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MCN“大撤退”

导语:多方混战之下,不少MCN在今年转型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带货,据克劳锐调研,在新成立1年以内的MCN机构中,带货收入比例已经超过广告营销,达到58.34%;40.2%的MCN会在2020年布局电商直播业务。

  “一开始他们就想好了怎么铤而走险,用我们的网红概念炒高股票,掩护他们逃离。”

  7月30日,一篇题为《我想用这段无脑血泪史来还原一下国内MCN并购第一股失败经过》的文章传开,指控三五互联大股东龚少晖疑似因巨额债务用MCN概念炒高股票,忽悠MCN快速签订并购协议,但遭监管处罚后股价暴跌,套现失败、放弃收购。作者姜韬正是上海婉锐的法人代表及实际控制人。

  事件中的三五互联是一家SaaS服务供应商;上海婉则锐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MCN机构,号称有5亿粉丝,拥有知名品牌“网星梦工厂”。就在今年前不久,这场联合还曾经被看成是MCN资本化的节点之作,仅在6个多月后,就发生了上述事件。

  三五互联则和姜韬的说法大相径庭。7月28日晚间, 三五互联公告称,终止收购上海婉锐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条款没谈拢、收入的持续性和真实性存疑。至此,持续半年多的收购演变成激烈对垒。

  某种意味上,三五互联和上海婉锐的这场风波也是国内MCN行业的一个写照:曾经热闹过,甚至接近资本巅峰,但喧闹过后徒留一地鸡毛。

  目前已成功独立上市的MCN机构仅有如涵控股,但其股价已经跌到4.16美元,远低于发行价12.5美元。而行业内的融资动态也十分冷清,从融资趋势来看,今年不少初创MCN会面临资金难题。克劳锐发布的《2020年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2020年,48.6% 发展1-3年的机构表示有融资计划,61.9% 发展超过5年的机构持观望态度。

  唯一一家正在筹备上市的MCN是起家于直播公会的众妙娱乐,6月7日,其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立于2016年的众妙娱乐仅在2017年1月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今年4月,才引入盈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荣基有限公司两个新投资者,募资约1003万港元。其商业化能力并不乐观,2017-2019年,众妙娱乐收入仅为5022万、7461万和8302万;毛利率一路走低,分别为73.5%、69.6%、67.1%。

  竞争者鱼贯而入,MCN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年,如今终于走到了大浪淘沙的“进化期”。中航证券互联网与传媒行业分析师裴伊凡告诉毒眸(ID:youhaoxifilm),“电商、视频网站、短视频APP、影视公司、广播电视机构纷纷布局MCN ,但无论是平台还是主播,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头部,二八效应显著。”

  而在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淘汰中,MCN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做“流量中介”没有前途,自身也进行了革新以适应变化,或增收红人,或转型直播带货,或进军线下消费娱乐,以期在下一轮洗牌中占据先机。

  光环消失

  “之前讲过,商务合作由我们来决定,是我听你的还是你听我的,你一定要搞清楚!”

  4月13日, B站UP主“林晨同学Hearing”在视频中讲述了和MCN“不差旅行”的解约纠纷。林晨提到,不差旅行从未提供签约费、报酬、内容运营支持,却在自己想要解约时索赔300万元,理由是不按公司要求接广告,未履行合同义务。

  图源:林晨的视频截图

  林晨的这则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835.7万,点赞数106.2万。事实上,像林晨一样,KOL和MCN机构矛盾不可调和、引发公众关注的例子不在少数。从2019年到2020年,已有多位KOL与签约MCN机构发生摩擦,法律纠纷愈演愈烈。

  2019年5月,B站UP主罗汉解说被其公司强制要求签五年霸王条款,签约费是0,违约却要赔偿500万,同时B站账号被经纪公司控制。

  今年5月,全网粉丝2000万的Vlog博主“翔翔大作战”与所签约MCN机构“震惊文化”解约,他提到签约以来公司对他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且沟通无果,他的原账号被“震惊文化”冻结。6月21日起,他不得不启用新账号“拜托了小翔哥”,重新吸纳粉丝。

