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肖党荣:无论怎么联播 方言节目都与创新不沾边

导语:6月11日,业内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么一条消息:《汪涵、马可加盟,六省联播传承方言文化,<多彩中国话>何以成了“三好节目”?》。这条消息标题的关键词,可以这么标识:“汪涵、马可”“六省联播”“方言”“文化”“三好节目”。比较吸引人。

  6月11日,业内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么一条消息:《汪涵、马可加盟,六省联播传承方言文化,<多彩中国话>何以成了“三好节目”?》。这条消息标题的关键词,可以这么标识:“汪涵、马可”“六省联播”“方言”“文化”“三好节目”。比较吸引人。

  从消息看,这个六省联播的方言节目,一是保护方言文化,树起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旗,堪称全国方言文化保护的里程碑;二是依托“长江新卫视”(也就是所谓六省联播),进行开创性的探索,率先走出去,强强联合,全新尝试,是地面综艺新出路新方向;三是汪涵、马可等明星大咖加盟,不仅让节目多姿多彩,也满足了观众对明星“说方言”的窥探欲;四是六省方言出题,夹杂方言游戏,啼笑皆非的回答,逗笑的解读调侃,专家的现场作答,轻松愉悦地传播方言文化,娱乐性与知识性并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莉宁给出了“好听”“好看”“好赞”的“三好”评价。

  消息还指出:文化不等同于刻板,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方言文化知识与游戏互动完美结合,可谓是近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典范。消息进一步强调:六省同步同播同档节目,并联合三大热门视频网站播出,实现立体化传播,要让“方言”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

  或许,从地面频道的运营模式上说,这个消息会有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但是,如此简单生硬地把方言研究传承与广播电视节目相捆绑,就真的在理论上实践上创新了?难道方言文化就得靠方言节目来研究传承?

  先看看两个法律文件的相关内容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第十六条规定:“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

  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采编、制作、播放、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法有禁止不可为,法有限制须慎为。上述两个法律文件规定很明确:广播电视的采编、制作、播放、传输等活动,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广播电视节目可以使用方言。这档六省联播的方言节目,是否经过批准?如果没有经过批准,则与法有违。消息关于这个问题,未着点墨。

  除过上述两个法律文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广播电视节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以一贯之地有着一系列具体通知规定。其精神实质,就是广播电视节目要规范使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把方言文化研究传承与广播电视节目相捆绑,混淆了矛盾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在,逻辑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不但行不通,而且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戕害。方言方言,顾名思义,便是只流通于某一特定地方的语言。《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从文化研究传承的层面看,汉语方言或可称作汉语言进化发展的活化石,确实值得认真研究。正如消息所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祥柏说:“方言是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艺等各种语言艺术的根本。没有了方言,各地的评书、快板、大鼓等,地方戏如昆曲、越剧、黄梅戏等将会随之消失。地方文化失去了各地方言这种语言载体,也必将快速消亡。”刘研究员的话,基本上回答了研究传承汉语方言文化这个问题的矛盾性质:即方言是地方文化研究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地方戏曲等文化形式,以及其他地方文化形态的保护措施,是方言文化传承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当前应当是花钱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资料、发现培养传承人才,一定不是设法用方言来赚钱。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姓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工具,是党和人民新闻舆论战线的主阵地之一,必须爱党、护党、为党。这是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广播电视的主要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既包括国家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同时还有中外交流方面,是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广播电视与方言文化的关系如何正确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系列规定,以及全国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经常播出的大量地方戏曲节目,如京剧、秦腔、豫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广播电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为和贡献之一。

  显而易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直接把方言研究传承与广播电视节目捆绑起来,简单而生硬,不但放走了于方言研究传承的有力者,也模糊了广播电视的职责与使命,彻底混淆了矛盾性质,把两个不同矛盾、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青红皂白地搅和在了一起。理论上的糊涂和错误,必然危害实践。这样的认识,给方言研究传承和广播电视节目,都会带来致命的伤害。要害,还是以娱乐化来博取收视率。因为,在为论者的眼里,只见票子,不见其它。

  做方言节目,说不上新,也很难说创新,更不好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戏剧、曲艺之外的方言节目。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法律规定的这三个“有利于”的指向,再清楚不过。这是全民法定应当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核心精神,体现着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终极文化追求。简单、生硬而直接地把方言研究传承与广播电视节目捆绑起来,为违法方言节目鼓噪张目,不说这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核心精神,单就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来看,不过是打着文化传承的幌子,给娱乐化等一味追求收视率者,提供理论支撑罢了。其不只理论上的糊涂、逻辑上的混乱,而且票子味极重。

  擅自制播方言节目这个现象,不算新,更不是创新。此类现象早就有过,都不长久。倒是所谓“立体传播,要让‘方言’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是个比较大胆的意图、行动与宣言。恐怕这个意图、行动与宣言,不但与法不符,而且在某种层面上,还有违时代潮流呢。

  不要忘了,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已经揭开了华夏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精彩大幕,传承至今,也影响至今。对此,中外学者已有公论。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虽说世殊事异,情随事迁,但家国为之灿然。在时代大势浩浩向前的当下,居然囿于一域期期向钱、合纵连横?还要给这老套的念头和不规的手段,冠以文化创新?

  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基本、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讲文化自信,当然首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绝不是一地一域的文化,而是神州大地无分南北东西,绝大多数人们都愿意遵从并始终坚守的,中国各地优秀文化的公约数。传承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弘扬,而弘扬的基本含义便是时代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绝不是狭隘的自我欣赏,而是应时代之需,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广播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与文化自信,就是要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烈的时代性,使之发扬光大,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厚培最为基本、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力量。做好这个工作,广播电视的基本功,便是带头率先推广普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汉字和汉语普通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未能没马蹄。随意开办、多省联播的方言节目,值得研究,值得商榷。这个方言节目的“三好”,不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正确方向。无论它贴着“传承”“创新”“文化”,或者其它什么标签。

【责任编辑: 张欢 】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