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谷歌围棋电脑Alpha 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展开的人机世纪大战,可以说是“现象级”事件。但在这一现象级事件的直播大战中,广电系纷纷缺席,被各路新媒体玩家KO在地。笔者想说:广电人再玩“消失”就真消失了!
广电系纷纷缺席人机大战直播
3月9、10日,谷歌围棋电脑Alpha 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展开了人机世纪大战。根据谷歌发布的消息称,首场比赛中,一共有1亿人观看了Alpha Go与李世石的对抗赛直播,其中,6000万人来自中国(远远大于2000万的围棋人口)。这里说的“直播”没有明确定义,笔者的理解是视频进程的同步观看,至少是图文的直播。估计通过图文新闻等方式进行关注的人会更多。
图为:人工智能画面
从事件意义来说,很多非围棋爱好者也对此关注此事。因为人机大战涉及到人脑与电脑之争的广泛性话题,超越了围棋本身。在信息爆炸、用户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今天,这样的事件就是所谓的“现象级”事件。对于围棋这个细分领域来说,对于相关商业机构(如围棋网站、线下俱乐部等等)是难得的扩大影响力的机会,带来巨大的流量,也有机会将部分流量进行转化,变现。
那么,这6000万人都来自哪些渠道呢?哪些机构参与到此次“现象级”事件的流量运营与流量争夺之中呢?昨天下午,通过“中广互联—有问必答雷锋班”的微信群交流,笔者了解到如下机构参与到人机大战的直播服务中。
(一)围棋类在线应用
野狐围棋:直播,解说古力
弈城围棋:直播,解说江维杰
围棋TV:直播,解说周睿羊,刘星等
围棋部落:讲解 刘硕、朱贞
中国棋院官网 :直播
弈客app:直播
忘忧围棋:直播
(二)大众类视频播放平台
腾讯视频:直播,解说常昊,古力、唐奕(美女棋手)等
凤凰网:直播,解说孔杰、罗洗河、刘小光
乐视网:直播,解说 王煜辉、柯洁等
斗鱼TV 、龙珠TV、火猫TV: 直播,
熊猫TV:开始来自新浪体育,后来变成乐视影业
战旗TV:围棋界人士做解说和嘉宾
新浪体育:直播,解说王小川、俞斌、李喆、王雨荍
Bilibili:直播
网易新闻客户端:直播,解说曹大元、时越、谈茗洲
图为:腾讯视频人机大战节目画面
(三)广电类服务
华数TV:直播(包括PC端和手机端)+专题推荐(电视端)
国广星空:手机电视直播
图为:华数TV人机大战视频画面
从上面所列情况看,参与到人机大战直播的主要是各种在线平台和应用,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野狐围棋(由古力和李昌镐主办的专业围棋网站)、中国棋院官网这种专业类平台。这些机构的参与可以说是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种是各种新媒体视频服务平台,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腾讯视频、凤凰网、乐视网、新浪体育这类大众视频网站。这些视频大玩家除了提供传统的影视节目之外,逐渐将触角延伸到各类特色内容,以形成细分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这其中,腾讯视频的演播室为腾讯视频邀请中国围棋九段棋手古力、常昊和职业二段棋手唐奕作为解说嘉宾,据事先报道也有搜狗CEO王小川、科大讯飞(002230)副总裁胡郁、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CSDN创始人蒋涛、北邮教授刘知青等嘉宾出席。这个阵容应该说,还是腾讯有钱有势。
乐视体育的人机大战直播很有意思,除了邀请顶尖高手柯洁讲解外,还邀请了做音乐的科尔沁夫和北邮大学一位研究电脑围棋的教授。科尔沁夫是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号称是音乐界的围棋高手,也是跨媒体策划人。专业的事情也增加娱乐性。娱乐化,这是顺应用户需求的一个考虑吧?一句话,不跨界不娱乐的,不是玩新媒体滴。
(2)一些专业直播平台,通常是主打电子竞技游戏及美女“秀场”特色内容,如斗鱼TV 、龙珠TV、火猫TV、熊猫TV。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常常有着巨头背景。据报道,斗鱼TV 、龙珠TV和火猫TV的人机大战直播信号都是来自腾讯信号(平台实时在线用户数据分别为4万、15万和5000),并且都提供弹幕服务。龙珠TV已经获得腾讯投资和入股,斗鱼此前也有获得腾讯投资的传言。
而熊猫TV此前从央视挖角段暄,展示了其对体育领域的重视。3月10日,熊猫TV对谷歌人机大战的直播,首页推荐位一开始是新浪体育的直播间。但在直播开始一段时间后,熊猫TV首页推荐的直播间变成了乐视影业。乐视对体育的重视与投入早已为坊间所知,2015年的劲爆消息包括冠名五棵松球员、与北京国安达成合作、入股拉加代尔体育集团、27亿元人民币买下中超转播权等。此次与熊猫TV的合作也继续体现其在体育领域的触角。
