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东近期与爱奇艺及腾讯的合作又引发了电视/视频与电商跨界合作的探讨,老柯也想借此说说电视/视频跨界的实质与一些关键点,尤其是 “影响力经济”在中国的走向。
对于“影响力经济”在互联网时代的可能变化,老柯此前一直在观察Netflix在线下经济的作为(这个才是迪斯尼成为巨头的重要根基),而近期Netflix高管对于原创内容授权和衍生变现的态度貌似越来越像迪士尼或者传统媒体机构靠拢。
今年4月初,美国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宣布与Netflix、《怪奇物语》的创作者Matt and Ross Duffer以及执行制片人Shawn Levy进行合作,致力于在其中三家环球影城(佛罗里达环球影城、好莱坞环球影城和新加坡环球影城)旗下的主题乐园里打造粉丝们熟悉的一些标志性场景和人物,“真实再现”《怪奇物语(Stranger)》,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到时游客们将可以体验到根据剧中的平行宇宙—Upside Down(按照剧中虚构的印第安纳州霍金斯镇而设置)--设置的各种主题的鬼屋迷宫,甚至平行宇宙中的怪物Demogorgon到时也会出现在恐怖之夜追踪游客。这一合作的背景是,每年秋季(9月14日至11月3日),身为电影制片厂及主题乐园的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都会举行特别晚间活动--万圣节恐怖之夜(Halloween Horror Nights),现场有很多基于标志性的恐怖题材的电视节目、电影和原创故事而建成的堪比电影质量的迷宫,且每年都会有更新。可见,在这个合作中,Netflix的原创剧作《怪奇物语(Stranger)》获得了与其他影视剧作同样的IP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怪奇物语(Stranger)》走到这一步到位的。早在2016年,Netflix就与美国年轻人中极具人气的潮牌Hot Topic小规模合作出售《怪奇物语》的衍生产品。除了毛衣,Netflix还和Hot Topic敲定了《怪奇物语》系列的咖啡杯、人物玩具和T恤衫。Netflix还授权了3款桌游。2017年2月就开始寻找一名管理者来领导整个内容授权及衍生品开发团队,负责把Netflix的内容授权给全球范围内的书籍、漫画、游戏玩具、收藏品、电影配音、装饰品行业的零售商、供应商,以及开发面向消费者、贸易和零售市场的市场营销计划。2017年10月,Target和Netflix宣布独家合作伙伴关系,联手打造广受欢迎的Netflix原创节目《怪奇物语》的相关独家产品,包括复古风格的《怪奇物语》第一季的蓝光/DVD套装、服装、配饰等等。而秋季《怪奇物语》在环球影城的亮相,将是Comcast旗下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与Netflix的首次合作,也是Netflix内容首次进入主题公园。这次合作很可能推动Netflix在内容授权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功,毕竟Netflix的爆款电视剧可不止《怪奇物语》一款。有分析估计,Netflix通过出售旗下热门节目的相关衍生商品,收入可能会超过10亿美元。
图为:Netflix的《怪奇物语》衍生品
可见,Netflix应该是将IP内容的衍生品销售及对外授权(如主题公园)当作一件重要的战略去部署。老柯甚至认为这与Netflix近期的一系列动作都有关系。Netflix在去年秋季(8月)完成了公司成立20年以来的第一笔收购案,收购的对象是马克·米勒(Mark Millar)创立的Millarworld的漫画创作公司,该公司拥有一系列漫画作品及IP级作品。这应该也能够帮助提升Netflix的衍生品授权收入。
事实上,Netflix近年来加大力度进行原创作品开发制作;并且与电视台不同的是,其原创剧作一般是预定完整一季(甚至是两季),然后在制作完成后一股脑在自身平台释放给用户。这种超越传统电视台等剧的“煲剧”模式,非常适合培养粉丝用户。粉丝们在接连数天的“煲剧”之后,对剧作中的人物如痴如醉之时,继续买几件衍生品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老柯以为:在线上经济时代,传统的“影响力经济”模式并非失效,关键是内外条件是否满足。中国电视机构不能达成,一方面是自身缺乏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外部环境的缘故。
