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媒体融合论坛在北京皇家大饭店大宴会厅举行,会上,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发表了题为《智能全媒体系统的结构化改革》的演讲。
图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
以下为演讲精粹:
今年广电系会有很多媒体融合新的举措,新的政策和新的动作,其实这里面我想今天聚焦在一个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因为媒体融合是要把互联网的存量转化成事业最大的增量,现在考虑我们只是做增量还是如何解决存量的问题。所以我想跟大家共同探讨的这个话题叫做,面向智慧全媒体的结构性改革,今年中宣部包括总局的聂部长的讲话、黄部长的讲话多次提到今年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突出的是三点,第一点在技术,技术里面特别加上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来搭建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第二,整个融媒体,通常我们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融合发展,一个是全媒体,在国内很多时候大家还是混淆这两个概念,以为融媒体就是全媒体,全媒体就是融媒体,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媒体融合是个过程,全媒体是个结果,所以习总这句话说的非常的精妙,叫推进媒体融合,但是最后是建设全媒体,是项紧迫的任务。他特别提到,所有主流媒体要跟上时代必须有三个新,第一是新技术,今天各位有相当多的技术专家;第二是新机制,新机制其实就是对存量的改革,还有一个新模式也是对存量和增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处理方式,或者叫资源配置的方式。习总书记这些话,我觉得深刻落实到自己的实践当中非常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全媒体到底是什么?其实全媒体在国内学术界和业界长期以来的界限非常模糊的,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学术、思想、实践上非常理清的工作,全媒体就是四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在任何场景下,在任何垂直的领域,在任何空间、时间都可能接触到媒体对你的影响,这种全程、全息、全员才能达到真正的全校,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里面,我个人觉得是他历次有关媒体融合讲的最具体、最可操作的字数不长但是非常可操作。
他给指出五方面的做法,我个人梳理一下,好在全文《求实》上已经发表了,第一个做法是有关机制和体制,习大大讲的非常清晰,机制体制就是一体化,八个字非常关键,流程优化、平台再造,这就是对存量的改变,现存的流程和平台如何改变。刚才贵司长提到的就是要实现这16个字,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实现化学融合,媒体融合机制体制问题不改,习大大给的第一个做法就是机制体制一体化。
第二,要建自有平台,移动优先,我们还把广播和电视当作主战场、主平台,也不能说错,但是至少不是最具有互联网时代思维和时代做法的一种做法的。所以移动优先是对于平台的要求,刚才贵司长提到一定要有自有的平台。
第三,人工智能,这是讲的技术,从体制讲到平台,讲到技术,这个不多说,这次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也是人工智能。
第四,一套体系,全媒体到底是一种什么体系?是由四组关系共同构成,能够有四个效果或功能的这么一套体系,这个体系的四种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大家都可以理解,不是替代关系,是迭代关系。中央媒体和中央媒体,去年的媒体改革先从中央做起,再从地方做起,上半年解决总台和总局的体系问题,下半年解决的是县级融媒体的关系,从中央到地方两层关系解决了,媒体的架构就更加合理化。第三个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第一次放进去的,主流媒体跟商业平台,特别是“商业平台”这四个字,商业平台已经做大、做强了,如何发挥它在主流平台的作用,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的问题。
最后是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四组关系解决要实现四个功能,第一是资源集约,结构更加合理化,差异化发展,广播还是在的,电视也还是在的,但是新媒体之间的发展战略应该如何处置,最后是协同高效,全媒体的第四个办法是搭建全媒体的体系,这套体系怎么做,最后就是监管,监管就是依法,刚才贵司长特别提到更多在监管层面,习总书记对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已经给了非常清晰的工作思路,还不是一般的原则要求。
围绕习总书记的讲话,现在特别是今年我们称之为存量改革年,或者叫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元年的话,我觉得起码几个问题非常突出。
第一,理念的结构性改革。
