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常品山,系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副总编辑)
今年是中央三部委实施市级媒体融合发展重要部署的第一年,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如何落地,各地在积极探索。河北邯郸的主要做法是:整合邯郸日报社、邯郸广播电视台成立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和邯郸新闻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传媒中心”),实施“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机制,媒体事业产业双向发力,系统性推动媒体融合,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2022年7月1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一体化融合,邯郸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在新址大厦正式揭牌成立。传媒中心主要媒体平台包括2张报纸(《邯郸日报》《邯郸晚报》)、3个电视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科技教育频道)、4套广播频率(新闻综合广播、交通广播、音乐广播、都市生活广播)、3个客户端(新邯郸、掌上邯郸、冀云邯郸)和2个期刊(《新闻丛林》《赵都文化》)。此外,还打造了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等网络平台账号。传媒中心成立后,持续改革攻坚,主动创新求变,在主题宣传、内容质量、经营管理、人事制度、技术提升、平台融合等十余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实现了传播效率的大幅提升,人员机构的合理优化,经营收入的逆势增长,传媒中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巩固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融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4月,中宣部将邯郸市列为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
传媒中心以“行政、采编、经营”为三条主线,进行人员、机构的全面整合。在行政序列,合并业务相同、职责相近的部门,精简分流行政服务人员;在采编序列,按照业务性质与工作流程,设置指挥调度、新闻采集、内容编发、技术保障、产业发展等平台;在经营序列,根据业务拓展和经营运行需要,按行业、项目设立相应营销部门和产业公司。
依据中共邯郸市委编办印发的《邯郸新闻传媒中心机构职能编制规定》,传媒中心大幅精简中层干部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由22名精简至10名,中层干部由199名精简至154名,内设机构由88个精简至49个,编制职数和内部机构实现大幅“瘦身”。在机构设置上,按工作职能和业务流程,将49个部门分为六个大类,成立六大中心,分别为行政服务中心、策划调度中心、新闻采集中心、内容编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在人员选用上,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选用人才,优化干部结构,全面激发人员活力。
传媒中心各媒体平台通过机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用、一体发展,构建全媒体矩阵,建立起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传播体系。
成立传媒中心编委会,建立全媒体策、采、编、发、播、管一体化流程。传媒中心编委会统筹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各平台,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体传播,形成宣传合力。特别是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报道、重大节点,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以“全主力上阵、全手段使用、全平台发布、全天候推送”思维进行宣传报道,全面、及时、准确、生动记录新闻现场、挖掘先进典型、发布权威信息、监测网络舆情、回应社会关切,一系列专题报道、重要评论、原创短视频、精品海报在传统平台和网络端形成立体传播效果,较好地引领了舆论、凝聚了正能量。
优化全媒体流程,建立全媒体工作机制。以融媒体指挥大厅为中枢,中央媒资库为大脑,打通各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端,形成全媒体融合共享互通体系,强化全媒体报道指挥机制。同时,以新传媒大厦建设投用为契机,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新址工艺建设和系统部署,打造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的新型生产平台,通过采编和技术的共享融通,多端媒体平台协同联动,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推进传媒中心内容生产协同提升。
传媒中心坚持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中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制定了行政、人事、采编、经营、党建、技术六大类共计60余项制度规范,推进传媒中心快速向标准化、制度化、精细化发展。
为改革薪酬体系,激发内部活力,传媒中心制定出台员工薪酬分配实施办法,打破身份限制,以岗定薪、以绩取酬,全面激发人员活力。同时,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和招才引才工程,推动采编队伍向全媒体编辑记者快速转型,经营队伍向市场化、创新型快速转变,服务保障人员向高效化、专业化快速提升。
传媒中心以打造新型互联网传播矩阵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关停并转一批受众少、影响力弱的平台账号,集中力量打造了以客户端为核心的移动网络传播矩阵。
一是着力打造客户端主平台,提升宣传服务水平。7月1日“新邯郸”客户端2.0版上线, “新邯郸”客户端集合传媒中心资源,整合全市政务信息平台和便民服务业务,提升传播效果和服务能力,致力于打造邯郸互联网领域舆论引领主阵地、便民服务主平台、权威发布主渠道,让群众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服务全覆盖。目前,“新邯郸”客户端下载量已达到260万,跻身地市级客户端第一阵营。同时,传媒中心大力推广各新媒体平台,尽快实现新媒体平台总用户数突破3000万的年度总目标,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二是构建融媒体传播网络,完善平台管理体系。传媒中心建立扁平化管理制度,推进市、县两级新媒体平台互联融通,形成了“大平台+小平台”“综合平台+行业平台”“自有平台+入驻平台”的纵横传播网络。目前,移动传播矩阵平台数量由原来的60余个减少至30个,用户粉丝量由原来的1800万跃升到2000万以上,在移动网络上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同时,着眼“短平快”的新型生产模式,投资建设融媒体移动直播平台,不断提高传媒中心在新媒体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
主题宣传更加强劲有力。传媒中心成立以来,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喜迎二十大 邯郸向未来”为主题,策划了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滏河人家”“数字成语‘云’展播”等重点报道。聚焦邯郸市“六个中心”、重点项目、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等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推出一系列主题宣传,营造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浓厚舆论氛围。
关键节点“报网端微”重点发力。积极打造新闻精品,特别是在移动平台矩阵抢占传播先机。如疫情防控期间开设“疫情发布”“邯郸抗疫英雄谱”等十多个重点栏目,《“奔跑”在抗疫一线的热心肠》等报道,凝聚起众志成城打赢防疫歼灭战的强大力量。
创新内容产品形式。坚持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创作推出走心、入心、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创新推出“永远跟党走”音乐党史课,现场和直播观看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入选中组部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创作推出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和《长江支队》,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创建“抖音邯郸”“快手邯郸”等话题,吸引300余家单位入驻,话题累计点击41亿,单条点击量875万,视频观看超过1.5亿次。
拓宽优质内容的传播阵地。充分运用商业平台+央媒平台,不断扩大邯郸在全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截至2022年9月,传媒中心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发稿300余篇;在头条号、抖音号、人民号、学习强国号等平台发稿量过万篇。
传媒中心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综合营销能力,着力培育多元产业,积极开拓营收渠道,以智库型媒体业态、印刷产业园、数据化产业基地为核心,积极拓展户外广告、文创、影视制作、旅游等新型业务,探索以“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建立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现代传媒产业新业态。同时,积极开展多个重点项目合作,不断拉长传媒产业链,拓展经营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产业经营形成多点支撑,逐步构建起全媒体产业链条,全面增强媒体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稳步提升支柱型产业项目。将传统产业与新媒体平台有效融合,紧盯用户需求,树立服务理念,实现传统产业止跌回暖、逆势增长。2022年上半年,传媒中心传统媒体的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9%,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印务生产基地以及政务服务、会展、培训等经营业态不断扩大规模,逐步向支柱型产业升级。
创新开拓信息数据化产业。依托大数据产业优势,广泛开展产业合作,孵化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同步启动“媒体资源数字化工程”“邯郸纪录小康数据库工程”“邯郸文化数字化工程”,面向全社会提供决策咨询、调查研究、评估报告、舆情监测、技术支持等数据服务,推进信息化产业率先突破,成为传统营收以外的新型支柱产业。
整合提升政务服务功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公益性,对接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整合政务大数据和便民服务功能,建立一体化政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面向基层群众提供多元信息和公共服务,更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彰显党媒职责使命。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