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疫情期间,发布多款全媒体新闻产品
·2022年起重点推出“兴游记”系列直播品牌
·结合党建引领、文化脉络、社会治理,打造原创内容
·服务乡村振兴,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持续加强内容输出
·探索媒体深度融合,这些经验值得分享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目前面临的三大难点
·“融媒体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
·深化“中心+公司”运行模式,2022年大兴区融媒体准备这样干!
2018年6月12日,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
将近4年的时间里,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一直在着力打造“四个中心”的贯通工作,即将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在“北京大兴”客户端上实现一端集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大兴”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90万次,实名注册人数超过170万人次,日活量最高19万+。
除了重点推进“北京大兴”客户端建设,近年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有哪些业务布局?疫情当下,如何做好宣传报道工作?2022年有哪些新规划?近日,中广互联独家专访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马宪颖。
图为: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马宪颖
中广互联:马主任,您好。为了更好地助力北京疫情防控,大兴区融媒体中心进行了哪些宣传报道工作呢?效果如何?
马宪颖: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实现新闻首发,创作全媒体新闻产品。推出“抗击疫情 众志成城”专栏,开设《大兴防疫一线》《党旗飘飘之抗疫一线》等版块,特别是围绕今年北京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对区内疫情防控政策、封控通告和病例轨迹通报、核酸采样点等都实现新闻首发首报,微信公众号从一日三发增加到一日五发,及时宣传中央、市区各项的决策部署,权威报道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控信息,强化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常识。多条微信阅读量10万+,粉丝数量不断增加,APP单条新闻阅读量突破19万+,创造历史最高。
此外,还围绕区域核酸采样、支援丰台朝阳等地工作拍摄“同心战疫大兴在行动”系列短视频,及时反映大兴区疫情防控工作动态,突出展现全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上阵‘父子兵’,携手战疫情”等数百篇文章被“北京号”采用,2022年“北京大兴官方发布”持续占据北京日报北京号每周热度前三甲位置;《北京大兴:战“疫”有你!致敬最美逆行者》和《白天是“客服”晚上是“转运官”这是他的日常,也是北京大兴防疫专班的日常》等新闻被“学习强国”采用。
二是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力度,用不同形式提高受众接受度。围绕疫情防控、居家生活、健康习惯等方面,一方面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医护人员进行权威解读,另一方面组织中心多名主持人录制《主播说防控》《疫情如何防控常识》“民生微课堂”等千余期科普短视频(音频)。制作各类海报、H5等新媒体产品千余篇,主动服务,将最新防控政策海报免费提供给基层。
各融媒产品除通过融媒体自身的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播出外,还分发到各镇街、社区村的电子屏,实现大小屏联动,将音频推送给有广播(大喇叭)的地区,目前此方式已覆盖全区近400个村(社)。
三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做好社会服务。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与大兴区人力社会保障局、产促局、政务服务局等部门联动,推出“直播大兴”系列,将国家有关复工复产政策、企业招聘信息、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等内容及时通过直播和线上宣传,传达到企业和就业者身边。
为满足疫情期间各个年龄段孩子对文化知识、休闲娱乐内容的需求,在北京大兴APP上开设空中课堂,让在家的孩子可以随时享受免费在线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打通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中广互联:刚才您提到“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了‘直播大兴’系列,将国家有关复工复产政策、企业招聘信息、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等内容及时通过直播和线上宣传”,关于“直播大兴”活动您可否再详细介绍一下呢?
马宪颖:疫情以来,我们推出“直播大兴”系列,借助直播系统,对全区两会、节日庆典、集会活动、应急宣传、疫情防控等进行报道,年均直播百余场,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现场的气氛。
2022年起大兴区融媒体中心重点推出了“兴游记”系列直播品牌,从1月23日到27日,连续五天的“大兴邀您过大年”直播,获得了近600万的观看量,30万+的讨论量,7000+的留言互动量,成功在全网呈现了“大兴文化品牌”。近日推出的春耕·《兴游记之探秘西瓜“育婴室》和气象日·《兴游记之看云识天》两档直播,通过北京大兴客户端、微博号、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等融媒矩阵广泛传播,2个小时的总观看量达到了14.3万,总点赞量达到了3.5万,远超过当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的气象日直播活动播放量4.3万。
下一步融媒体中心还将继续开展兴游记系列直播活动,同时将把《兴食记》《文化润大兴》等系列活动有序地开展起来,当好大兴的发言人,多角度、深层次讲好“新大兴新国门”故事。
中广互联:资料显示,为庆祝建党百年,讲好大兴故事,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于2021年推出了原创评书《千年风雨话大兴》。在原创内容方面,大兴融媒体中心有哪些实践案例呢?
