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高书生解读三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阶段及特征”

导语:《决定》关于“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必将在文化体制改革第三阶段引发一场体系化变革,引领文化机构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下简称《决定》)第三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决定》在第十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亲身经历者,虽已退出工作岗位,但一直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读《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的说明,现将我的点滴学习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历的阶段与取得的成绩

  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文化体制改革,特指党的十六大部署、2003年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以前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开展的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连续性,但总体上属于局部的、部门性质的。

  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这个阶段的改革是体制性的;第二个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个阶段的改革是发展型的。

  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改革,我称之为体系化的。

  体制性、发展型、体系化,分别是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阶段的显著特征。

  (一)体制性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第一个阶段的钥匙。这个阶段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和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体制性改革的路径是,将国有文化单位“一分为二”: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继续保留事业体制,突出公益属性;出版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文艺院团、电视剧制作机构、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机构,整体转制为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文化单位的分类没有采取“一刀切”,比如,人民、民族、盲文、藏学等出版社留在事业体制,京剧、少数民族、交响乐等文艺院团保留了事业体制。

  经营性文化机构转制为企业,除采取整体转制方式外,还采取了剥离转制方式。如针对新闻单位采取了剥离转制方式,从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社剥离出印刷、广告、发行等经营业务转制为企业,从广播电台电视台剥离出网络传输及动画片、电视剧制作等经营业务转制为企业。

  体制性改革不只是改微观,宏观也在改。把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机构的市场监管职能剥离出来,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然后将三个行政部门合并,组建文广新局。一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这是真正的行政机关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之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截至2012年9月,全国有改革任务的580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全部完成转制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50家、核销事业编制近29.4万个。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第一个阶段的重要成果。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为23.28%,高出同期GDP增速4.88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就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为24.19%,高出同期GDP增速11.59个百分点,呈现文化产业逆市上扬的特征;2011年,文化产业增速为21.96%,仍高出同期GDP增速4个百分点。

  (二)发展型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推动。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推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涉及文化体制改革重大问题,都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重大改革举措都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印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由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协调的重点工作共计25项,多项重点改革方案都是经中央审议的:

  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2016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多份文件指导、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导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2023年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新时代十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近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

  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对《决定》进行说明时指出,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向所在、职责所在。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决定》在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时,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改革的重大举措,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制度层面的,都应当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满足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向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总书记提醒: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工智能非常关注,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在研读《决定》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结合重温总书记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系列指示,使我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项任务有了新认识。

  三、下个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具有体系化特征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明了方向——文化和科技融合。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南,两次谈及文化和科技融合:

  ——2020年9月17日,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2024年3月21日,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贯穿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课题:

  ——2008年,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国办发[2008]114号)明确,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009年,中宣部牵头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

  ——2011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2012年,科技部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2年-2014年分三批启动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共137项,项目支持重点主要包括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服务六个领域共9个方向;

  ——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要求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应当说,经过20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已经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面做了一些准备,奠定了一定基础。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文化体制改革的步子还应当再大些,尤其要认识到数字技术颠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原有的技术路线、建设路径已不再适应,老路已经走不通,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都面临着体系重构、再造的艰巨任务。

  这些年,我们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过程中,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始终没有中断探索,最终把文化和科技融合所产生的成果——文化数字化,从建设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战略目标到战略重点,从战略路径到战略步骤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党的共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指导思想上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伟大号召,吹响了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前进号角。目前,全国26个省区市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中央主导、地方主责的文化数字化浪潮,正在由东向西、南北贯通,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决定》关于“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必将在文化体制改革第三阶段引发一场体系化变革,引领文化机构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责任编辑: 王熙雁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