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视听形态,正深刻重塑数字内容产业格局。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产业链发展微短剧、“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的重要部署,积极推进微短剧全产业链提升发展,初步形成涵盖上游剧本创作、中游拍摄制作、下游平台分发的完整产业链,微短剧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和精品化、跨界融合、加速出海与AI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为加快郑州微短剧全产业链集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国内微短剧产业发展路径与演进规律,发现郑州微短剧产业主要聚集于产业链的中游,凭借区位交通等优势,迅速崛起为“全国微短剧三大重地”之一。但在发展路径方面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精品少等短板和不足。应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实施“七链协同”策略,全面提升微短剧质量、扩大用户规模、创新商业模式,推动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是当前快节奏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凭借1~5分钟高密度叙事,融合悬念、冲突、高潮与反转等情节,使观众获得情感代偿与压力释放,适配碎片化时间。据行业报告,微短剧核心受众为二线至四线城市的31~50岁中青年群体,女性观众占主导。2024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425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634.3亿元。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的近七成。
目前,国内微短剧产业链结构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上游:内容创作。上游以IP(知识产权)资源为核心,阅文集团、中文在线等数字文学平台提供海量网络小说IP资源,题材除主流的情感、逆袭、都市类型外,家庭、古装、甜宠类增速明显,历史人文、科幻等新兴题材逐渐崭露头角。
中游:拍摄制作。中游地域集中度高,陕西、河南、浙江包揽数量与热力值(衡量短剧市场热度与推广效果的核心指标)双榜前三。按备案方式主要可分为:重点微短剧(总投资≥100万元,由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管理)、普通微短剧(30万元≤总投资<100万元,由省广电局备案审查)、其他微短剧(总投资<30万元,由网络视听平台自审)。
下游:平台分发。下游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市场份额主要由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长视频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及独立微短剧APP(红果、河马)等占据。2024年国内免费短剧的市场规模为250亿元,同比增长150%,成为行业增长主引擎。
从产业演进规律分析,微短剧产业发展呈现四大趋势。
精品化。监管深化与行业自律推动内容向“短、快、精”转型。例如,2025年3月出品的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成为行业精品化转型的标志性剧作。
跨界融合。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微短剧与文旅、品牌、游戏、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拓展应用场景和价值空间。例如,《我在尔滨很嗨皮》在黑龙江文旅官方账号播出,播放量迅速过亿,带动拍摄取景地游客增长超9%。
加速出海。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微短剧应用总收入达6.94亿美元,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总下载量超3.7亿次。调研了解到,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海外应用HappyShort于2024年9月正式运营,目前已上线100余部海外微短剧,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50万。
AI技术应用。AIGC技术深度应用于剧本生成、虚拟拍摄、后期处理等方面,显著降本增效并催生新业态。例如,2025年8月杭州推出的航天科幻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融合“虚拟拍摄+实景搭建+AIGC生成”技术,高效实现大量月球场景制作。
成本洼地:具有比浙江金华(横店)等地成本低10%~20%的竞争优势。郑州市依托区位交通优势,人员往来便利,场地租赁及餐饮住宿等成本较低,服装道具调用方便,成为全国微短剧拍摄制作的性价比高地。目前,郑州日均开机约100部,单剧完成周期仅7~15天,每分钟成本控制在2500元以内,综合成本比浙江金华(横店)等其他城市低10%~20%。在全国网络视听平台机构自审通过播出的“竖屏”微短剧行业中,郑州已汇聚从业人员3万多人,与陕西西安、浙江金华(横店)并称“全国微短剧三大重地”。
产业集群:超800家企业构建“十分钟生态圈”。目前,郑州已聚集微短剧相关企业82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9家,规模化拍摄基地15个,吸引了大量编剧、导演、演员等相关人才,形成“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2024年,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超23亿元,比2023年增长28.3%;微短剧承制方热力值34亿,高居全国第2位。
政策东风:从“放水养鱼”到精准扶持。为巩固微短剧产业链发展向好态势,郑州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措施,提出剧本孵化、精品创作、场地联动等支持政策,实施“微短剧+”“郑州精品短剧”等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实现市场规模达100亿元的目标。
链条短:立于中游,利润较少。微短剧产业链利润高度集中在下游平台分发环节。郑州除天桥微短剧外,缺乏头部投流(通过付费购买流量实现精准营销)公司和播出平台,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承制方,多产出低成本剧集,处于价值链低端。在免费模式下,平台通过“保底分成”降低承制方风险。在付费模式下,平台投流占收益分配的70%~80%,剩余收益部分由播出方、版权方、制作方、分销方等按比例分成,制作方通常只占全部收益的5%左右。