不同于以上与“外部势力”进行合作的平台,战旗TV是自己邀请围棋界人士做解说和嘉宾,量级显然没有腾讯请的高,但也能看出一定的态度。据说在线人数高达23万(笔者对上述直播平台不是很了解,不知道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到底如何)。
另外,背后有着YY、雷军身影的虎牙直播是主流游戏直播平台中,目前唯一一家没对谷歌人机大战做跟进的。考虑到雷军系小米的智能硬件中关于体育领域的布局也不少,虎牙的缺席是有些奇怪的。
(3)新闻客户端。估计网易新闻客户这是以图文直播的形式提供的。在传统大众门户话语权逐渐被BAT三巨头及新兴机构侵蚀的今天,网易在人机大战直播PK中通过客户端服务也要表达一下自身的存在感。
(4)笔者颇为好奇的是,B站也加入了此次人机大战的直播服务。一直主打“二次元”文化的B站居然介入围棋的直播。笔者原以为,哪些生活在日本动漫世界的85后、90后与围棋爱好人士应该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当然,上述游戏直播平台的参与对笔者的逻辑就已经是挑战:通常电子竞技类游戏的风格与围棋的风格,应该也是两码事吧。或许,笔者应该换一个逻辑:B站以及各类直播平台的弹幕服务比较符合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理习惯,是抢占直播市场的利器。对新媒体机构来说,用户不怕多,没有谁会老老实实呆在某个既定的人群。
对直播平台来说,围棋毕竟也是游戏的一种。直播平台服务费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做人群划分。如果人机大战直播节目的人气很火爆,将来或许会再通过类似的试验、试错,拓展围棋类的应用,包括游戏开发
第三种——也是参与最少的类型是广电类应用。目前笔者通过“中广互联—有问必答雷锋班”微信群了解到的信息是,只有华数参与了此次人机大战,而且是电视端、手机端、PC端三屏同播(笔者并非给华数做广告)。而据说,央广新闻做了“连线”,笔者不清楚是否只是新闻连线(来不及进一步确认)。
最令人吃惊的是,贵州电视台创办的、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开播、主打全国首家以围棋为专业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天元围棋居然没有提供人机大战的直播。这一缺席情况或许真正表明了广电系在此领域的尴尬。按照中广互联创始人曾会明曾总提供的数据,中国围棋人口(指具备一定专业水平或参与职业相关的人员)大约在2000万左右(加上各种业余爱好人士,就构成了上述6000万人群)。作为里已经运作超过10年的专业电视频道,不知道天元围棋是如何看待这6000万围棋用户?
一个在线调查,以及两个有意思的实际案例
关于这场赛事,昨天下午笔者“百忙之中”在“中广互联-有问必答雷锋班”微信群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结果如下。
虽然这个调查的样本量很小,但微信群内的好友基本是广电行业有较密切关系的业内人士,所以这个调查也具备相当的参考意义。从结果看你,不管是主动关注还是被动关注为其领域,大多数都已经知道人机大战这一现象级事件。其中,微信朋友圈、新闻网站和客户端是大家了解人际大战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针对这一现象级事件,明确有采取借势营销的机构只有20%。这一结果与前述的直播服务情况是一致的。广电系在这一波竞争之中严重失位。
昨天下午的微信群交流,还出现了两个有意思的案例。
案例一。微信群网友 @微信运营(来自新媒体运营的机构,与电台合作进行新媒体运营)的分享了其所在机构在人机大战中的参与情况。以下是原话:
“今天的主题有点意思,我不懂围棋也不关心。下午问了下我们驻地运营团队,昨天下午,我们请了一个当地围棋俱乐部的负责人到电台去做直播,他主要做了些围棋历史、基本知识和趣闻的讲解,也嵌入式介绍了他们棋社,还邀请了一个教授分析人类与电脑的伦理问题。直播时长一个小时,给了教授xx元嘉宾费,俱乐部那个没收钱,但跟他们达成联合举办一次围棋赛的合作,放在下个月,分成。这个案子是前天下午才策划的,之前我们团队几个人也都不关注围棋,前天第一天比赛之后看到,马上进行策划,当晚找到棋社的人约着喝茶。”
在上述案例中,另一个关键信息是,该机构上述所言的驻地团队只有2个人。
