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青骑兵”团队已成为青岛广电内在组织破立并举的重要标志
·成立多个特色工作室,一般人员构成5-7人
·“青骑兵”团队模式是可复制的
·地方广电做APP既要“造船出海”还要“借船出海”
·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广聚合力
·2023年让工作室走出去!
2022年10月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典型案例、成长项目征集评选结果”,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的“青岛广电‘青骑兵’团队模式:人单合一自驱动,构建生态广电体系”获评典型案例。
成绩的背后是青岛广电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锐意探索。1月初,中广互联采访到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杨晓星,就“青骑兵”团队模式的打造、工作室的运营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采访过程中,杨晓星重点提到,青岛广电在整体改革创新中,拆除了各频道、频率、部门之间的篱墙,探索内部资源打通、协同赋能的新路径、新打法,从而构建了内部团队自驱动、内外资源强耦合的生态广电体系。
同时,谈及2023年最想做成的三件事,她则表示一是要深耕好圈层、二是要尝试融媒新项目、三是要做好融媒线下活动。
图为: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杨晓星
中广互联:杨老师,您好!首先麻烦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青骑兵”团队模式?
杨晓星:“青骑兵”团队最早诞生于青岛广电全媒体节目中心。
节目中心以前是内容同质化的三个电视频道,在2020年我们将三个电视频道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大节目中心,并成功孵化出“青骑兵”团队模式——其实它的核心是在融媒体改革中落实“人单合一”,实现每个团队、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
可以说,“青骑兵”是青岛广电改革重塑的成果,我们在融媒改革中推行“中心+团队”组织机制,打通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节目中心资源,才诞生了许多“青骑兵”团队。
近几年,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节目中心作为平台不断为团队赋能,按不同的内容生产、经营创收、技术服务等需求进行灵活的资源配置,孵化、培育更多互相协同、互相赋能、共创共享的项目团队、工作室、事业部等广电“青骑兵”,在人、财、物等方面授权让渡,对各团队实行市场化考核激励,运营、责任、利益一体,因此团队具有更多自主权,能够产生更强自驱力,主动创新创造。
中广互联:打造“青骑兵”团队模式在青岛广电媒体融合进程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杨晓星:个人觉得,分量和位置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总体来说,我们以“青骑兵”为细胞组织,触达用户需求、迭代传播体验,最终要构建内部团队自驱动、内外资源强耦合的生态广电体系。整个“青骑兵”团队已成为青岛广电内在组织破立并举的重要标志,以及建立“平台+团队”机制过程中的重要品牌。
总体而言,“青骑兵”团队模式,让青岛广电走了很多以前根本不敢走的路,打了以前根本不敢打的仗,下了以前根本不敢下的决心,取得了以前根本不敢想的胜利!这种新打法,从根本上塑造了青岛广电一体协同、融合传播的新优势,让我们有底气相信,万物并秀、生态勃发的广电新未来已来!
中广互联:刚才你提起了“青骑兵”团队模式让青岛广电走了很多以前根本不敢走的路,打了以前根本不敢打的仗,下了以前根本不敢下的决心。我想了解一下为了推进“青骑兵”团队模式,青岛广电克服了哪些困难?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给同行?
杨晓星:困难来自于人,力量也来自于人。“青骑兵”模式打破了传统线性科层制,更符合互联网逻辑的网状互链模式,在重塑组织、推广认知、业务转型上确实存在难点和痛点。
我们主要克服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困难,非常感谢青岛台党委能下定决心并且破除障碍,给予“青骑兵”团队充分授权,鼓励大胆闯、大胆试,给予容错空间,“单”做成了分享增值收益,做不成没有任何负面评价,这让每个职工都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创新改革中。这是最可贵和最宝贵的一点。
中广互联:此前您在演讲中曾提到“青骑兵”团队成立了多个工作室,都有哪些特色工作室呢?聚焦哪些重点领域呢?
