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观察】聚焦系统性变革,多省广电台长共探变革之道

导语:近年来,各地广电媒体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推动改革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导读:

  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从顶层设计走进一线实操,各地广电机构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组织、从内容到技术的全方位重塑。10月28日,十位省级广电台长同台亮相,用最新鲜的实战样本拆解广电人如何突破“用户导向、内容焕新、融合破壁、技术蝶变、机制再造”五大命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央的重大部署,为主流媒体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10月28日,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台长论坛以“新理念 新内容 新模式 新突破——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探讨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和方法。

  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冬指出,广播电视是党的重要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系统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以用户导向为牵引,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融合传播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并推动在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近年来,各地广电媒体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推动改革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用户思维,把用户导向作为根本理念

  “用户思维”成为各台长的共同关键词。在信息化条件下构建新型广电媒体,传播好主流价值,要充分发挥广电特色优势,更加贴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服务和体验。

  一是强化用户需求驱动,将以用户为导向贯穿系统性变革全过程各环节。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表示,用户不仅是这场变革的起点和归宿,更是推动行业破浪前行的根本力量。河南台致力打造“数智化信息服务文化传播平台”,把用户需求作为逻辑原点和战略重心,立足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战略要求,推动全方位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三大跃升:一是从融合传播向平台思维跃升,以移动互联思维重构传播逻辑,从思考“我们想传播什么”转向“用户需要什么”;二是从内容生产向生态构建跃升,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拓展功能服务边界,完成从内容的提供者向综合服务智能体转变;三是从局部突破向系统集成跃升,建立灵活高效、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组织体系,打破“科层结构”,建立“平台组织”,全面推行以业务流和价值链为核心的项目制、工作室制。

  二是深入了解基层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强化“广电+服务”赋能。山东广电在“广电+服务”赋能基层治理方面展开有力探索,通过树牢用户思维、坚持开放合作,拓宽了为党政机关、为企事业单位、为社区居民和广大群众提供服务的新渠道。一方面在主题宣传上做好“三贴近”,即贴近原著、贴近需求、贴近生活。如山东台开辟“我为民企办实事”“好政策在一线”专栏,两个多月来给民企解决了80多件实事。面对秋汛极端天气,助力开展抢收、抢烘、抢种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另一方面搭建“三个平台”融入治理体系。山东台“闪电大平台”成为全省基层群众问政策、解难题的首选网络平台,与全省16个市的党委政府、30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和数百家省内外的大型企业建立政务合作关系,并实现与山东省12345热线平台互联互通,累计回应并推动解决群众诉求22万多件。IPTV大平台通过智慧广电+健康+养老+文旅等等形式,实现了由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社区大平台以社区为单元,开展在地化服务。

  二、焕新内容,推进生产传播创新 

  国家广电总局多措并举加强广电视听内容建设,今年以来推动实施“内容焕新计划”,引导行业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提升内容创新能力。韩冬指出,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胆创新内容生产、创作、传播的理念、形式、方法、手段,拓展新模式、新业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是重塑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培育全媒内容竞争力。安徽台以“大视听高品质工厂”为全新定位,打造兼具广电特色、网络特质、时代特征的新媒体产品,重点推进四项变革:变革产品形态,系统规划全媒新闻、精品视听、融媒直播三条战略产品线,从单媒介内容向全媒体产品和服务转变;变革组织架构,打破频道频率中心制,将19个业务单位整合为8大全媒体业务平台,强化新闻立台,强化业务资源向重点垂直领域集中;变革生产方式,坚持无策划不生产,构建“台级统筹-专业孵化-用户导向”分层策划机制,从频道频率“线性生产”转为“一体组织、分布生产”,以链主制强化大中心建设和跨部门协同,以项目制、工作室、主理人制激发专业团队的主动性创造性;变革评价体系,以原创内容、融合传播力、两个效益等为主要评价指标。

  二是发挥内容优势为千行百业赋能,积极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广电媒体正在突破“内容供应商”定位,向“内容生态运营商”进发。北京台大力实施“新闻立台、内容强台、融合兴台”发展战略,聚焦内容创新、全媒传播、技术赋能和经营升级,实现优质内容创作生产量质提升,全媒体生产传播格局建设持续深化,并成功开拓媒体办赛办节办会新赛道,探索形成“媒体+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构建形成以IP赋能城市品牌塑造、实现消费场景转化、发展模式转型的全新格局,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提升。

  三、协同发力,放大融合传播效能

  广电媒体持续释放大小屏融合传播特色优势,努力构建全域覆盖、多维互动的一体化传播体系,全面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效能。

  一是多维协同拓展传播空间,建设全媒体传播生态。浙江台坚持大屏小屏联动,以浙江卫视为核心枢纽,推进浙江卫视大屏和中国蓝新闻、Z视介小屏客户端的一体运营、联动管理,牵引“重塑卫视、重塑频道、重塑集团”。目前,浙江卫视全网粉丝超2亿,中国蓝新闻矩阵粉丝4700万,Z视介累计下载量达到了1.6亿,全集团还拥有千万粉丝以上账号17个。重庆台以用户为中心打破媒介壁垒,通过系统性渠道聚合,实现“纵向穿透、横向联动”,形成了以第1眼TV为龙头,涵盖“台、网、端、号、屏、夜空”六维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其中还包含全新媒体介质的创新拓展,通过执行无人机常态化展演,让“空中会客厅”成为城市新名片,实现了从“地面”到“空中”的传播升维。

