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学习三中全会《决定》:文化产业十个关键词

导语:“文化产业新视界”选取了十个关键词:总目标、问题导向、系统性改革、机制改革、市场作用、治理能力、有效性、文化开放、人才活力、首发经济,从这些视角谈谈初步的理解。

  (作者:张玉玲)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在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大事就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不管外部世界怎么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坚定踏实,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铿锵向前。

  细细研读二十届三中全会5000字的公报和2万字的决定,众多新观点和新判断令人深思,关于文化改革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内容,值得关注。“文化产业新视界”选取了十个关键词:总目标、问题导向、系统性改革、机制改革、市场作用、治理能力、有效性、文化开放、人才活力、首发经济,从这些视角谈谈初步的理解。

1、总目标

  整个《决定》围绕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第十部分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时,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总目标,就是要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与此前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一脉相承,依然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事业和产业双向发力。“文化事业”定位于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是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高雅与通俗相得益彰、正统和流行可以并存,既有财政资金扶持的、攀登艺术高峰的国家名片,也要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得到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中发展壮大。不管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也不论“体制内”文化人还是“体制外”文化人,都是国家文化的建设者,都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问题导向

  《决定》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创新。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新技术的冲击,如何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平衡好内容和技术两种力量,协调好线上和线下两个场域,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润物无声地发挥文化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决定》提出“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还专门在第四十条勾划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既有对网络内容的管理,也关注最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有对网络舆论的应急处置,又有对网络生态的长效治理。除了“治理”,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决定》还有“促发展”的思路,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按照《决定》对数字经济新业态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就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文化生产力。 

  具体要在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完善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推动“文化数字化”,支持文化企业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引导新兴的数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3、系统性改革

  三中全会指出,要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文化改革也要增强系统性,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研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内容,重点提到了四个领域要进行“系统性”和“协同性”改革:一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主流媒体不能满足于小修小补,不能把内容简单地搬到新媒体上,不能只重硬件设施建设,而要有新的变革,还要迈开脚步、大胆探索,才能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需要、才能达到中央的要求。二是“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等,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三是“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四是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2018年的机构改革,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开启文旅融合的新征程。从“融合”到“深度融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要积极构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艺展演、文产经营与旅游发展之间的新的融合渠道、融合平台和融合场景,使文化与旅游真正无缝衔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旅行业成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让人们在旅游中去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机制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一些领域,当外部的大的系统性改革已落定,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机制改革。《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

  “文化产业新视界”注意到,第十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共1200字,其中25次提到“机制”,其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段,280字中一连排比式出现9个“机制”: “制度机制”“工作机制”“学习机制”“组织机制”“实施机制”“治理机制”“长效机制”…… 细细品味每个机制前的定语,不是文字组合游戏,而是对“机制”功能和作用的具体定位,表明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做得好的、行之有效地要固化、推广,形成示范,扩大效果。

  在39条“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中,干货满满,三个“机制”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做法和路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这三个“机制”,内外发力,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特别是创新地提出“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从根本“权属”上突破限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公共文化设施不再闲置浪费,能够“物尽其用”,使公共文化资源能更好发挥作用。

5、市场作用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决定》中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与其他领域不一样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重视社会效益,不等于忽视经济效益。近年来一些文化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评奖评项目、争取财政资金,没有把精力用于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这样一方面自废武功,失去了市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市场的社会效益也行之不远,缺少受众和影响力,社会效益就成为封闭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

  从这个角度说,文化市场没有例外,要遵循和其他市场一样的规律: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知识、创意、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文化领域,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文化企业。

6、治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决定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提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因为涉及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治理比其他领域的治理更复杂,如何权衡好推进文化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和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要求,如何解决实践层面的矛盾和冲突。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一些突破和创新。比如,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这样的创新,更符合文化市场发展的要求,是切实为文化企业排忧解难。“文化产业新视界”注意到,为了以解决网络游戏企业在产品测试中实际遇到的困难,近日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开展省内出版网络游戏APP测试备案工作的通知》,从7月开始,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开展省内出版网络游戏APP测试备案工作。有助于公司在获得正式版号前能有进行公开测试的机会,加快游戏开发的反馈周期,进而不断优化产品的体验。

7、有效性

  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效果来自实践的反馈、来自市场的反应、来自群众的评价。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文化的内容中,有两处强调“有效性”的:一个是国际传播,另一个是主流媒体改革。表明这两方面的工作,未来要科学评价效果、考量投入产出,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从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每一次大会、每一个文件都很重视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国际传播成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20年过去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文化出海”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主体单一,供给不足,效果欠佳,与中央期待和国家地位有差距。这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强调效力和效果,“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强调评价和实效。十年来,中央每年都要增加投入支持媒体融合发展,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上都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尚未达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要求。未来要更多的考量投入产出,要有效果评估,要把握政治属性与传播属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为王与技术驱动等关系,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变革、开创主流舆论新格局。

8、文化开放

  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文化领域的开放,就是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文化投资权益。“挡”和“防”不是办法,要与外资企业共舞,各美其美、文明互鉴。

  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文化企业大多是小、散、弱的中小文化企业,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从外部发展来看,要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健全企业发展生态,助力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从内部发展来看,中小文化企业不要抱怨大环境,做好自己,练好内功,不断增强应对市场的能力。

9、人才活力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三中全会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在文化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运用,普及化的数字工具使文化创作、分享简单便捷,“文化+互联网”等各种业态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化、集群化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数字时代,文化创作实现“精英创作”到“全民创作”的转变,激发和释放了强大的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文化消费模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3786.46万部,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在月活 13 亿用户的微信生态中,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小游戏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产业空间,微信公众号创作者超过2000 万,微信小游戏的创作者超过40万。

  全民创作,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提升,以优质文化产品“以文化人”。三中全会提出,内容生产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十、首发经济

  《决定》中还有一些创新提法,是新的工作思路,也是新的探索方向,未来大有可为。比如: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进首发经济……

  其中,首发经济,浓缩了创新创意和创造,具有时尚、品质、新潮等特征,和文旅消费直接相关,是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种经济形态,体现了一个地区商业活力、消费实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品牌魅力和开放形象等多维度的价值。

  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必将进一步提振消费。当前,文旅消费潜力巨大,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文化消费也持续升温,体现消费者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折射的不仅是一种消费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