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中国电视荧屏上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节目,都与韩国有着各种关系。从模式引进、联合制作到共同研发,基于文化共同的韩国电视人思维,基本可以找到中国观众的兴奋点,再基于地缘相近的优势,韩国电视人的技术优势迅速在中国各电视台留下印记。
于是两年后,韩国文化产业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商品倾销地,负债累累的韩国电视台靠着输出中国的一档节目起死回生,韩国电视人在备受尊敬的同时赚的盆满钵满。而中国文化产业呢?依然停留在复制商品的层面,中国电视台只恨自己没有抢到韩国节目版权,对自己的原创依然缺乏耐心。
中国电视人虽然有部分在中韩联合制作的过程中,取得长足进步,但更多人,已经习惯了韩国人的操作,而自己落地一身轻松。
广电总局一直在提倡节目原创,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讲,作为重要意识形态产品的电视节目,唯有原创为主流,才能引导社会价值导向,进而考虑产品输出。很显然,中国电视离产品输出还离的太远。
2016年新年伊始,圈内人关于电视节目讨论最多的无外乎这么几个话题:
韩国节目被掏空后,哪个国家的模式会被填补;
总局对真人秀的内容限制;
广电总局对网剧的限制。
除了模式引进方的考虑,就是政策限制下如何调整,似乎大家已经不再讨论原创节目的生产体系,以及由此倒逼电视市场的调整。
这大概是中国电视的一大悲哀,我们连原创的耐心都被寻找国外模式的急迫挤压。面对韩国节目的汹涌,我们是不是应该借鉴他们的创意生产环境、节目试播体制、编剧培养方式、导演养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模仿或直接拿来一档节目呢?
一、韩国节目的创意从哪里来?
创意是节目的源头。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节目,或者说节目的诉求,决定了节目的整体构成和表现方式。在韩国电视圈一直流有这样的传说:
“几个导演和编剧在一起吃饭,边喝酒边聊现在的韩国社会状况,吃饱喝足以后还去蒸了个桑拿,然后决定做一档表现XXX社会话题的节目。”
玩笑归玩笑,但是这个笑话反映出韩国电视节目的创意其实是很接地气的,或者说,所有韩国电视节目的创意,是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从社会现实作为节目的背景。而我们对韩国电视节目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明星和游戏两个元素上,认为韩国的艺人培养体系和游戏的创意,决定了韩国电视节目的特点。
的确,明星和游戏算是韩国节目的两个关键要素,但要素的作用在于呈现节目的诉求。中国电视人总是抱怨韩国的明星多如牛毛,配合程度高,自然收视就高,但在韩国,大多数的韩国艺人上节目就是为了提升名气的,其实跟草根差不多,他们配合节目,除了艺人的社会地位,更在于他们明白节目不只是消费他们的身体和名气,也是提升他们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但在中国,明星耍大牌固然频频出现,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节目组根本就没跟明星说清楚节目要干什么,似乎纯粹就是为了消费明星,明星的配合度自然会下降。
据说在中韩合拍的某节目中,中方导演组和艺人的沟通很成问题,反倒是韩方导演组和明星沟通起来顺畅许多,不排除其中有“媚外”的心理,但是韩方导演组对节目诉求的精准讲述,以及节目能够给明星带来的影响力,让明星了解节目的社会价值,恐怕也是说服明星积极配合的重要因素。所以,源于生活的创意,是有效调动明星的前提。
至于游戏,笔者曾经多次问过韩国的制作人员,是否有一个传说中的“游戏库”。几乎所有的制作人员都否认,认为游戏都是根据现场和节目的表现创意出来的,而不是随便挑出一两个游戏为了玩而玩。可惜许多中国电视人认为游戏就是节目,让明星出丑的节目就是好节目,完全丧失了节目的社会根基。
也许一两集或者一两档节目还能让观众觉得新奇,但完全没有可持续性。围绕节目诉求设置游戏,以达到体现社会背景的效果,应该是游戏功能性存在于节目的前提。总之,游戏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
二、韩国节目制作人员的培养
韩国电视制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市场化标准绝对是一个榜样。
据说在某中韩合拍的节目中,一次准备会上,韩方导演提出第二天早上9点开拍,中方导演同意。结果第二天早上韩方导演一直等到9点10分,中方工作人员才陆续到达,慢慢地搭景、布置现场,一直到11点多才开拍。这种情况在韩国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说几点钟开拍,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在此之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这就是规矩。
至于制作人员,我们经常看到许多20多岁的年轻人对外宣称自己是某著名节目的总导演,或总策划。这在韩国电视制作人员中是极少出现的。在韩国,一个总导演的职位往往需要十几年的从业经历才能驾驭,这十几年的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从导演助理到助理导演、副导演、导演、执行总导演,都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相对漫长的时间锤炼,这样在成为总导演后,才能够驾驭全局,保证节目额质量。