  一个月之后,小红书美妆博主侍知也曾控诉所签约的MCN,对方要求用190万元买回账号所属权。而就在今年4月,侍知还作为快速涨粉的案例被小红书官方推荐。

  图源:侍知在B站发布的视频截图

  过去几年,国内MCN机构数量和市场规模都在迅猛增长。据艾媒咨询的报告,2015年,国内约有160家MCN,2020年预计将达到28000家,增长了100多倍;2020年中国MCN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45亿元,2015年还不足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9%。

  而随着行业的高速增长,各类参差不齐的入局者进入, MCN行业的弊病也逐渐显露。

  通常来说,一家MCN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KOL筛选、孵化、内容开发、对接平台、用户运营、商业变现、IP开发等。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筛选与孵化KOL,MCN机构会在各个平台上寻找合适的创作者。而在与创作者的沟通中,一些机构会利用信息差忽悠博主。例如一些尾部MCN会在和博主的沟通中,谎称自己有独家签约的知名KOL。UP主“都市丽人菜”曾被MCN机构私信邀约加入,机构资料显示的一位签约KOL是其现实朋友,但朋友并没有和这家公司签约,机构纯属浑水摸鱼。

  到签约这一步,MCN机构的“套路”就更多了。

  在签约前,有些MCN机构会对创作者做出承诺:提供海量的流量加成;专业团队的指导;无限的广告资源……但具体维度的数据可能并不清晰。

  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就曾发视频拆解签约合同的具体条款,提醒创作者要事前约定清楚,比如“分成基数”“分成比例”“MCN是否有权收回账号”等。不少人在弹幕和评论中讲述了MCN的槽点,一条评论写道:我在MCN做过,领导直接说合同里面全是坑,找人签合同,等着人跳……是真的坑。

  除了头部机构,大部分MCN的专业程度和效率并不是大众想象得那么高,精力也有限。当创作者满怀期待地签约后,可能会发现MCN机构提供的帮助主要是拍摄场所和对接一些商务资源,完成程度和承诺效果天差地别,“成为宇宙博主”的梦想破碎。

  在林晨的描述中,签约后的3个月他没有得到任何平台推荐资源,公司还要求博主自行出资买粉,还说公司为每条视频付出16万元成本。但这家MCN机构前员工提到,在实际运营人力上,公司只有一位正职运营,对应的是六十多位签约KOL。

  美妆博主戴戴曾和一家头部MCN机构解约,要回自己账号的代价是返还公司投放的2倍微博粉丝通的金额。现在,戴戴选择自己独立对接商务,完成内容产出。她告诉毒眸,博主和MCN分成比例是“三七分”,博主是30%的那一方,所以收入大头还在公司那边;而寄希望于MCN帮助建立人设也不现实,“大部分MCN不具备孵化红人的能力,公司都是等人红了,再去培养,红人是凭自己潜力闯出来的,和公司无关。”戴戴说。

  而即便是头部机构,在MCN这个以人为主的行业,不可控的因素依然很多,无法保证复制顶级KOL。

  洋葱视频2017年初成功孵化了头部IP“办公室小野”,1个月做到全网粉丝400万,彼时洋葱视频曾计划推出一系列与办公室相关联的垂直IP,打造“家族化IP”概念。虽然2018年也孵化了七舅姥爷、代古拉K等账号,然而此后IP矩阵并未形成,新的顶流也未出现。

  过去几年,如涵试过培训、社交媒体曝光等方案来培育新网红,却始终无法摆脱“张大奕依赖症”。目前,如涵共签约了159名红人,但头部红人仅有3名,成熟红人有8名。而张大奕的店铺为如涵撑起半边天,2017-2019财年分别贡献了50.8%、52.4%、53.5%的GMV。

  如涵的部分独家签约红人

  谦寻孵化了包括薇娅在内的36个头部主播,并将其与顶级主播“薇娅”深度绑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也没有制造第二个薇娅。今年6月22日-28日的淘榜单主播Top20榜单中,谦寻有5位主播上榜,其中薇娅占据榜首,小侨Jofay、大英子LOVE、小乐小主、安安anan分别位列第6、第10、第13、第15,差距仍然明显。

  美腕也有过度依靠头部主播的隐忧。2016年底,美腕通过“BA网红化”计划挑选了200名素人,两年后,也只出现了一位顶级KOL李佳琦。今年2月小葫芦发布的《MCN机构估值TOP100》中,美腕旗下仅4位艺人,李佳琦一人贡献了超77%的估值。李佳琦本人也曾调侃,美腕“复制”李佳琦很久了,也没有成功孵化出来。

  超级博主万里挑一,可遇不可求。盛景嘉成董事总经理刘迪曾在论坛活动上说:“红人没有办法批量复制,一个头部网红的出现,一定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MCN也同样面临传统经纪公司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没有投资MCN的原因。”

  “大撤退”还是“大浪淘沙”?