在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以及大众想尽办法挖掘的少儿群体之外,老柯还是关注另一类人。按照官方的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在总人口比重从2015年底的16.1%上升为2017年的17.3%(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6.1%)。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从2016年消费支出情况看,除了最多的日常支出和医疗支出外,文化活动支出也占据相当的比重,并且相比2010年增长显著。可见,老龄人群服务空间是很大的。
图为:老年人口消费结构
即将不惑之年龄的老柯,经常在住处附近的免费公园(无门槛)一边健身一边观察各色中老年同志的情况:一半左右的中老年同志是带孩子看孩子的;1/3左右的是有组织的活动,如广场舞、扭秧歌、气功/健身操、唱歌、打牌;剩下的属于自由遛弯(走路健身)或闲逛等。从人群最多的是广场舞,但这其中群体较多的估计是四五十上下的人群,然后有一些老年人跟着举手抬脚跟着转,另外还有少部分三四十上下的中年人。其实老柯本身对广场舞动作本身没有什么意见——不管健身效果如何,能有点基本运动量能活动起来也是有价值的。只是老柯碰到的广场舞基本都是喧嚣的音乐(如假摇滚流、进行曲流),不知道中老年同志们在这种音乐环境下怎么就那么和谐?而附近另一个收费公园(10元/次)的老年人,老柯去过几次都没怎么看到广场舞人群,除了带孩子的老年人,最多的是若干自发组织的小型乐队,显得悠然自得而又颇具专业水准,常常引来吃瓜群众围观。但老柯认为:在帝都北京或许有这样具备较高水准的老年文艺爱好者,而在我国大部分三四线城市这种自发团队应该是少数的——包括所谓的书法绘画班也是如此吧。广场舞或类似形态或许是现下中国老龄群体中最大众且有组织(自组织为多)的文娱形式。
只是,每次我看到那些在喧嚣的音乐中跟着举手抬脚但表情略显呆滞的老同志们,老柯都在想:在无数资源向幼儿少儿倾斜/堆砌的背景下,数千年来倡导“孝道”文化的中华民族要怎样对待老同志?那些在年轻时代被国家各种组织“领导”得群体就是这样走完退休生活?在年轻人的业余时间被互联网公司抢走之后,老年人的线下活动谁来关心?
实际上,在老柯早上上班途经的另一个免费公园,门口附近就有两种组织:一种是进门走一小段后湖边的广场舞,人群不少;另一种是在佛乐(就是简单的念佛音)声中的类健身操,人群更庞大,把门口空地都占住了。其实,抛开背景音乐两者应该都属于身体活动性质差别不大——只是在这个公园里柔和的佛乐比喧嚣的广场舞音乐要好得多(至少老柯是接受的,只是没有进一步观察其组织情况)。总之,进一步,老柯也希望对这些群体有一定的(但不是重度的)组织引导或轻度支持。譬如针对广场舞,正确(合适)的音乐引导、适合的健身操、适度的场地协调(至少不会发生广场舞与篮球爱好者之间的冲突)等都是挺好的。
老柯认为,在政府机构和企业机构之间,某些非营利组织或者更适合特定的边缘人群(如特殊病患者、罪犯的孩子等),而城镇老人规模不小但又非缺乏生存基础,或许是事业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所。从街道居委会到电视媒体机构到非营利形态的文化类机构都可以介入其中。这也是老柯首次听闻江苏有线“孝乐工程”时小小激动一把的原因。因为,虽然老年人也会看手机、发微信,但老年人的线下活动肯定比年轻人群重要(与少儿类似)。而“孝乐工程”正是专为老年观众打造的服务平台,涉及线上和线下服务。其中,“孝乐工程”的电视版服务“孝乐神州”具体就包括“孝悌”(文化类)、“专家问诊”、“养身健体”、“老年大学”、“广场热舞”、“畅游天下”(估计为旅游类)等板块。
图为:孝乐神州专区
对于“孝乐工程”,老柯非常乐意看到具备事业机制的电视人致力于老龄人服务。当然,以老柯了解到的一些政府工作形态,老柯也有一些小小的疑问。第一,如果抓不住年轻人的线上时间,能否安排资源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尤其是线下能否提供组织引导——能否组织得体和到位而非像纯政府部门形象工程那样形而上大而空?第二,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所有的产品在成熟之前都需要相当的投入,在能够政策运转包括获得一些政府资金支持之前,电视人是否安心做好老年人服务?包括研究老年人的需求,做好线上线下的衔接,找到合适的组织带头人,让服务既有事业组织支持,更逐渐成为自组织?第三,“孝乐工程”定位于衔接政府部门和老龄人群双向需求的“新桥梁”,那首先就是江苏有线的“孝乐工程”在跨地域推广中,如何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地方有线对接?
在老柯看来,年轻人的“影响力经济”越来越多在线上,而老人小孩的“影响力经济”则是线上线下都要对接和串联的。因为小朋友和老人是最需要“接地气”的人群,地方广电机构如果真的将本地化服务能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则有机会可以和这些人群较好对接。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