案例二。自曾会明的分享。曾总是个围棋迷(业余4段),因为工作关系很久没下棋了,但经常关注,“这意味着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更具典型特征的普通用户,只是一个细分领域的用户”。虽然曾总是个围棋迷,对人机大战事件很关注,但因为太忙,也不知道哪里有直播,所以在朋友圈询问了相关情况。就有微信好友发了直播列表。这是社交红利(此前,曾总在朋友圈发过几次围棋内容,由此知道了有同样的兴趣的极为业内人士,这也有助于业务关系认同,同样属于社交红利)。人机大战第一局比赛期间,曾总因为工作忙没关注。但在比赛结束的第一时间,今日头条给曾总推送了比赛结果。但曾总表示: “看了新闻后,并没有更多的链接给到我,比如棋谱,我自己下班路上自己去百度才搜到”。曾总进一步表示:“今日头条推送给我信息,一定是因为之前我在他的客户端里看过几篇围棋的文章,包括人机大战的文章”,“只有今日头条主动地营销到我了,但没有完全满足我的需求”。第二局比赛,曾总“随手划了一下”其使用的乐视手机屏幕,发现了乐视提供的直播服务,于是当天基本上看的是乐视手机的直播,“在公司是用Wifi,下楼后,界面提示观看乐视视频,每个月6个G的流量是免费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花絮。曾总分享案例时,某广电新媒体机构表示其手机电视提供人机大战直播服务,也有大数据分析能力;但曾总表示没有安装其客户端,对方也无法收集到自身的偏好信息。
结论:广电人再消失就真消失了
笔者从上述两案例得到的结论是:
(1)玩新媒体人就是要一切从用户和市场出发,会积极地借势营销。在借势营销过程中,会积极与第三方合作放大营销影响力;或者说,整合社会化资源为我所用(实际上是互相借势)是OTT的常态。
(2)全媒体竞争就是战场对垒,兵贵神速,响应速度必须快,即使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落后一个身位,但弄清楚情况后必须积极补位,千万不可以放大自身的错误,那只会培养自己的各种竞争对手。
传统广电人或许习惯做节日营销——这也算是一种借势了。但这个实在太常规了,这年头是个商家都会搞节日营销。所以,要主动抢市场就必须做各种内容运营,要跟上各种即时性社会潮流、事件、人物等外部资源机动灵活开展内容运营。
(3)全媒体竞争下,社交化和大数据运营潮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电视人别再认为自己还是所谓主流媒体,不要认为用户是被动的受众。用户会从SNS、会聚类客户端、内置服务的智能终端等渠道获得信息。电视人不去主动抢市场,不走出广电传统渠道,市场就被强食,新媒体会让你把底裤都输掉。在上述案例中,今日头条会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给用户推送器关心的信息,乐视手机则直接把服务送到手上——而且还把移动流量也一并打包,新媒体玩家这种服务到底的精神就是传统电视人缺乏的。
(4)笔者想强调一下TV Everywhere(电视无处不在)服务思维的必要性。TV Everywhere一方面是为了覆盖用户,同时也是在各种渠道之中在用户互动之中不断积累用户的行为信息(在移动互联和智能化时代下别问笔者咋收集信息),从而形成对用户端的理解,不理解用户的媒体必然被淘汰。
美国TV Everywhere是2010年美国两大有线运营商联合一些内容机构,还包括直播星做的一个计划,目的是为有线电视订户提供互联网、手机上的服务——使用其服务的前提是用户得是有线网络的基本业务订户(笔者记得,深圳天威之前也在做类似的服务)。
图为:美国TV Everywhere计划
美国TV Everywhere发展结果如何,几句话难以描述。但笔者可以告知的是:包括Comcast、HBO、Cablevision等主流广电机构都推出了自身的新媒体服务。对这些机构来说,这是必须做的事。其中,某家广电系的在线视频服务也加强了在欧洲的发展,与Netflix在全球领域展开竞争(抱歉,笔者记不起该机构名称了)。
图为:美国广电阵营的OTT服务发展情况
(5)市场主体是核心。曾会明认为:很多事情,没有一个有效的市场主体,都落不了地。广电的问题是,大家真正团结起来很难,都想自己当老大。近一年左右,受到外部冲击越来越厉害,这方面有了一点变化,但变化该不大。比如歌华院线,不管怎样总是成立了。
对此,某证券公司分析师徐存新表示非常赞同:广电网络运营的问题不是技术方案而是网络内部市场机制不到位、省网运营分散不协调,所以面对电信和互联网运营商的蚕食相当被动。
最后,笔者要呼吁的是:广电人别玩消失了!再消失就真消失了!对广电人来说,人机大战是上班时间,而老百姓的电视在家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电人就无所作为了。只有围绕着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服务,并把之前仅仅在家中、电视机上提供服务的场景,延伸到用户的其他场景,路上、车上、办公室,才能增强粘性,才能不被OUT。
附中广互联声明:这是中广互联第二次组织微信群的讨论,中广互联将继续完善讨论机制,提高效率。非常感谢业内人士的积极参与级嘉宾的分享!希望大家共同建设、维护好这个互帮互助的雷锋群。
中广互联诚邀业界有识之士参与“中广互联-有问必答雷锋班”微信群展开行业深度话题讨论,务实探讨,不废话、不灌鸡汤,不抱怨,少吐槽!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