  2019年上半年,公众号创业者晴矢看到短视频的风口,卖掉公众号“笔稿”,创立短视频MCN。不到一年,他花掉出售公众号获得的400多万元,在抖音上建立十几个账号、总粉丝量达到2700万,而广告收入只有30万。入不敷出之下,晴矢于今年3月关闭了自己一手创办的MCN。

  转型失败的晴矢在个人公众号总结了31条经验教训,着重强调的一条是10%的头部账号贡献了90%的收入。他在文中举例:假设3亿粉丝,可以带来3000万收入;3000万粉丝,可以带来300万收入;那么,300万粉丝,其实很可能没有收入。

  而晴矢的朋友,长沙牌面传媒的老板罗亮的境遇也并没有好到哪儿去:一年烧掉 380 万,在抖音建立1000 万垂直剧情类账号,在短视频广告和直播带货上都看不到效果,已暂时解散了团队。

  晴矢和罗亮的损失惊人,但和方雨的调研大致吻合。据界面新闻,WeMdia集团副总裁方雨调研了300-400家MCN机构,其中包括头部和中腰部,截至今年3月,有200家MCN面临或已经倒闭,也就是50%的机构会在竞争中退场。MCN达人说的联合创始人则直言不讳,MCN的2020年“红利散尽”。

  资本也越来越不看好MCN,近年来国内MCN融资数量已呈下降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MCN行业融资数量分别为165、136、79、35起;2020年初到7月底,MCN行业发生了15起融资。

  而且,融资到中后期的MCN机构屈指可数。据投资界统计,除了2013年在海外成立,专做全球美食视频的Tastemade已完成E轮融资、微念科技完成C轮融资外,MCN机构融资轮次基本在B轮及以前。

  借壳上市、强强合并、融资减少……多方竞争和挤压下,MCN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凸显,头部MCN越来越强。上述白皮书介绍,2019年,8%的MCN营收规模达到1亿元以上,而41%的MCN营收规模集中在1000万-5000万元,44%的MCN营收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

  一方面行业在被逐渐祛魅,另一方面,MCN机构也迎来了一个发展进化期。

  上述白皮书指出,MCN机构头腰尾收入规模差距较大,头部MCN机构开始收购尾部MCN、小型工作室及内容账号,“大鱼吃小鱼”形态加剧。3月13日,小象互娱和大鹅文化两家头部游戏直播MCN合并。传媒分析师Eason告诉毒眸,由于游戏直播收入依赖打赏,变现方式有待多元化,两家公司业务重叠的比较多,合并可以提高商业效益和规模,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也为之后上市铺路。

  中小机构的生意确实难做,但毒眸在采访一些头部机构时发现,经营情况也并未像外界揣测的那么不利。

  成立于2019年7月的奇光是由影视公司转型MCN的范例,今年多次位列抖音MCN月榜TOP10,旗下有“科学旅行号”“酷酷的滕”等账号,粉丝总量3.5亿左右。

  虽然外界评论MCN行业越来越艰难,但奇光MCN副总裁雷翔宇认为这是自然竞争,优胜劣汰 ,“(机构)一窝蜂涌入,就会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很多MCN即使活下来了,没有核心竞争力,处于持续支出状态,迟迟变不了现,或者是说收获了一波流量,仍然无以为继。”他告诉毒眸,奇光今年的业绩比去年还要好。

  十二栋是一家以形象IP运营为核心的MCN机构,其拥有“长草颜团子”“Gon的旱獭”“制冷少女”等知名IP。受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十二栋线下损失较大,但下半年已经回暖,IP授权等业务也呈现持续向上态势。

  十二栋COO乱乱说,“MCN的头部效应确实在增强,但是这是不是好的格局或者说是否会继续保持下去,我持观望态度。”谈到MCN行业的发展趋势,她认为,和汲取平台流量进行变现的早期MCN机构不同,十二栋属于MCN2.0形态,深入到线下消费娱乐场景来完成商业闭环,因此未来会有更多想象空间。