  二是与用户共情共创,融合传播创新出圈。今年“苏超”赛事的火爆出圈,是广电媒体在系统变革理念下打破内容边界、激活多元力量的现象级融合传播实践。江苏广电总台“苏超”传播的流量密码在于真正弄懂了观众想要什么样的赛事体验。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全景式”观赛场景、打造“沉浸式”观赛体验,并推出“一屏观六赛”模式、“弹幕上大屏”等创新玩法;二是彰显“人民的苏超”这一主题,超八成“苏超”报道都聚焦在与之相关的普通人,将赛事品牌升华为蕴含人文底蕴和情感联结的文化符号;三是从“全民共情”到“全民共创”,玩梗、揭梗、造梗接连不断,爆款短视频频出,点燃大众参与热情;四是直播、电视节目、短视频、微短剧等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且相互赋能的内容矩阵,各级主流媒体、网络自媒体以及海量用户共同交织成广泛的传播网络,让赛事热度持续发酵;五是以组织架构变革释放协同效应,通过组建“苏超”项目组,把新闻团队“叙事力”、体育团队“专业力”、卫视团队“创意力”这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围绕用户需求协同创新;六是唱响文旅消费合奏,切实把屏幕上的流量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苏超”开赛以来,江苏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超过380亿元。

  四、强化技术支撑,加快新技术创新应用

  科技进步推动媒体深度变革,要筑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基座,强化支撑有力的技术赋能,引领全链路流程重塑,推动广电视听与新兴技术创新融合应用。

  一是要推动科技赋能,筑牢发展底座。四川台全力建设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先进文化科技互联网企业,打造“内容+技术+运营”三轮联动的智媒生态体:推动数字化转型,从“经验主导”迈向“用户中心”;网络化生存,从“大屏本位”转向“网络本位”,重构内容生产逻辑与传播运营机制;推动智能化革新,以智能化革新为引擎,构建覆盖内容生产、平台运营、生态构建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推动从“传统广电技术”向“智媒视听技术”跨越升级;超清化发展,从“传统视听”迈向“沉浸传播”。

  二是拥抱AI、XR、5G等新技术,推动广电视听与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应用。河南台将技术视为驱动变革的核心要素,全面拥抱AI、XR、5G等新技术,推进制播体系智能化、虚拟场景常态化、传播交互沉浸化。甘肃台推出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首轮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话题破亿。重庆台与头部互联网技术公司合作建成全国首家XR演播室,实现日常节目全流程虚拟制作,并以大数据和AI应用为基础,构建起“媒体+AI+服务”创新模式。

  五、突出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所在,各地广电机构在结构布局、组织流程、人才队伍、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以调结构、促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痛点难点寻找改革切入点。甘肃台突出问题导向、直面问题、精准施策,激发了改革效能。针对人员问题,甘肃台围绕加强主频道主频率先后成立八个中心,解决了人员分流;针对节目质量问题,甘肃卫视重塑“文化甘肃 纪录中国”新定位,实施纪录片和特色栏目提升行动,打造纪录片节目带,推动全台优质节目栏目向卫视聚集;针对融合机制问题,重塑媒体融合组织架构,推出大中心制管理模式,由副台长兼任中心的主任,打破频率频道的围墙和界限;针对技术设备投入问题,精准谋划项目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打造“五位一体”的技术底座;针对经营效益问题,围绕资源优势开辟赛道,通过大力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建立MCN中心开展直播带货、将客户端建设成社会化服务平台等途径,构建多元收入体系;针对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四引”机制,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联合实验室、引入自媒体主理人建立工作室、组建项目联合体、事业编招考等多种方式,系统解决人才支撑问题。

  二是以深整合、真融合打破壁垒,重塑媒体新质生产力。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历经多次改革后,成为全国首个声屏报网端号齐备的省级媒体,协同各类媒体要素发挥协同优势,取得扎实改革成效。在要素配置和结构转型方面,中心自2018年开始就鼓励人员内部流动,截至目前,已有1100余名员工实现了跨媒体转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海河传媒中心把不同媒体的历史遗留问题、薪酬差异、债务诉讼等全盘接手,打破传统媒体的部门壁垒,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按照员工的生产热情、意愿和能力来重新分配,使每个生产单元拥有对各类媒体的生产自主权和决策权,扩大了媒体影响力和商业营销优势;在生产流程再造方面,对“策、采、编、发、播、存、馈”这些原本粗放划分的生产环节不断细分,以大规模生产和分工协作改变传统媒体个体化、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中心着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非新闻类内容生产部门全部实现企业化。本着“新闻和经营两分开”原则,中心只负责新闻部门的投入,对下属企业不再做预算安排,充分下放人财物等权力,重点考核利润等经济指标。在指挥棒的引导下,各单位主动压缩人员规模,自动自发地使用信息化工具。中心的经营管理部负责协调多主体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撞车和内卷,依据不同主体的生产优势拆分项目,并合力完成任务指标,将同业竞争转换为关联交易,实现有效“反内卷”;在媒体生态建设方面,海河传媒中心明确了“以津云为龙头,报纸和广电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将各种资源向津云倾斜,所有优质内容率先在津云上发布,而不是低价卖给商业平台。

  三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浙江台以数个“打破”激发改革动力活力:打破“职级束缚”,创新实施机构不定规格、干部不定职级的管理模式,浙江卫视11个中心的处级、科级干部也能担任中心主任;打破“身份界限”,实行行政职级和专业技术“双通道”晋升机制,两个序列之间可以实现身份转换;打破“年龄台阶”,实施青年培养“青雁计划”、播音主持培养“蔚蓝金声”计划、优秀毕业生“优才计划”等。

  面向“十五五”,广电媒体要做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攻坚者、实干家,保持刀刃向内、勇闯“深水区”的定力,推动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落地见效、走向深入,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贡献广电力量。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