杨晓星:目前“青骑兵”团队的特色工作室主要包括:回澜听涛工作室、文旅工作室、健康工作室、文教工作室、青潮纪录片工作室、蓝色海洋工作室、乡村振兴工作室、职等你来工作室。我所在的新闻中心评论部亦是“青骑兵”团队的重要组成。
每个工作室的重点任务各不相同,譬如说回澜听涛工作室就是我们打造的时政经济领域新媒体工作室,它包含有“回澜听涛”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视频号,立足微信平台长于私域流量、擅于精准传播的特点,围绕青岛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用深度原创文章展示观点、分析肌理,用融屏短视频展示成果、彰显特色,目标是成为青岛广电精准传播深度内容的主力军。
而其他工作室则通过名字就能看出,有的是专注文旅、有的是健康、有的是教育、有的是专注纪录片以及海洋发展、乡村振兴等等。
中广互联:目前工作室人员构成是怎么样的呢?成员反馈如何?
杨晓星:人员构成一般每个工作室都是5—7人,也可以根据不同项目临时组建柔性团队作为“青骑兵”团队。我们团队员工的反馈都非常正向,大家感觉个人价值、团队价值、市场价值和广电价值实现了有机统一,能够激发出个体的能动性,同时每个团队、每个人各负其责地追求更好的结果、分享更好的效益,从而形成正反馈循环。
中广互联:近年来,工作室模式越来越受到广电行业的重视和应用。在您看来,未来各地广电媒体成立工作室有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杨晓星:工作室一般是以产品、项目为龙头,打破部门界限、打造融合产品,具有资源集约、协同高效、共融互通的融媒体特点。
工作室相比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更灵活、更高效、也更有“船小好掉头”的机动性,同时,它具有更专业、更细分的内容生产能力。这都是未来在全媒体体系建设中的机遇和优势。
但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具体层面上来说,我认为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好稳定的、有品质的、长期的内容生产问题,要让你们的工作室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进而产生品牌效应;当然,还要解决运营、传播以及与用户互动问题,这是面临最大的挑战。
中广互联:您在此前演讲中曾提到,“青骑兵”是超越媒体、融入生态、赋能行业的首发探索队。关于这句话您可否向我们做个具体阐述呢?
杨晓星: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媒体必然要从平台搭建、技术升级,走向组织框架的优化和思想理念的革新,必然要超越媒体自身,从而形成新生态、进而赋能行业。在以“青骑兵”为基础完善内部生态的前提下,紧扣“连接”这一互联网核心逻辑,将价值和服务向外辐射,构建了更大的生态系统。各个“青骑兵”团队作为伸向用户需求的触角,立足自身、各展所长,链接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生产资源、生活资源,不断发掘用户需求,内部相互下单、相互支持,外部握指成拳共同拓展市场,实现了“青骑兵”与用户、“青骑兵”相互之间共享价值增值。
中广互联:您觉得“青骑兵”团队模式是否具有复制性呢?会带给行业哪些启发?
杨晓星:这种模式完全是可复制的。未来广电生态应该是内在自驱力源源不断涌动,同时与外部资源、资本、用户不断地交互融通,是这样一个美好的行业愿景。
中广互联:资料显示,目前青岛广电重点打造了3个客户端,分别为蓝睛、爱青岛和海米FM。想了解一下,这3个客户端分别侧重于哪些方面?
杨晓星:蓝睛APP是权威准确发布青岛时政新闻为主要特色,以直播为核心,视频新闻首发为特点。
而爱青岛APP则偏重便民生活服务,定位于以青岛为中心提供吃喝玩乐购,为青岛及周边人群提供全面方便的本地化网络服务平台。
对于海米FM APP的定位,我们是将其打造成为区域枢纽型音视频、城市管理和应急服务全媒体第一平台。
中广互联:在您看来,地方广电做APP是否有其必要性?为什么?