  由于培养超级博主没有捷径,MCN最常用的增收手段是“签约更多博主”,但同为头部机构,节奏和快慢却有所不同。

  摘星阁成立于2018年5月,目前是小红书头部MCN,已签约150位KOL,包括“因为我是tyt”“迪拜奶奶”等。头部博主平均月收入在40万元左右,大部分收入集中在中腰部博主。

  摘星阁创始人侃烃告诉毒眸,摘星阁签约博主节奏一直较慢,今年纳新更慢,新签约了十几位博主,对新人要求也更高了,会选择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创作者,颜值基础之外,同时需要有性格或经历上的特色。“比如说博主的本职是海洋饲养员、金融行业从业者、留学生等,这些标签能帮助博主快速建立起人设,商业变现路径也会更全面。”侃烃说。

  奇光的规模扩张速度则更加迅猛。奇光今年仍然在积极招募新人,总的签约KOL近600人,相比2019年底新增了近200人。雷翔宇说,“现在各种广告的诉求都有,我们还是缺合适的人,比如说之前一直缺美妆达人,达人增加,成本不一定大幅增加,因为一个运营团队可以同时服务多个达人。”

  为了扩充IP矩阵,十二栋今年也新签约了国内萌系形象Toby系列,在三个月内围绕其做商业开发,曾和完美日记的子品牌“完子心选”推出联名款,近日推出了Toby毛绒玩偶新品,目前已售罄。“现在更讲究‘效品合一’,先求效果,再谈品牌影响力,只能传播流量的机构没有真正解决商家的销量痛点,商务单可能就变少了。”乱乱说。

  混战时代,MCN靠什么赢?

  揣着发家致富的梦想,众多MCN机构被李佳琦、薇娅等顶级KOL吸引入行,最终绝大部分都没有成功的资质,沦为“吞金兽”。

  从众星捧月到门庭冷落,MCN为何走到了这一步?曾经风光无两的MCN,其实从来都不是一门高回报的生意。据公开消息,头部MCN蜂群文化2018年营收过亿,利润率约为30%。

  如上述,在MCN最重要的KOL资源上,复制顶流是伪命题,中腰部网红才是主流存在。如涵没有培养出第二个张大奕,美ONE也没有找到第二个李佳琦。如果红人过于强势,MCN话语权降低,就会变成“个人工作室”。

  MCN对网红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商业化接单、日常运营等方面,是相对容易被取代的角色,强势MCN会挤掉一些机构的位置,红人也会择优签约。今年3月,抖音巨量星图公布了《2019年度MCN热榜》,TOP10的机构有无忧传媒、古麦嘉禾、华星酷娱、Papitube、门牙视频等,而星城微创、影游文化等2018年频频登上月榜TOP10的机构,却消失在2019年度榜单中。

  除了依赖红人,MCN机构也依赖平台,是生态链上的一环。而在互联网世界里,平台总是整个生态链中最强势的一方,过分依赖平台的MCN很容易被掣肘。

  国内MCN萌芽于2012-2013年,起初并没有明显增长,而2016-2018年迅速膨胀,和各个内容平台真金白银的扶持和鼓励密不可分。

  2017年,微博成立30亿基金扶持MCN机构,主要用于内容电商、优质短视频、泛文娱领域的投资;2018年,微视也砸出30亿元补贴内容生产者;抖音于2018年9月开放使用商业化沟通平台“星图”,认证MCN可获得平台商业变现支持;快手则于2018年7月上线MCN合作计划,截至2019年7月底,入驻快手的MCN机构已超过800家,涵盖了多数头部机构。

  如今,平台的内容生态已经初具规模,补贴逐渐减少,审核力度加强,不管是老牌机构,还是新机构,都没有早年的红利和资源。上述白皮书就提到,在营收来源中,2018年,50%以上的MCN拥有平台补贴收入,2019年这个比例降至34.1%;在2020年的重点布局营收方式中,只有1%的机构选择了“平台补贴”。

  加之,在和MCN的接触中,平台也逐渐在进化出MCN的功能,试图亲自上阵。今年4月,今日头条斥资百万成立上海星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拿到营业性演出、演出经纪的项目许可,大有直接进军MCN的态势。自带平台资源进场的血缘机构,无形中提高了新MCN入场的门槛。

