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融媒专访|数可视黄志敏:结合AI,做数据可视化知识的普及者、教育者

导语:北京数可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黄志敏认为,技术形式只是一个表象,最核心的还是内容。

  核心要点

  ·数可视是一家以数据内容传播为核心的公司,主要客户分为三大类

  ·“数据可视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时可见

  ·“中国媒体界对于数据新闻的理解越来越深”

  ·数据新闻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与传统新闻报道长期共存

  ·媒体融合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核心的是内容

  ·“大家千万不要把技术的运用流于表面”

 

  日前,北京数可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黄志敏接受了中广互联独家专访,就公司业务布局、技术应用、媒体融合发展等多个话题进行了分享。

  黄志敏提出,当前我们面临和接触的数据越来越多,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复杂度也越来越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可视化需求。基于“数据驱动和数据可视化”的两大特征,“数据、图表和故事”三大要素,数据可视化可以做到更好的呈现、沟通与传播。

  关于AI时代如何更好实现数据可视化,黄志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新闻产出方式由人工产出转向人工智能产出,伴随着AI高速发展,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我希望数可视可以结合AI做好数据可视化知识的普及者、教育者,帮助业界培养更多人才,借助AI工具做出更好的数据新闻。”

图为:北京数可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黄志敏

  数可视是一家以数据内容传播为核心的公司,主要客户分为三大类

  中广互联:黄总,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数可视科技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黄志敏数可视是一家以数据内容传播为核心的公司最擅长的就是做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新闻。公司成立于2016年,核心团队包括技术、设计、内容部门。创始团队的人员既有技术背景又有媒体工作背景,因此对媒体需求和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公司成立以来,与很多媒体都有过深度的合作,我们会为媒体去定制一些数据新闻类产品,还曾获得过中国新闻奖。

  核心业务包括除了内容订制,还有花火数图等

  这些年除了做业务以外,我们进行了很多数据新闻的市场推广和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几百场的讲座培训,包括3-5天的短、中期工作坊,最长的工作坊有40天。

  此外,“中国数据内容大赛”(后更名“数据内容年度案例征集”)也是数可视发起的,目前已连续举办了5年,与中国新闻史学会有着深度的合作,多次和高校合作举办。在国内外数据内容领域同类型的赛事中,属于每年投稿作品、投稿人数最多的一个活动,每次都会收到数百部作品投稿。

  中广互联:数可视的服务对象有哪些呢?具体的实践案例可否分享1-2个呢?

  黄志敏:公司的客户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媒体,以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为代表的央媒和地方媒体。

  第二类是互联网大厂,从华为到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美团、快手等都是我们客户。

  第三类是高校,包括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与我们都有着深入的合作关系。

  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和经济日报社合作推出了一组新闻视频,用来展示建国70周年经济方面的成就,一共6集、每集3-5分钟,该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合作伙伴当时非常认可。

  另外,在疫情期间,利用我们自己整理的数据集,通过花火数图系统的支持,为20多家媒体提供了数据新闻服务。我们还同时为腾讯、百度写疫情报告。

 

  “数据可视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时可见

  中广互联:刚才您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词汇“数据可视化”,您可否简单介绍下“数据可视化”有哪些类型呢?

  黄志敏:简单来说,数据可视化就是用图形去展示数据。数据它不仅仅是数字,还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等,这些都属于数据的一部分。

  数据可视化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叫科学可视化,就是用图形去展示自然科学数据。例如我们平时常见的地图、卫星云图、心电图、脑电图等。

  第二类叫信息可视化,就是用图形去展示一些抽象信息,例如路上的交通标志、商标等。

  第三类叫可视分析,就是利用图形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数据,比较典型的是Excel里面的柱状图、饼状图。

  可以说,数据可视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时可见。例如,地铁线路图、指针式手表的表盘都是数据可视化的应用案例。

  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数据可视化就伴随着我们。很多年以前人类学会了画地图,地图就是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只是等到过去一两百年里,大家才开始把数据可视化的方法论提取出来,提炼各种图形分类。无处不在的数据可视化在人类文明史中其实已经出现了几千年。

  “中国媒体界对于数据新闻的理解越来越深”

  中广互联:在您看来,数据可视化发展前景如何?

  黄志敏:发展前景非常好。我们现在生活的特点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产生的越来越多。例如,每天使用的手机会记录下运动步数、微信聊天等大量的数据,且每天都是持续增加。当社会中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能够让人们快速阅读数据、理解数据就非常需要数据可视化了。

  图形传递信息的速度是文字的100倍,借助图形可以快速把信息传递出去,大大降低理解的门槛、提高阅读速度。用AI分析数据、用大屏看数据等新需求的出现,使得数据可视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技术能力的发展,数据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需求量也会更大。

  中广互联:从具体实践来看,您认为数据可视化在传媒业的应用还存在哪些不足?