精品少:量多质平,影响乏力。2024年,郑州共备案48部重点微短剧和119部普通微短剧,仅3部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推荐剧目;其余3000多部其他微短剧投资额低于30万元,由平台自审,泛娱乐化、内容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现象级爆款和展现河南厚重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
基地弱:分散单一,服务欠缺。目前,郑州缺乏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完备的一体化微短剧产业园区。市内现有15个拍摄基地布局分散,场景雷同,陷入内卷式竞争;缺乏一站式服务,剧组常需转场2~3次;古装、海外等专业场景缺失,对高端剧组吸引力不足。
人才缺:结构失衡,高端匮乏。微短剧产业从业者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社会阅历与专业认知不足,易导致创作与现实脱节。编剧、导演、AI技术应用、海外运营等高端人才严重短缺。
根据微短剧发展趋势,郑州亟须加快构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微短剧全产业链,实现从“产量高地”向“价值高地”跃升,打造百亿级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建议借鉴省外经验做法,以全产业链思维精准发力,实施“七链协同”策略。
建链: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支持政策。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借鉴湖南促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做法,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参与,加快制定微短剧全产业链发展战略规划,加强规划引领,协同推进我省特别是郑州微短剧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强化政策赋能。对标上海、深圳等前沿城市,制定覆盖剧本创作、拍摄、播出等全链条政策措施,支持省级、市级设立微短剧产业链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基金,提升郑州对产业链各环节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三是提升行业影响力。借鉴上海微短剧大会等做法,争取在郑州举办全国性微短剧行业峰会或颁奖典礼,提升郑州在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影响力。
强链:打造成本优势,升级场景服务。一是盘活闲置资产。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系统性盘活废旧厂房、闲置楼宇等,改造为现代化摄影棚、年代戏场景、都市生活空间等,增加拍摄资源供给,塑造特色拍摄地标。二是降低运营成本。借鉴广州鼓励在地办公政策,对剧组入驻率高及营收达标的拍摄基地,实施成本优化计划,给予场地租赁费、物业费、水电费等核心运营成本一定比例的阶段性补贴或减免。三是打造“一站式”拍摄综合体。选择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的1~2个核心基地进行重点升级,补足古装宫殿/街市、现代海外风格场景的空白,整合或引入服装道具库、化妆间、餐饮、住宿等设施,实现剧组“拎包入驻”。四是统筹场景资源。借鉴上海微短剧拍摄基地联盟和山东首批微短剧拍摄取景地发布等做法,分批次发布《河南省微短剧取景地名录》,开发并推广全省统一的线上取景地预约平台,建立跨区域拍摄协调机制,形成差异化竞争。
补链:引育头部企业,突破关键环节。一是补齐平台短板。提供专项流量扶持、技术升级补贴,积极向国家广电总局争取增设更多播出平台资质,解决下游平台缺少的问题。二是培育本土链主。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重点扶持天桥短剧、日新阅益等本土龙头企业,加速成长为具备全链条运营能力的“链主”,带动本地微短剧产业链生态繁荣。三是招引平台巨头。靶向招引抖音、快手等国内头部平台在郑设立区域总部、分发中心或投流基地,提升郑州在全国微短剧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延链:深挖产业价值,拓展融合出海。一是深化“微短剧+”。大力推动微短剧+文旅、普法、科普、非遗等多业态融合,将“看剧”流量直接转化为“出游”订单,用微短剧讲好河南故事,弘扬中原文化。二是全力出海。借鉴深圳大湾区短剧出海产业基地先行示范区做法,开发或引入一站式出海服务平台,提供多语种翻译、海外平台审核规则解读、跨境支付结算等服务,探索将“黄河文化”“少林功夫”等元素进行国际化表达。三是融入AI技术。借鉴央视频及抖音平台联袂推出国内首部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做法,推动AIGC在剧本生成、虚拟拍摄等环节深度应用,创新互动剧、个性化剧情等新形态。
聚链:建设产业园区,促进集聚发展。一是组建专班推进。建议组建微短剧产业链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园区规划、用地审批、政策配套、跨区域协调等顺利实施。二是建设全链园区。借鉴苏州影视(微短剧)产业园、深圳微短剧主题产业园区(基地)等建设运营做法,按照“产业社区”理念,规划建设1~2个集创作、拍摄、审核、发行、衍生品开发于一体的标杆性微短剧全产业链园区,实现剧本、拍摄、剪辑、审核、发行一站式闭环,降低企业间协作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固链:夯实人才支撑,构建长效机制。一是高端引进。借鉴上海微短剧优才计划,优化我省人才政策,引进编剧、导演、AI技术应用、海外运营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二是校企培养。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实力较强的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微短剧相关专业,推动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学院与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是演员管理。借鉴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经验,推行演员分类管理,并定期举办选拔与培训。
稳链:完善柔性监管,优化服务生态。一是提升审查服务效能。加强微短剧备案、内容审核等前置把关,进一步优化微短剧审核流程,完善服务措施,缩短审核周期,降低运营成本。建立重点剧跟踪指导机制,加强内容把关和艺术指导,确保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二是构建服务体系。借鉴“拍在四川”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做法,探索建设河南省微短剧智慧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融资、拍摄制作、演员管理、版权交易与保护、宣发推广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