马宪颖:“内容为王”一直是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原创内容打造上,我们突出“三结合”——即结合党建引领、结合文化脉络、结合社会治理三个方面。
第一,结合党建引领,唱好红色教育主旋律。2021年我们推出了5集文献专题记录片《平南记忆 红色大兴》,填补了北京南部区域抗日和敌后工作史实空白;策划推出15集广播节目《千年风雨话大兴》,推出“百日打卡致敬百年”活动,以“开盲盒”集卡形式促进互动分享,累计参与20余万人;创作推出红色歌曲《大兴之光》、公益广告《庆祝建党100周年之行舟篇》等多个融媒产品。
此外,我们还开展系列“红直播”6场,制作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地图,累计浏览60万次,引领群众踏寻“红色之旅”;录制“我们一起学党史”“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短视频百余期,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专题推广,总阅读量超30万次。
第二,结合文化脉络,讲好新大兴新国门故事。例如,2021年我们推出了“大兴100秒”等系列短视频,中心制作大兴区脱贫攻坚4集纪录片《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获得了“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微电影《又见花明》被北京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电教片一等奖。围绕两会、两区建设、招商引资、机场建设等活动,主动参与重大历史性事件,推出“两会日记”vlog、“一把手”访谈、企业家访谈等内容广受欢迎和好评。
第三,结合社会治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2021年,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创新“媒体+治理”机制,推出了全市首档区级融媒体中心公众对话节目《言之有理》,架起了政府、社会、群众的沟通桥梁,构建共商共建共治的“大兴品牌”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推送。
中广互联:此前您在第二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的广播融媒体创新峰会上提到要加大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让内容不断“进化”。2022年,对于内容生产还有哪些新思考呢?
马宪颖:2022年,我们将延续“三结合”的内容生产方向,围绕喜迎二十大,推出20个“网红”人物系列短视频,推出22集国风动画《千年风雨话大兴》,还将推出广播剧《986的故事》,推出“高质量发展看大兴”系列全媒体专题产品,结合文脉推出《文化润大兴》系列专题片,继续做好“代表来了”vlog、“一把手”访谈、企业家访谈,做好《言之有理》栏目的基础上,推出60集民生系列微课堂等,全方位提升内容生产创新创优,这也是我们2022年的三大战略之一。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一体策划和多元发布,持续推进“融媒力量”记者走基层活动,聚焦名优产品、消费商圈、旅游线路、文化地标等,推出“网红打卡地”“大兴邀您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产品。例如,用好京津冀融媒体中心协同发展联盟,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继续开展“我眼中的大兴——京津冀媒体大兴行”等系列活动,在新闻宣传策划、主题创作、联合采访方面共同发力,同创宣传影响力。
中广互联: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结合当地情况,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是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呢?