而中国许多年轻的制作人非常不谦虚,其实只是在节目中担任了一个小角色,就会对外宣称自己是总导演,当然不否认有许多年轻导演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韩国导演养成的经验积累体系,其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当然,这种体系现在正在被中国电视节目的需求破坏,韩国节目的火爆,促使许多投资方拿出大价钱招募韩国团队,许多年轻的韩国导演趁虚而入,导致内地韩国导演鱼龙混杂。
在韩国电视制作体系中,编剧是最被中国电视人关注的一个职务。一度产生韩国编剧与导演在节目制作时谁说了算的争论。后来以“编剧是妈妈”、“导演是爸爸”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但无论怎样,韩国电视编剧对节目作品的呈现,的确在结构搭建、脚本设计、人物选择等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韩国的编剧并不是个体,而是团队概念。一般来说,韩国编剧团队由四个人构成,且分工不同。刚入行的为最低级的编剧,主要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三级编剧负责挑选资料,分类主题,二级编剧搭建初步框架,一级编剧确定主题和方向。
要成为最高级的编剧,同样需要经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在什么都速成的中国电视行业,行业是否有这样的耐性给年轻人培养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资本横行和成名趁早的现在,年轻人是否能耐得住寂寞?
三、韩国节目试播体系的构成
每年的中秋和春节期间,是韩国电视节目的试播期。在这两个阶段,尤其是春节期间,各家电视台都会集中推出几档新节目,每档节目一集,每集可多大2个小时,以测试观众反应。凡是观众反应较好的,都将作为正式节目,在电视台排期播出。
而这种类型的节目,也往往成为当年韩国节目的代表类型。比如2015年在腾讯播出的《拜托了冰箱》,就是韩国JTBC电视台在2015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节目,也带动韩国美食类节目的火爆。2016年,韩国三大电视台同样推出系列新节目,以音乐类为主,标志2016年韩国电视节目,将在音乐类型上发力。
韩国试播电视节目体系,一方面直接将新的创意推向市场,以观众的评判作为节目是否播出的试金石。另一方面,也是检验各电视台创意能力的重要标志。从2016年试播节目来看,MBC是韩国三大电视台中最具活力的电视台,而KBS则显得有些沉寂。
相比之下,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的播出,基本由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决定。即电视台领导层的个人喜好与广告商或资本方的运营,在缺乏市场直接检验的情况下直接播出,失败的几率,显然会更大。
结语
其实除了以上三个方面,韩国电视对中国电视的借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韩国电视人对中国电视政策的关注,以此调整节目策划的角度和诉求。在2016年试播节目中,几乎每档节目都强调“素人”或“明星+素人”,以及“正能量”的传播,这在之前的韩国节目中很少见,显然,这种节目诉求的调整,是对中国电视市场的适应。
笔者曾和多位韩国电视台的高层探讨节目,他们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广电总局的最新政策,会对中国电视节目的策划走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甚至为了弄清楚中国国情、现任领导人的文化政策,对中国广电可能产生的影响,韩国某电视台的副台长级的官员,以私人的身份来到中国学术机构调研。
相较之下,中国电视人更关注韩国电视节目的个体,或者电视台经营运作的实体,而忽略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政策指导。这其实也反映出,韩国电视节目的创意生产,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文化国情为背景,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
当然,尽管讨论了许多韩国电视对中国电视借鉴的方面,但”电视早晚会死“的论调一直没有停,这种论调更多的是基于资本市场对中国电视台的层级分化,以及电视台和网络对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吸引。但归根到底都是资本对传媒的控制。
对于电视台而言,出于经营目的,广告先行,制作第二、内容第三,广告认明星,至于明星做什么不重要,所以内容不重要,而明星受追捧后费用水涨船高,一般的电视台本身无法承担如此高的费用,还得广告商买单,所以自己把电视台变成简单的播出平台也就顺理成章。
至于网络,由于政策宽松,资本进入的更加宽松,再加上内容表现可以无底线,打着消解权威的名义吸引年轻人,资本裹挟意识形态进而控制年轻人的思维也变得顺利成章。如果说年轻人代表未来,那么电视已经输了未来。有人说老年人会回归电视,但问题是习惯电脑的青年人变老后,会放弃电脑吗?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