  黄志敏: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数据可视化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展开的时间还比较短,人才也相当较少,因此就导致了在应用场景中出现了很多对于数据可视化使用不准确的情况。这个不准确会影响用户对于信息的读取,产生误读。有时甚至会影响阅读效率,本来我们希望数据可视化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但是误读却降低了阅读效率,起到了反面效果。因此数据可视化的手段和应用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广互联:据您了解,国内新闻媒体对于数据可视化的使用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

  黄志敏数据新闻进入中国大概是在2013年,距离现在已有10年时间。这10年中,我们看到中国媒体界对于数据新闻的理解越来越深,做出的作品越来越好。过去的这些年中,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大量人才。当年培养过的学员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行业的从业者,或者成为高校老师从事数据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这10年的发展真是蛮大的、蛮明显的,10年前大家觉得数据可视化还是个新生事物,10年后很多媒体都有了自己的数据新闻团队,并做成了不错的作品

  数据新闻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与传统新闻报道长期共存

  中广互联:数据新闻和传统的新闻报道是否可以共存?

  黄志敏:两者应该是长期共存的。

  数据新闻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它非常适合做图解内容,特别适合做一些解释性的调查报道,因为它能够更好地阐述一些具有深度、广度的内容,详细解释大量的信息。劣势则是它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它的优势不在于处理突发性的事件。

  例如我们在做财经报道、体育报道时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如果用单纯的文字报道,会让用户阅读起来非常困难,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助静止的图形或者动态的视频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所以说数据新闻和传统的新闻报道一定是长期共存的关系,不存在谁取代谁,当下我们的新闻报道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这些方式将长期并存。

  媒体融合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核心的是内容

  中广互联:您如何理解媒体融合?在您看来,数可视的核心技术方案如何助力媒体融合发展?

  黄志敏:当下不断有新的技术形式出现,所谓媒体融合我想就是要求媒体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把各种新形式整合在一起使用,它本身一定是动态的过程。现在数字人等新生事物大行其道,我们就需要把它融合到新闻报道中去。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保持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将更新的技术与传统的方法做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要保持做新闻的初心、做新闻的本能,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表达,依然要求我们做出好的新闻作品。

  过往大家做数据新闻的时候,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图表,工作人员就得自行写代码开发,这个成本非常高,而且团队中也未必有这样的人才,另外从设计角度说也不一定好看。以花火数图为例,它可以为大家提供最常用的100多个模板,我们还为其做了多个配色方案。这样的话用户在使用时就是零门槛,不需要写任何代码,直接套用模板就能短时间生产内容,大大降低了操作的门槛。据我了解,已有几十万用户在利用花火数图进行数据新闻的制作。目前我们在抖音、视频号上能看到很多作品,其实都使用了花火数图,我们感到很欣慰,说明这是一个便利的工具。

 

  中广互联: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但是也存在“技术大跃进”的情况,甚至有些“内卷”。对此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黄志敏:我始终觉得技术形式只是一个表象,最核心的还是内容。为了获得好评,有些媒体在包装上有些用力过猛,我觉得没有必要。有些媒体觉得和别人不一样就叫创新,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是有限的。

  最关键的是媒体能不能围绕同一个事物在内容处理、选题设计上做出新东西来。这就好像我们写稿子,同样是用文字写,有的人写完打动人、有的人写完没价值,如何写出好文章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做数据新闻、做融媒体也是如此。你不可能让融媒体团队每次都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相反从内容角度出发、从选题设计出发做出突破,才是真正的创新。

  “大家千万不要把技术的运用流于表面”

  中广互联:通过此次采访,您想向业界传达哪些心得体会呢?

  黄志敏:过去的10年中我们看到业界越来越重视技术,可能10年前在媒体眼里技术只是一个辅助角色,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大家都认为技术在媒体融合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想表达的是,大家千万不要把技术的运用流于表面。我希望大家可以将技术作为一个手段去创作好作品,而不仅仅只是用技术来做包装,做一些让人觉得稀奇古怪的东西。好的技术运用是让你体会不到它的存在,但又确确实实地帮你解决了问题、帮你做出了好的报道。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我也期待着更多好的数据新闻的出现。

  中广互联:谢谢您接受采访。

  黄志敏:谢谢。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