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改革开放40年看威海融媒体纪行·科技创新篇

导语: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总数增至2017年的29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创新缔造威海速度。

  挺进,朝着创新型城市——改革开放40年看威海融媒体纪行·科技创新篇

  跻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创新缔造威海高度;

  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催生件件“威海智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体系结出累累硕果,创新成就威海深度;

  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总数增至2017年的29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创新缔造威海速度。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一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威海人不断向科技要生产力,向创新要动力的奋斗史。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有基础、产业有未来,创新之风正盛、创新之城正崛起。

  高科技企业集聚的高区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创新高度——第一动力源驱动发展

  9月28日,儒商大会2018威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产业推介会暨重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国家(威海)创新中心项目作为高区3个重点项目之一现场签约,为区域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0月24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创建,朝着“打造科技创新领域的航标灯塔”这一目标全速前进。

  而在40年前,高区还是一片沼泽荒滩。1990年夏天,国家首批3个火炬高新区之一——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威海人惊奇地发现,昔日荒滩上逐步崛起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城。

  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道理从未改变。

  没有独立的大专院校、没有科研院所、没有专业科研队伍。没有科研优势,没有资金基础。改革开放大体系下,威海科技事业的突破口在哪里?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随后召开了经济发展研讨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市”目标。

  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工大(威海)的落户,彻底结束了威海没有高等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历史。

  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后,1992年威海又经国务院批准创办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两座科技伊甸园的大栅门刚一打开,前来叩门的项目洽谈者便接踵而至。他们捧着炙手可热的科技成果,要借助这片热土播下种子。

  自主创新,是城市的灵魂,更是转调升级的根本动力。

  2002年,《威海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出台,引得全国各地的“金凤凰”纷纷落户。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工作企业、威海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威海大地不断冒出。

  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33.91%;2010年上半年,这一比重继续走高,达到36.26%。

  创新律动,肇始于三年的不懈坚持。

  自2008年始,连续三年,市委、市政府将主题年确定为“自主创新年”,全力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威海市探索出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的独具威海特色的创新模式。

  手握自主创新“利器”,一大批企业积极转调,将产业链条向着新兴领域延伸,产品不断挺进高端,跃上产业发展制高点。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威海捷报频传:由威海市企业和单位牵头及合作完成的3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6。

  威海的科技创新让全国瞩目,也让威海人自豪。

  从“跟跑”到“领跑”,从仿制到创新,从打破国际垄断到反超原研药物质量,迪沙药业集团“坎地沙坦酯”将药物价格降低40%,为高血压患者节约用药成本百亿元。

  山花地毯先后铺进了人民大会堂、北京2008奥运、上海2010世博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会场,见证了无数伟大历史时刻。

  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火炬熊熊燃烧,照亮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威海。创新驱动,威海正破浪前行,勇攀高峰。

  创新速度——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复兴号”以350公里的世界第一运营时速在京沪高铁上飞驰,我国高铁全线迈入“达速”新时代。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行业技术支撑,令人自豪的“威海造”就闪耀其中。

  威海银兴预应力线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预应力线材,就成功铺设在“复兴号”动车组的轨枕中;动车组列车的制动系统,同样用上了威海企业生产的气动元件。

  从内到外,从量变到质变,从跟随到引领,创新驱动,支撑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

  当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陷入低迷,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港内,却是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百船扬帆。公司建造交付的大型豪华客滚船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多用途重吊船建造交付数量全球占有量居前,大型远洋渔船设计及建造能力国内领先,自主研发的大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即将开工建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黄海造船人看得透彻,越是日子不太好过,技术优势就越有市场价值,创新驱动就越需要强化。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宝贵财富。“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联桥集团总经理孙铁告诉记者。联桥在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设立了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紧跟世界时尚发展趋势,引进法国、意大利等全球高端时尚设计师团队。同时,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国内外大中院校建设开放式设计师联盟,以强大设计创新能力构建起企业发展核心新优势。