杨晓星:从现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情况来说,也从全媒体体系建设来看,作为广电媒体,想要做到互联网端的传播和运营的话,APP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总说主力军挺进主战场,APP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我觉得,广电运营APP,最擅长的其实是内容,我们能够做到内容为王,守正创新,但是光有内容还不够,还要有互联网基因的运营方式、运营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做APP,我们既要“造船出海”还要“借船出海”。
中广互联: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到要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方面,青岛广电有哪些创新实践呢?
杨晓星:随着“青骑兵”模式的运转壮大,我们已发力建设青岛广电新生态,为政务、企业、街道社区等提供定制化、伴随式服务,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广聚合力,携手共赢。
例如,在“新闻+政务”方面,精准链接政务资源。2022年青岛广电与拆违治乱办公室等部门携手、与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联动,推出了《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人大代表在行动》《“容·融·通”委员直通车》《亮剑拆违治乱》等内容,链接政务资源与社会需求,搭好民意与决策的沟通桥梁。
在“新闻+服务”方面,扎根基层、立足圈层。据不完全统计,权威电视频道、蓝睛客户端与30多个账号构成融媒矩阵,2022年推出《更新向未来》等200多个专栏专题、300篇次典型报道;针对不同场景推出“海岛歌会”等不同产品,满足差异化传播需求。
在“新闻+商务”方面,立志成为企业合伙人。以《工赋青岛》《四新领航》栏目为代表,联动政务资源、产业资源;与龙头企业携手共进,展示愿景理念、集聚政企合力;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需求,撬动链主介入,找资金、找订单、找场景。
具体来说,《工赋青岛》作为大型融媒体访谈栏目,创新形成了“全员全流程全参与”的闭环式策划传播机制,参与节目的企业要全程参与创作过程。例如,青岛啤酒集团在参与前期策划中,与节目组充分沟通,根据企业需求先后开过多次研讨会,十易其稿,精准找到传播的切入点,实现了有效传播。
《四新领航》作为全台首档大型融媒体资源对接服务节目,根据企业融资、招才、营销等方面的需求,寻找与“资源方”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池的合作机会,力争将更多优质发展资源导入优质“四新”中小企业,壮大青岛“四新”经济。
中广互联:辞旧迎新,2023年青岛广电在媒体融合上有哪些新探索呢?
杨晓星:2023年1月9日,“我们共奋进”青岛广电新生态行动启动暨首批工作室挂牌仪式举行。我们此次挂牌不是在内部挂牌,而是全部走出去,与我们的政务、商务合作伙伴一起,我们将工作室走出去,建立在对方单位或企业。通过“蹲点”采访、纪录片式拍摄,扎实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四新经济等新时代新场景之中,既真实记录新征程上青岛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探索、新风景,同时进一步深耕圈层,践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理念,为政务、企业、街道社区等提供定制化、伴随式服务。
中广互联: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杨晓星:很荣幸与大家分享“青骑兵”团队模式,非常感谢中广互联对青岛广电创新模式的认可,谢谢!
“所有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破局与创新。”这是在采访过程中,杨晓星多次提到的。
而在中广互联看来,青岛广电媒体融合方面的破局与创新无不体现着“分合思维”。
·从“合”的角度看,青岛广电整合3个频道组建成立大节目中心,人员团队不再以部门频道划分,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组合,与此前中央三大台的合并有类似之处,在媒体融合方面有效实现了人才、设备、资本的复用。
·从“分”的角度看,孵化、培育更多互相协同、互相赋能的项目团队、工作室、事业部等广电“青骑兵”,不断提高单兵作战的能力,在运营方面或将更灵活,更能针对垂直细分领域做本地服务,充分融入城市经济发展。
媒体深度融合已无可争议地成为近年来广电媒体的热门词汇。但是当人们讨论媒体深度融合时,更多关注的是“集中”、“汇聚”、“整合”,而对于融合后的“分散”、“分化”、“分工”聚焦不多。此次青岛广电就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路——既要善做加法、同时也要考虑减法,让媒体深度融合达成更高层次的多元化。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