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专家)
2016年,一位领导讲媒体融合,举例子说到:当年搞改革开放的时候,县里说要搞经济,当时什么经济也没有,就是靠着双手一点点干,干着干着就有经济了。媒体融合也是这个意思,哪有现成的,也是一点点做出来的。媒体融合中心的同事,不再讨论要不要建、好不好建、能不能建的问题,应该开始仔细思考怎么建设了。
媒体融合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立体、新型的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讲过:“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这句话其实就是融媒体建设的一个核心支点。传媒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传媒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传媒是一个影响人的机构,确实对社会的信息、资讯以至于人的价值观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传媒机构、传媒从业人员才会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
传媒的核心是能不能影响人,是影响了多少人,是影响到人的程度有多深刻。它既是传统媒体的核心,新兴媒体的核心,也是融媒体的核心。
十几年前,我们老讲报纸的机遇和挑战,现在我说都是挑战。为什么说是挑战?我觉得报业的这个问题,不在发行,在有没有人看。作为报业来讲,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我不觉得报业会消亡,为什么?
1996—1997年我作过一个研究,当时研究的媒体是广播电台。那个时候,大家知道,在报社和电台发展之前,有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叫收音机,基本上是一家一个,成为了家庭标配。但自从家里装了电视机以后,收音机的购买率和使用率直接大体量的下降。广播电台除了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还有一些大学生,再加上一些民工,就没有人听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电台没落了。后来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交通广播发展了起来,广播陡然就变成了一个新兴业务。这就是我看到的一个衰落媒体又重新发展的变化。
另一个例子是2002年我参加部里电影改革规划。当时电影面临着大衰退,电影公司已经没有人了,电影院观众门可罗雀。我把所有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院都跑了一遍。电影院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我去电影院调研电影收影,只有我一个人在看。电影没人看,但还是得放,上面有补贴,当时那几年的情况就是这样。后来电影产业作了一次改革,将电影院搬到商场里去。这次改革后,电影院越建越多,从二三百块屏发展到二三万块屏,慢慢的电影业壮大了,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多,电影产业也是实现了起死回生。所以说报业、电视的衰退问题,跟当年广播、电影行业的问题很像,就是怎样让人去听、去看。
通过广播、电影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媒体建设和融媒体建设的核心就是你能影响多少人,有多少人看。媒体不管做什么样的建设,考虑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构建什么样的架构,都需要关注对相关人群的影响。因为对舆论来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舆论阵地;从媒体的价值来讲,人在哪,媒体的价值就在哪。
经过五年的努力,媒体融合建设得怎么样了?
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有部分地方把报纸、电台、网站甚至电视台合在一块,这是改革,不是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
这几年,媒体融合深化做了下面几个方向的事情:
第一个就是移动化。
移动化在五年前还有人拿出来争辩,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辩论了。手机的运用已成为常态化。除了使用时长,还有使用频次也变得越加频繁,时长和使用频次决定了手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那么,在这个载体上,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样做才能在移动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怎么样做才能让大家听到我们的声音?
融媒体中心做了非常多的努力,首先做了微博号,后来做了微信号,再后来做了头条号,又做了抖音号,由两微一端,发展为两微一抖一端。其中客户端的建设,碰到了不少问题。很多人一开始就反对,认为太难做了,不知道要投多少钱,投完了也不知道挣不挣钱。
这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了一县一端,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客户端。客户端的建设,必须有政策支撑、资金支撑、业务支撑。客户端一定是运营的客户端,拼的是运营,只有使劲做,使用的人才会多。报纸和电视台这种传统媒体里是缺乏这个观念的,交通广播台互动运营其实做得特别好,跟所有开车的听众、车友会互动很多。
客户端一定要有一个运营模式,运营模式一定要有策划,要有活动,要有体系支持。怎么从建设走向运营,尤其是县级融媒体,客户端怎么干,怎么提高积极性,怎么样才能更有特色?这些问题的核心在运营,有什么运营资源很关键。
第二个就是社交化。
社交化是融媒体的一大特征。融媒体现在经常把重要内容私信给特定个人,容易引起对方关注,但是在评论、点赞、转发等方面与受众的互动还不是特别多,这是下一步可以考虑深化的一个方向。
多数融媒体还没有考虑怎么样把受众粘住,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受众的重要性。应该多做点东西出来,让受众关注客户端,让他们随时回来。这是融媒体发展的一个重点。
第三个就是视频化。
短视频的制作是一个新事物。怎么做好直播,这是一个新业态。报业的同事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写稿的人和拍片的人想的不一样,喜欢把哲学等一些很有高度的文字先写出来,但是,视频表达强调的是画面,是视觉表达能力,文字编辑需要提高编导的意识,从故事到画面的思维能力。
第四个就是中央厨房,即一套新闻采编发行系统。
传媒数字化建设是从网站开始起步的,后来发展到移动化,以支持移动媒体为主,网站为辅,形成了一个支撑体系。
网络化新闻采编系统不是为报纸服务的,而是为电脑内容、手机内容服务的,中央厨房做得好的,都是能保证在新媒体首发,然后逐层扩展到传统媒体发布。
第五个就是数据。
数据是融媒体的核心。数据的模型,用户数据、内容数据,对融媒体来说是比较前卫的概念。
2015年时,央媒的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已建立,省级媒体的大数据中心刚开始建,市县的很少,但有一些也在做。这里面包括两个数据,第一个是用户数据,第二个是信息数据。数据量越大,媒体的地位越高。
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信息量的多少。新兴媒体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你有信息处理能力,你就代表未来。报纸和电台困惑的一点就是我们到底在哪个问题上受到了挑战,这个挑战就是信息处理的规模和能力。
今天一个新兴媒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一天一亿条短视频,信息处理能力决定媒体地位。头条、抖音每天几亿人看,这就是数据,有几百亿条信息在平台上处理。如果我们的报社一天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到1亿条,那绝对是一个好媒体。所以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就是要提高数据处理量,包括发稿量。
第六个就是“云平台”。
云计算的能力可以证明你有多少用户和读者。如果服务器没有因为并发出现瘫过,那就可以找找内容和用户的关系,这是个指标。目前有些融媒体数据平台和云平台的部分功能还是个摆设,还没有把数据和云的能力用起来。
从未来五年看,融媒体的建设和深化大约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继续在技术上深化。一个是5G技术,一个是人工智能技术,央媒的融媒体主要就是往5G和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小部分的省级媒体在做5G和人工智能,很少一部分的县级媒体也有一部分运用。我认为很多融媒体中心还是需要在云和数据、客户端的技术上深化建设。
第二个方面就是资本。融媒体中心早晚会跟资本市场捆绑。财政支撑是一部分,资本市场是一部分,国有投资为主体。
第三个方面就是人员队伍的建设。融媒体人才最好是本地为主,是你自己的员工,是经过“打仗”、练手练过来的。融出来的人才才是融媒体人才,实践是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
第四个方面就是IP体系,即看家的内容,融媒体中心需要突出老百姓真正爱看的内容体系,这就是融媒体的内容资产,也是内容资源。
第五个方面就是一定要跨界,一定要从媒体跳出去,做更多的合作和沟通,一定要在其他行业中具备更大的信息服务能力。
融媒体中心建设和传统媒体的建设差异是明显的,需要更多的数据量、更好的用户体会、更强的运营,跟我们原来报纸和电视坐在家里就能活下去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这是一个更活跃的融媒体。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