因为说实话去年一月份我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很感触,我自认为对中国的媒体还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到了一线我发现还真没见过这么传统的电视台,可见满脑子都还是广电思维,怎么能做全媒体?这个就很有意思。我们首先要改的是理念的结构性改革,习总书记一句话说,去年8.21讲话特别提到,互联网的最大变量,我们如何把它变成一个事业的最大增量呢?习总书记在讲话里经常提到的理念、思路要改,体制、机制要改,方式、方法要改,习总书记每次讲话之前一定都是把理念、思路放在前面的,传统媒体人不放弃自己的情怀,不清空自己原有的系统、冲撞重装互联网系统的话很难做,很难想象广电、报纸加一个东西能做成全媒体,这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概念对我们广电人来说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的生产系统比较封闭,长期以来的内容资源不够共享,长期以来挂在嘴上叫观众为中心,但实际上我们的观众都是300、500个样本得来的数据,可不是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得来的数据,跨界思维也没有,线上线下如何做通,习大大讲话中也已经讲了,我们完全可以做大量的线下,全方位、全面的覆盖和全部的业务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提早布局,可能都是需要在理念上改变的。尤其我们要纠正一个思路,认为融媒体就是全媒体,这是两个概念,融媒体是阶段性概念,我们到2025年再看,那个时代就没有融媒体了,那个时代建成全媒体就是全媒体,建不成全媒体就是老媒体,估计只有这两个概念了。
所以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习总提到的这“四全”怎么认知,这是观念的转化。第一,全程媒体是指全时空,昨天某个地方的化工厂一爆炸,一瞬间互联网上已经全传遍,根本不用主流媒体去报道,这就是习总说的新闻自打起点到最终点所有的媒体都已经涵盖了,这是信息实时的全程化。第二,全息,大家都知道虚拟现实还停留在楼阁之中,尽管有应用但并不顺畅,真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将会在全息时代得到解决。第三,全员,全链接,我们现在理解全员的时候以为是人,不仅仅是人,互联网时代的节点一定是有人,一定是有物,一定是有资金,一定是有数据,现在有些人理解习大大讲的全员只讲到人,不是,一定是把人跟物跟资金跟信息含数据全连接到一起才叫真正的全员。所以我们觉得在理解习大大的“四全”的时候我们要做理念上的创新,最后这个不多说了,节约点时间。
第二,机制体制要做结构性的调整。
最近我也走过一些县级媒体、地级媒体和省级媒体,我的一个深切的体会,我特别同意刚才贵司长讲的,我们爆款性的产品绝对不多,可是我们自有的平台没有。我们的生产能力绝对强,但是这个生产能力和资源如何往全媒体上配置的这套机制不健全。所以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将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再看习总讲话里面提到的有关机制的要求,首先他说一定是顶层设计,打造新型的传媒平台,一个新型传媒平台建设没有顶层设计,没有一体化的机制的调整是建不成的,建成了以后那个APP也是行政命令一到位,行政命令的周期一过去马上就会卸载,这是我们都会看得到的结果,所以一定是在机制和体制层面去调整。好在去年下半年我们看到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做了很多这种结构性、机制性的调整和变化,我们仔细看一下,其实国内绝大多数的广播电台现在还是这个结构,尽管叫广播集团,但是广播还是广播业务,电视还是电视业务,实际还是按媒体划分,这种是习大大典型批评的东西,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播电视台其实是一个全媒体的架构,不是按媒体划分的,按事业部制去建构,应该是在一个事业部制里面做全媒体的业务和平台再造和流程优化,是这样的一个工作。这是机制体制的结构性改革。
第三,技术结构性改革。
我觉得技术这次习大大讲的特别多,我们再来看一下习大大这次讲话中提到的技术部分。首先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大家都知道信息革命的成果是什么呢?去年习大大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用三化做概括,我觉得太精妙了,院士大会上那是不能讲外行话的,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就是信息革命成果的最重要的体现。再看,又提到移动优先,我们的IP技术不仅不,纯粹还依靠传统的广电,可能未来发展很有问题,中宣部牵头国网全国一张网这是个好事。
再往下,人工智能进入到业务里面怎么进?从全程进,第一个起点是新闻的采集,第二个环节是生产,第三个环节分发,第四个环节接收,连最后一个环节的大数据的使用和应用到反馈环节都提到,你看习总讲的工作,我个人的观点简直习总都已经很着急了,这篇讲话里面提到三次“我多次强调”,说过三遍,多次强调什么,多次强调什么,画外之音就是“看来你们还没看懂,我直接告诉你们怎么做吧。”已经把技术应用讲到这么细。
而后是,什么样的信息服务是让老百姓接受的。习总归纳的非常好,互动式才有意思,现在很多台都有自己的APP,但是我们大量的APP都是一个简单告知,你们可以想象这个APP的命运是什么结果。然后服务式和体验式,只有强互动,到了5G、AI时代只有强互动、强体验才能够真正留住人,我们的技术必须要实现全方位,才能保证我的信息全方位覆盖,全天后延伸,多领域拓展,这就要我们的技术进步。所以5G技术的到来,这次CCBN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也是5G,这是一个好事,我们现在看到5G无时、无处不在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对于广电人来说大概第二个,我们要强互动是要开发的。电视如何做到全息消费,这是我们做到这个行业着重考虑的。人工智能我们现在更多关注精准推送、大数据、算法,其实超越算法的人工智能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运算智能,第二个阶段叫感知智能,我们到感知智能阶段的时候,能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以机器或者人工智能创作、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成本,现在所有媒体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一个台养了3000人,怎么把这些人员裁掉或者提高他的效率,人工智能的能力进入到生产和创作环境就会提高这个工作。
