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新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升级 增强内容生产力

导语:进入新时代,一方面,电视被赋予更重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收视市场的巨变,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平台进入新的竞争领域,面临转型与升级的新机遇。如何增强内容生产力、提升荧屏生命力,成为电视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融媒体时代特别是5G应用来临,中国电视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质量发展改版工作全面启动。

  电视事业如何直面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改革创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如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本报邀请专家学者,问计中国电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中国70年来中国电视的发展有目共睹,电视剧制作、新闻直播、综艺娱乐、纪录片生产各领域成绩斐然。

  进入新时代,一方面,电视被赋予更重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收视市场的巨变,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平台进入新的竞争领域,面临转型与升级的新机遇。如何增强内容生产力、提升荧屏生命力,成为电视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深耕特色 找准受众

  电视连接家家户户,得到受众充分信赖。近年来网络媒体开始争夺受众,网络、手机成为信息传播和影像播放的重要平台,媒体的发布主体、内容、受众及发展呈现新趋势。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人人都可发布信息,媒体竞争愈加激烈,电视业的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客观分析媒体技术革新带来的转变,看到白热化竞争的真实状况。播出平台的便捷度不是受众离开电视的最大原因,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融媒体为电视插上新的翅膀,网络平台已成为电视内容播出的重要渠道。各种新媒体传播的优质内容大部分来自电视,知名网络节目的创作者也大都来自电视媒体。

  电视是大众传媒,能快捷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是信息和影视产业的重要部分。正因为电视深入千家万户影响极大,所以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谈及电视的转型发展,我们不可能脱离其属性、功能和责任。

  直面媒体传播的新格局,各电视台频道需找准受众群体、深耕特色、构架定位,增强观赏价值,树立品牌效应。省级卫视在成为当地对外窗口的同时,找到差异化的市场空间,以本地文化特色和受众为立足点,争取辐射全国。比如,湖南卫视立足年轻受众,东方卫视节目都市化气质浓郁,二者已经形成品牌。各层级地面台和频道应立足区域服务,像泉州广播电视台开设闽南语频道,举办海峡两岸文化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推出一系列“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纪录片。还要敢于去掉过剩产能,与互联网达成深度合作,拓展更具社会价值的功能。当前,一些电视台正建成融媒体,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正转变为基层政府的重要信息平台,如“北京昌平”构建地方管理和信息互动平台,不仅传递资讯,更直接服务社区日常生活等。融媒体构架与区块链的结合必定拥有发展空间,成为新的增长点。

  电视综艺也有很大用武空间,其内容要聚焦当下社会价值与文化审美的转变,也要关注和反映一定规模的科技时尚文化。电视节目《最强大脑》《机智过人》《中国好歌曲》等,拓展了专业深度与选题广度,受到广泛好评。这一点在网络综艺中有所表现,如《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深入、专业,整体表达轻松明快,注重多屏化的配套宣传,主动进行碎片化传播,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

  守正创新 打造精品

  进入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应将守正与创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精品内容。近几年各电视台相继推出精品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奏活泼,使古典文化知识竞赛变得更加风趣;《朗读者》高雅精致,结合社会现实使文本产生了深远的文化意蕴;《国家宝藏》生动具象,积极探索历史知识和文物价值的故事化表达。未来还要在题材拓展和与现代理念的结合上多下功夫,努力将中华文化元素与现代节目形态、组织结构、制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有机结合,推动节目制作向现代化、标准化跃升,走出一条立足中华文化的节目自主创新之路。

  文学性强的电视剧一直是电视的“主菜”和“大菜”。创作一流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应结合现实,找到引发大众共鸣的理念、人物和典型。这需要创作者力戒浮躁,真正深入基层生活,发现群众真切的期盼。只有真正考虑大众需求,才能达到有效深入的传播。这方面许多电视台都有成功案例。最近播出的《可爱的中国》《最美的青春》《初心》《激情的岁月》等电视剧,深入反映了革命先烈和新中国建设者的奋斗、牺牲与奉献,诸多有真实原型的人物给观众带来人生的答案,成为时代的榜样。

  创作不仅要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原则,还要逐步完善市场秩序并建立科学细化的评价体系。一个更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不仅要以导向、收视效应、技术创新、剪辑等为指标,还应加大社会导向、效益指标的权重,鼓励现实性、教育性、公益性,加大对制作经费和周期、平台效应、收视时段效应、特殊人群或主题性、艺术审美、专业性等指标的考量。此外,当提倡真诚客观的评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深度融合 集聚优势

  壮大主流舆论,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增强国际影响力,需要提高站位、深度融合、优势集聚。新时代的电视转型升级,需要将高品质内容作为节目立身之本、行业制胜之道。

  近年,电视综艺领域出现一些“现象级”节目,题材内容与世界接轨,节目制作流程和团队专业性也得到极大提升。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歌手》引领了国内电视音乐创作及声音制作的升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民歌大会》成为民族音乐视觉呈现的典范,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表现出“国际化”视觉审美……如何在此基础上延续高制作水准、持续吸引观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视听效果都需要高新技术的助力,像无人机、冰屏、多个特殊机位和灯光器材等是丰富视觉效果的保障,优秀音乐节目要有高品质的音响设备和音响设计师,节目后期剪辑还要有修音调色,节目内容的表达还需具有高技艺的表演者……这些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当前电视行业着力创新创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面启动高质量发展改版工作。此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庆典活动的电视直播,便是对内容和技术极大提升的一次实战检验。

  媒体的品质缘于创作队伍的品质。为保障电视整体的稳定发展,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建立系统性又相对稳定的用人机制,构架良好的生产关系。培养优秀的媒体人才并稳定队伍,是电视行业必须尽快研究和落实的问题。

  未来的电视媒体,必定是台网合一的主流融媒体,能面对最大数量和最丰富层次的受众。只有具有较强的原创力,才可能真正赢得观众;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电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创新出生产力,有生产力才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