  创新驱动,助力威海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单支曲轴生产节拍由30分钟刷新为3分钟,生产线工人由160人缩减为24人。这样的神奇蜕变已在天润曲轴成为现实,智能制造正在这里展现出别样魅力。

  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威海市提出,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威海制造”迈向“威海创造”,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

  被称为复合材料领域“黑黄金”的碳纤维,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前后历时5年多,拓展纤维集中攻关碳纤维T800技术,最终拔得头筹,获得国家认可,最前沿的T1100关键技术也已取得突破,中国企业由此站上国际碳纤维技术开发“第一方阵”。如今,以拓展纤维为核心,一座千亿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在临港区展露雏形。通过全产业链发展集聚资源、集成创新、集群发展,“小步快跑”地缩短与国际最前沿碳纤维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上的差距。

  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威海经济最强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一大批企业步入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

  创新驱动,推动威海企业扬帆出海,竞相“走出去”——

  威高大力挺进国际市场,600多个品种、8万多个规格的产品,销往全球约100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在国际上树立威高品牌。

  广泰空港设备已出口至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高端空港地面设备市场具有良好口碑。

  一个个响亮的威海品牌,是威海企业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威海名片”。

  在一次次技术突破中,越来越多威海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更上层楼。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竞相傲立,十大高端产业园区群雄竞起,汇聚起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合力。

  一项项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催生出一片璀璨与亮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年均超过90%,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2年的2024.13亿元,增至2017年的3015.15亿元,年均增长8.3%。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正牵引着威海经济全速前进。

  创新深度——改革激发新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威海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威海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

  ——打掉“拦路虎”,为创新创业开辟大道通途。

  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威海市大力推进“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零跑腿”。

  有了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今年1至10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3873万户,同比增长3.57%,市场主体总量达29.9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2.98%。

  ——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

  “政府设立4000万元的产业引导基金,促使我们下定决心在乳山发展。”乳山市科威机器人科技公司负责人于常军说,今年他们还将新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利用云端数据平台和中央管理系统,实现无人生产。

  这一项目从最初对接到最终落地,仅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这源于乳山开启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模式——打好财政资金、金融、社会资本、基金、担保、保险“组合拳”,通过资本注入,实现要素整合、项目加速和产业提升。

  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就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难的问题,威海市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支行,目前科技支行数量达到6家,已有200余家企业在科技支行办理授信业务,授信总额为34.9亿元,累计贷款发放额55.04亿元。

  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同样惟有改革“利斧”。针对大院大所少、科研机构匮乏的发展瓶颈,威海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名院名校名所为重点,强化集成化、整体式合作,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

  2010年,中科院、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威高集团共同签订“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合作协议,四方每年共同出资3000万元支持研发创新,开创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模式。2016年6月,启动第二轮“中科院-威高计划”,资金规模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需求导向,技术源头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开放,转化成果向全市企业共享。累计立项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2件,新增产值43亿元。

  2012年以来,全市举办大型对接活动36场次,成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21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个,与全国176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达成合作协议1000多项,转化成果30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53.2亿元。

  一批重点创新平台载体正迅速推进,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获批省级农高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在争创国家农高区。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先后获批……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创新平台723个,分布在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建成。

  对外科技合作也深入推进。连续15年召开“中欧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并延伸打造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紧抓“一带一路”建议机遇,先后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打造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23家。

  “原地踏步”的研发成果“转”起来了,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护航“追梦人”,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进入10月,一场接一场人才盛会在威海上演。10月19日,2018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上,威海市11个校地合作平台项目及28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学研、科技金融合作项目集中签约。10月29日至31日,中国山东第十届“海洽会”暨威海英创会,3661个人才项目达成合作意向,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人才工作捷报频传,得益于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威海市先后出台“威海英才计划”和“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0条举措和37项重点任务,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一系列改革指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技的脊梁,创新的热血。以梦为马,创新驱动,威海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 白晶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