所以我们国内现在从技术角度来说,国内的媒体融合我个人归纳的不全,我个人觉得国内的媒体融合基本已经走了三步,做的好的三步都做了,一般的只做到第一步,就像刚才讲的国内相当多的媒体还是处在爆款产品阶段,弄一个互动小游戏、军装照,点击量过亿,还处在产品导向时代的媒体融合。
第二阶段,技术融合。技术平台搭建了,融媒体中心也有了,这个任务基本万事大吉了,但实际远远不是这个概念。《人民日报》《南方报业》已经进入数据导向发展的人工智能前阶段,叫前人工智能阶段,这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全媒体的建设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第四方面,产品结构性改革。
习总书记也有论述,习总在宣传工作会,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会上都讲过类似的话,2016年2月19日专门讲了,今天的老百姓分众化、差异化,这是黄昆明同志的原话,如何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覆盖不同的内容,这就是习大大这次讲的“四全”,全程、全员,提供全息的消费。
第二个习总讲的一句话,这句话既生动,一语道破互联网之天机,人在哪重点就在哪,人在皇家大饭店,我的信息得到皇家大饭店,人在马路上我得到马路上,人在家里我得到家里,人在哪重点就到哪,过去的时代场景是割裂的,互联网的今天场景是连通的,人到哪那产品就该去哪。聂部长在今年的工作会上提到,不给大家打强心针,也不给大家做人工呼吸。我觉得这个提的特别好,过剩产能不削减,新兴产能上不去,这就是我们经济改革如此,大概媒体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应该也是这么一个问题。所以这里面需要提高供给的精准度,不展开了。
第二,要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人在哪我到哪,全程、全息的覆盖。最后是提高用户黏性,黏性只有互动、只有体验越增强,黏性就越强。大家都这个感受,APP上去累计下载量没有用的,我们要看日活用户,累计下载量早就突破1亿了,一个人卸载了四五遍,一个国内主流媒体的APP到现在为止我卸载了四五遍,不用又不用,用了又是鸡肋,所以用户的黏性是靠强体验、靠好的互动性来的。
对于广电、传统媒体,真正进入产品的结构性改革,一定是一次创意、多次生产等等,大家都在做,其实也都在提。我想下面补充那三个概念,有人提现在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实际是进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今天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思路也要换,里面也涉及到理念的结构性改革,做内容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越垂直,越场景化,越智能化,产品的到达率就越高,肯定的,所谓的全息和全员,那就是越垂直,到达场景的精准度就越高,准确性也就越好,黏性也就越高,这是第四个。
第五,传播体系结构性改革。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传播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习总书记这次讲的非常透彻,四个关系,四个功能。四个关系处理好了这个体系就建起来了,四个功能具备了这个体系就是功能正常的体系,能发挥作用的体系。既然这么说,那就涉及到一个融媒体中心,到底是什么?中央提出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到底是什么?融媒体中心建设也是个过程,绝对不是结果。结果一定是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型的,也有人叫智能型,咱们广电永远叫智慧,工信口永远叫智慧,IP口永远叫智能。融媒体最后建成什么?实际就是建成习大大说的全媒体,前面加一个SMART(音)就是智慧的全媒体体系,我们要搭建自由平台,这个智慧全媒体的传播体系的这个平台,应该是刚才说的四个功能都要进去,但是要服务三大块,一块服务政务,一块服务商务,再一块服务百姓。这次习大大讲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后建成就两个功能,一个是引导,这是自上而下;一个是服务,这是自下而上。这套体系如果建成的话,融媒体中心的职能相信就会发挥更好,从更长远看,比如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了,在加速度,5G、4K越来越普及,再上8K,清晰度越来越好,沉浸式的全息体验感受越来越好,这些技术解决之后,大概智慧全媒体四个链条,一个是资源链,一定是云端化的;第二是内容链,一定是垂直化的,因为只有垂直才能落地,只有垂直才能最后1公里打通;第三就是服务链条,一定是场景化的,像习大大讲到的叫全链条拓展,那就是服务;最后,产业链一定是智能化的,知道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什么服务,需要什么产品,一个智慧的全媒体的一套传播体系应该是这样的一套结构和架构。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