  而继续拉高门槛的,还有近两年新入场的跨界玩家,他们本身拥有强大的现金流、供应链和红人资源,对本就孱弱的中腰部MCN机构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例如,央视、湖南、浙江、山东等省级卫视也在布局MCN,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总监李志华曾公开表示,2020年湖南娱乐MCN收入全面超过传统电视广告经营收入;今年3月,家居集团美凯龙称将线下428个家居商场的私域流量池导流到线上,布局MCN业务。

  乱乱就告诉毒眸:“如果现在还有人要下场做MCN的话,自己本身有稳定现金流,或者说是有产业基础,可能会更保险。”

  多方混战之下,不少MCN在今年转型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带货,据克劳锐调研,在新成立1年以内的MCN机构中,带货收入比例已经超过广告营销,达到58.34%;40.2%的MCN会在2020年布局电商直播业务。

  例如,奇光在明星+大主播的模式之外,开展了“店铺直播”业务,免坑位费为各个电商平台的店铺直播,从中抽佣20%,奇光为此成立了一个电商直播中心,并设立了一个电商店铺直播基地。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免坑位费为品牌合作降低门槛,为缺少预算又需要直播带货的品牌提供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短视频带货和直播带货都被寄予厚望,但同样是红海竞争,很多MCN机构并没有能力站稳脚跟。

  从短视频转向直播带货,除了价格,还取决于粉丝的忠诚度和粘性,定位不够精准的账号带货必然要经历“滑铁卢”。晴矢尝试过短视频带货,尴尬的是,剧情类账号短视频获得千万次播放,但商品销售额不到十万元。他在推文中提到,“如果你没有变现终端的定位,不建议做短视频。”

  雷翔宇告诉毒眸,“同样是100万粉丝,有垂直定位和专业内容的账号变现能力相对较强,如美妆、萌宠、美食种草等垂类账号,因为他们已经是意见领袖,而纯剧情类内容变现能力就差很多。”

  因为没办法保证高转化率和销量,一些MCN不可避免地会损失掉一些商单。有头部MCN从业者告诉毒眸,销量是不可控的,所以他们不接纯佣金带货的商业合作。

  除了直播带货,MCN也在尝试承接全案营销,试图从广告公司那里“虎口夺食”。

  7月15日,上市公司星期六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报中提到,旗下MCN机构遥望网络下半年将进一步推出并增强全案营销服务。

  华星璀璨是一家网红经纪公司,总部在成都,在北京、武汉等地开设分公司,旗下业务涵盖娱乐直播、MCN相关短视频业务、电商、游戏商业化等。华星璀璨广告商务总监唐甜告诉毒眸,今年在以自身优势资源与同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往广告公司转型,会帮品牌完成一部分全案营销的工作,如单个品牌项目的线上线下推广方案,由北京广告总部来策划与执行。

  MCN直接对接品牌做营销服务,仍有局限。据“刺猬公社”援引广告行业人士说法,类似于金融、地产、科技类企业通常不会选择MCN机构合作;一些广告公司已经在向MCN机构转型,MCN也没法简单抢到大单。

  还有一些机构通过卖课赚钱,试图割掉最后一波想暴富的“韭菜”。

  据自媒体“显微故事”,有淘宝MCN机构会先在一些平台上发布免费的直播课程,针对渴望直播带货致富的人进行推广,紧接着销售价值3750元的整套课程。这套看起来并不高明的销售手法之所以能不断赚钱,是因为行业流动性太强,总有人后进,也总有人想走捷径。

  但对于身处这个行业之中的人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等待行业进化了。

  根据BOSS直聘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带货主播的平均月薪为11220元。但平均数下还有更多无助的小主播,今年随MCN一起入场的有大量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仔。

  “痛苦的是底下没人,还要播5、6个小时”。在《电商在线》采访中,晚上6点,主播们钻进各自的直播间里,一直到深夜,不厌其烦地讲着产品特点,直到解说词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播了几场,毫无收获,也是常态。“有小主播卖不出货,自己饭钱都没有赚回来。”在这些新主播的眼里,月入百万、年入千万确实只是遥远的造富神话。

  无法适应行业规则的新人,很快会选择离场,下一拨人又会及时顶上,直播间看上去仍然热闹。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