚拟数字主播、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互动节目等,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图片

表1:广电AIGC实验室一览

  大模型应用构建智能化新引擎。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国内广电机构正积极发力,呈现出“中央引领+地方跟进+平台合作”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聚焦视听内容的理解与生成,具备视频内容分析、脚本生成、智能配音、字幕生成等多模态处理能力,标志着我国广电领域在自主多模态大模型方向迈出重要步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研发了“广电视听智能体(AI Agent)”开发工具,集成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混元等多款国产大模型,强调多模型协同调用,以适配多样化的内容创制与智能服务场景。

图片

  地方广电机构多以接入DeepSeek等领先国产大模型为主,结合自身资源局部开发定制化模块,逐步形成“轻量化大模型平台”或“AIGC智能应用平台”。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第一财经在DeepSeek技术体系基础上,自主研发首个财经垂直领域大模型“星翼”,并推出AI智能体“星眼”,实现财经新闻智能生产、智能财报问答、投研资料智能整理等应用,推动财经传媒智能化变革。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平台逐步开放应用接口,广电行业在智能化转型中迎来了“降本增效”的关键窗口期,开源开放降低了大模型应用门槛,为传统“重资产”运营的广电视听体系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升级路径。例如,浙江瑞安融媒体中心的天瑞地安客户端率全国市县媒体之先,接入DeepSeek,并同步上线“瑞融AI”1.0版本,旨在深度打造本地知识库,开展专属化训练,进行应用开发和场景创新运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和互动化的视听体验。

图片

表2:广电布局人工智能对比

  二、大有可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

  近日,浙江传媒研究院一份针对浙江省主流媒体机构关于AI应用于新闻生产实践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浙江主流媒体的AI运用图谱中,对大模型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媒体机构全力推进文本类智能创作和编辑审核(如生成采访提纲、文本写作、标题制作与修改、文本审核、各种策划等),新媒体及音视频类智能媒体创作和制作(如数字人、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视觉辅助设计、音视频制作剪辑等)是热门赛道,在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运营方面(如智能体、智能分发和传播、效果评估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广阔潜力。

  智能采编,刷新新闻生产的速度与广度。以AI为引擎,广电媒体正在重塑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实现内容创意、采编制作到分发传播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以上海广播电视台为例,其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AIGC工具矩阵Scube(智媒魔方),集成智能剪辑、语种翻译、数据处理等模块,两会期间的14场直播中实现累计19小时的智能辅助制作,平均每5分钟生成一个内容包。智能采编不仅加速了新闻生产节奏,更通过智能提炼、结构化加工,使内容质量与传播精准度同步提升,推动广电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实现提质增效。

图片

  节目创新:拓展内容表达的形式与边界。AI赋能下,广电节目创作不断突破传统叙事边界。以较能集中展示艺术与技术融合创新的晚会类节目为例,北京广播电视台在2025年春晚播出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以数字生成技术演绎生肖文化,开创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化传播的新样式。吉林广播电视台引入“空间视频”“舞台子弹时间”XR虚拟拍摄等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舞台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让传统晚会节目焕发科技感与未来感。

图片

  数字人应用:加速多元内容生态布局。《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2024)》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超400亿元。数字虚拟人在广电媒体中的应用也已进入规模化发展,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文化宣传、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如浙江卫视虚拟数字人“谷小雨”,不仅担纲主持人、宋韵文化推广人,还与周杰伦数字人“周同学”、游戏IP《黑神话:悟空》、动画IP《白蛇:浮生》等同台演出,拓展了IP共创与跨界传播的新维度。

  文化体验:助推文旅融合传播新范式。AI助力下,广电媒体在文化传播与文旅推广领域的创新成效显著。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数十家城市电视台共同制作AIGC主题系列城市宣传片《万千气象 AI中国》,全流程采用AI参与音乐创作、文本撰写、美术分镜制作,实现“一城一片、共制共创”,形成了兼具城市温度与科技感的宣传新范式,提升了地方形象的传播力与辨识度。

图片

  产业服务:开拓广电媒体服务新空间。通过服务延伸与体验创新,广电媒体在内容之外的文化传播、智慧城市、数字消费等领域开辟了智能化、体验化的增值空间,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线“数智塔塔”智能客服系统,支持中英文导览与个性化攻略推荐;东方购物则依托数智主播、智能推荐系统、沪语方言智能转译功能,优化了区域服务效率。

  智能体赋能:升级用户综合服务新体验。智能体在移动小屏与电视大屏端的应用不断深化,助力广电媒体在教育普及、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等领域,打造全新的智慧化服务生态。例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荔枝智能体助手,在春节期间上线的送祝福活动中,用户通过上传照片和关键词即可生成专属数字分身与个性化祝福语。而在大屏端,依托智能体系统,电视平台逐步从单向内容传输转型为双向交互体验,延伸出涵盖家庭教育辅导、健康科普问诊、老年人智能陪护等多元化场景,有效提升了电视大屏作为智慧家庭入口的价值。

  三、生态繁荣:规范标准与平台搭建多轮驱动

  随着广电媒体加速迈向智能化、数智化转型,围绕“广电+AI”的生态体系也在快速繁荣。行业规范制定、平台开放共享、区域创新布局等多重力量正在协同发力,为广电AIGC应用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标准先行,保障行业规范有序发展。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形成了覆盖应用管理、数字人规范、内容生成安全等多方面的政策框架,成为广电AI应用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应用规范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人工智能使用规范(试行)》,是我国首部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化标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正式实施,要求对由AI生成的音频、视频、文本、图像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强化公众知情权,防范虚假信息传播。在数字人身份与技术标准方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数字人身份标识规范》《数字虚拟人技术要求(GY/T 411-2024)》等文件,分别确立了数字人的注册认证机制与系统技术标准,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系列规范政策也相继出台,为“广电+AI”的有序发展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图片

  平台搭建,促进资源开放与协同创新。以开放平台赋能广电智能化转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与行业头部平台联合推出了“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鼓励各广电机构和创作者试水AIGC内容生产。开放合作也成为地方广电媒体的路径选择,如浙江依托全省一张网的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成立以“浙江省媒体技术集成中心、数据交互中台和融合传播中枢”为定位的传播大脑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推出了专门针对媒体的垂类大模型。该模型针对新闻传播场景,开发了60余项AIGC功能,涵盖对话、搜索、写作、绘图、审校等应用,广泛应用于全省一半以上市级媒体,实现了媒体智能化能力的整体跃升。

  区域布局,引领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地方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与广电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创新集群效应。以南宁为例,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窗口,南宁市以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为核心枢纽,正在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其中,广西广电网络公司推出的“中国—东盟AIGC智能体项目”,以微短剧为切入,首批上线约300部双语译配微短剧,贯通策划、制作、译配、分发、用户交互、版权聚合等全链条,探索形成了由多个智能体协作的广电数字文化新生态。通过打造本地化、国际化双向融合的AI文化产品体系,南宁不仅提升了广电内容的生产力与传播力,也为中国文化出海特别是东盟市场拓展提供了创新支撑。

  拥抱智能时代,广电系统性变革正当时。从人工智能实验室到大模型,从智能内容创作到产业服务延伸,再到标准建设与区域产业创新布局,在这场由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中,广电媒体要化被动为主动,不仅要应用智能技术,更要构建并引领智能生态,塑造新时代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版图。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