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权威专家共话:新型视听平台如何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导语: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召开。

  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已有十年,各类视听新媒体平台日益成为全媒体体系建设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邀请来自高校、视听平台、主流媒体的重要专家与代表嘉宾出席,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视听新媒体平台特性、融媒创新典型案例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筑主流舆论新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破题: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需要认识到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融合,在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的消费习惯、文化习惯及思维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强化共同体意识,于国内传播而言,要锚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于国际传播而言,要秉持全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三是健全完善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人才培养及配套体系,依托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的能力培养与提升,打造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有素养、有境界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

01  《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重磅发布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 王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重磅发布《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王晓红教授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对于构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来讲,仅有“可见性”是不够的,应该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要实现信息服务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资源适配性,要在渠道可及、技术可及、内容可及、资源可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可及。

  《报告》选择了视频号作为研究切入点。作为视听行业的新近入局者,视频号于2020年1月开始在微信内测,涵盖了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在社交参与、情感连结与创意生成方面表现突出,具备打通私域和公域的内在优势,为主流媒体开展融合探索提供了新思路。课题组采取了深度访谈、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 考察视频号与主流媒体协同合作的新经验、新机制、新问题。

  《报告》共包括“‘可及’之困:媒体深度融合的现实问题”“何以可及:新型视听平台促进深度融合的ECO机制”“探道‘可及’:助力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密码”“共创‘可及’:建设融合新生态的发展策略”四大板块。

  王晓红教授强调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于新兴媒体及其内里机制、规律及其对用户消费情境的理解与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美好的融合新生态应该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协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可及性”,让主流价值可感、可触、可入人心。

02  融媒发展下半场,从“小融合”走向“大融合”

  与会专家教授也就报告观点内容、媒体融合前沿趋势、如何平衡内容与流量之争等内容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融合下半场,媒体的作用范围已经从过去对资讯内容的连接、分享、整合,发展到对资讯内容以外进行全要素的连接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 喻国明

  他强调,“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平台去争流量,应当做价值媒介。价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来衡量价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的传播格局来进行规则的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为整个传播格局的健康发展形成动态的协调者、运维者、平衡者这样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彭兰

  对于视频号未来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提出了几点预期:第一,开辟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和当下流行的轻量化短视频新闻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需要探索“重”新闻的表达;第二,利用直播营造新的公共空间,通过直播开设更多大众的或小众的剧场,同时通过直播呈现更多的新闻现场。第三,视频号应该把专业含量高的知识生产和一般的泛知识生产区分开来,激活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知识群体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视频号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陆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对报告中关于“可及”的论述进行了补充。他指出,可及空间,解决的是大与小的问题,传播应该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先触达先可及,可及之后再去向周边的周边不断的延伸;可及渠道,解决的是快与慢的问题,渠道不是越大越好,不是级别越高越好,关键是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可及内容,解决的是优与劣的问题,这就需要内容与用户强关联,这样才能形成关注,从而有效解决用户关切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曾祥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指出,媒体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不仅需要从技术突破、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等层面进行考虑,更需要探索媒体生态的平衡与建构,向着平台化、生态化、人本化、社会化发展的媒体持续深度融合,建构全面立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参与社会现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郭晓科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科教授分享了筹建雄安融媒体中心的工作经历,重点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中的应用。面对孪生世界和虚拟世界带来的挑战,他指出,一是实现化传媒与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建设集约化3D时空数字孪生的技术平台;二是基于数字孪生基础平台管控,实现主流价值观对孪生媒体的主导。三是赋予融媒孪生媒介特许经营权,主导构建文化产业新生态;四是引领孪生媒介文化传媒领域创新,取得科技创新先行优势;五是处理好传媒业务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关系和职能边界的相协调。

03  一线媒体人分享融媒创新探索

  媒体代表的融媒实践也进一步印证了报告的观点。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合作媒体部制片人李伟分享了一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融媒合作案例。

央视新闻与微信联合发起的“全球日出·追光2023”视频号直播活动吸引了数千万用户观看

  今年年初,央视新闻联合微信发起“全球日出·追光2023”视频号直播活动,通过门票分享、朋友圈晒图、红包预热等方式,吸引用户踊跃互动。在一系列绝美日出、地标打卡、暖心故事等内容的加持下,直播收获了数千万人观看。“只有媒体和平台各自拿出最优势的资源互惠互利,才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开端,才能实现媒体深层次融合的目标。”李伟表示。

人民日报在视频号上发布的“温情故事”经常产生“爆款”

  外界往往对人民日报新媒体在重大事件上的新闻报道和视频内容记忆犹新,其实小而美的暖心温情故事也经常产生“爆款”。人民日报视频号运营负责人刘杰结合一年多的视频号运营心得,总结道:“细微之处的感动能够获得大量关注,令人感动的瞬间也能激发用户的共情。”

新京报融媒实践打造了一众IP矩阵

  新京报的融媒实践同样丰富多彩。新京报社团委书记、平台运营部总监贾一鸣表示,视频号“社交+兴趣”的推荐机制,利好媒体优质内容传播,利于IP化探索和布局。“有些不错的记者,我们希望他自己能有一个单独的栏目,未来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