马宪颖:大兴是农业大区,历来有“绿海田园”美誉,是北京的菜篮子。三农问题更是区委区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融媒体中心今年已推出了“大兴春来早,奋斗正当时”系列栏目,围绕着春耕春种、特色产业、文旅产品、乡村民宿、致富带头人、新农人等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也对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美丽乡村、垃圾分类开展了系列宣传,包括对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方面的不达标现象进行宣传。
下一步,融媒体中心还将围绕高端种业、农民就业等方面持续加强内容输出,更好的运用大宣传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中广互联:在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马宪颖:近年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一直坚持移动优先,集中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向“北京大兴”APP客户端倾斜,目前在内容生产、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运行维护等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围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融媒体中心一定要构建新闻舆论的“主战场”、成为公共服务中群众办事的“掌中宝”、基层社会治理中排忧解难的“小帮手”。坚持“融资讯、融政务、融生活、融未来”,架起政府、社会、群众的沟通桥梁,构建共商共建共治的“大兴品牌”。
一是高端支撑推动“顶层设计”。大兴区的媒体融合改革一直是区委区政府重点推动的内容,融媒体中心改革几个关键时期和改革方案分别纳入区委专题会议和深改委会议,区领导高位推动。2021年12月29日,区委书记专题调研融媒体中心,对中心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五化”组合,加速内容生产。“五化”即产品系列化、报道立体化、直播常态化、媒体平台化、联动经常化。2021年,中心每日新闻生产量在200多条,年均直播百余场,是2018年的5倍。
三是贯彻“融媒+”理念,实现“开门办媒体”。我们成立了大兴区融媒发展专家智库委员会,发起京津冀融媒体中心协调发展联盟,参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智库委员会暨乡村振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四是立足本土,服务大局。中心立足自身特点和区域特色,成立融媒分中心,覆盖全区街镇和重点委办局,形成“1+N”多层多点分中心架构。中心主动参与重大历史性事件,并且能够准确定位,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生产融媒爆款产品,形成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
中广互联:在您看来,大兴融媒体中心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难点还有哪些?如何应对?
马宪颖:目前对于区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难点来说,一是融媒体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主动策划不够、优质内容生产不足、亮点不多、精品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吸纳用户、阅读量、转发率、日活量等指标上还不够。
二是人才队伍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人员年龄老化,对新媒体研究不够,“一专多能”人才严重匮乏。
三是改革力度不够,“融媒中心+国有公司”运营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2022年我们确立了深化绩效考核改革的重点工作,并纳入全区深改委的重点任务。希望通过效果导向,进一步推动单位内部组织结构重组,加快实现集约化管理和高效能运转;改革内部生产传播流程,建立健全全媒体工作机制,实现采编和技术力量共享融通。
同时,还要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真正做到资源归集、集中调度、生产融合、口径统一、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中广互联:您认为大兴融媒体中心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环节是最为关键?“中心+公司”运营模式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马宪颖:目前对于区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而言,三个方面比较关键,一是体制机制,二是技术,三是人才。
最关键的我认为是体制,融媒体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对于融媒改革大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媒体融合作为全区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成立了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改革小组,研究制定《大兴区媒体融合改革工作方案》,2021年又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兴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开启了融媒2.0时代,融媒体中心开启了“中心+公司”的运行模式,3个月实现创收200万元。
从运行近半年的情况看,“中心+公司”的模式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中心是公益一类,由于体制原因编制内人员和公司人员的不同计酬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一步改革。
其次是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媒体中心不再仅仅是新闻生产部门,新的功能定位与现有人才之间还有不同差距,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相对缺乏,影响了新闻+商务模式的开展。
三是融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区级融媒体中心,如何更好解决好融媒技术场景应用,也是需要改进的内容。
中广互联:2022年,大兴区融媒体有哪些发展规划呢?
马宪颖: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在实施方案中提出,用2~3年时间着力打造符合全媒体时代要求、北京市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用3~5年建设集“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于一体的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
2022年,我们将深化“中心+公司”运行模式,瞄准一流目标、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在“四个服务”上持续发力。例如,尝试项目制、工作室制等新型运行模式,研发一批专业化、垂直化、分众化项目等。
服务中心,唱响主旋律。以高度政治自觉承担起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切实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守好新闻舆论阵地。
服务重点,树立大兴品牌。深耕本土资源,加大新闻外宣,特别是大兴产业发展、临空经济区建设等方面,打造新大兴新国门品牌。
服务社会,助推基层治理。继续发挥好平台优势作用,抓好自办栏目创新,建好用好“大兴老街坊”百姓记者团,形成融媒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新闻资讯传播体系,在“四个中心”贯通运行基础上,贯通与12345热线的对接,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创新。
服务群众,打造智慧平台。全力建设好 “北京大兴”客户端,巩固“线上+线下”的点单派单和志愿服务模式,将其打造为区内唯一的新闻端、政务端、民生端、志愿端。
中广互联:谢谢您接受采访。
马宪颖:谢谢。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