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阿里影业副总言论引发编剧圈集体愤怒

导语: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是采取杀人游戏一样的淘汰方式,邀请IP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来进行剧本的初期创作,并将此总结为“给在座的编剧出一生路”。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遭到董润年、汪海林、闫刚、宋方金、余飞等编剧的抗议,有位编剧甚至发言“请如拒绝毒品一样拒绝阿里影业”。

  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是采取杀人游戏一样的淘汰方式,邀请IP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来进行剧本的初期创作,并将此总结为“给在座的编剧出一生路”。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遭到董润年、汪海林、闫刚、宋方金、余飞等编剧的抗议,有位编剧甚至发言“请如拒绝毒品一样拒绝阿里影业”。

  次日下午4时许,徐远翔在个人微博上澄清道,他深知剧本的重要性,媒体有些断章取义了。晚7点整,阿里影业通过官方微博发表了阿里影业CEO张强对此事的正式回应:作为内容产业的核心,编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阿里影业对于编剧等专业人士的尊重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亦在探索和实践与编剧等专业领域同仁共同创造行业未来的现实路径。然而业内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仍然没有减退的势头。

  事件回顾:阿里影业副总称“不再请专业编剧”,而找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引导IP研发

  11月27日,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在天津召开,参与这场论坛的有编剧高满堂、陈彤、王丽萍等及一些影视公司的高管,其中包括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论坛结束后,嘉宾言论被发布在网上,其中徐远翔的观点由于颠覆性较强,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业内引发热议,在编剧圈子里更是遭到舆论围剿。

  徐远翔称,阿里影业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以后“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是“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给予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他还提出一个概念叫“屌丝购票心理学”,称中国电影观众中85%到86%的群体年龄为19到29岁之间,因此要么有强大IP,要么有明星阵容,要么有逆袭可能,不然就会“颗粒不收”。

  业内炸锅:知名编剧集体抗议,甚至有人呼吁“请如拒绝毒品一样拒绝阿里影业”

  徐远翔的此番言论一出,迅速在业内被广泛转载,掀起了巨大争议。尤其是在编剧圈子里,徐远翔一天之内成了众矢之的。

  《心花路放》和《厨子戏子痞子》的编剧董润年愤怒称,“这不是编剧,这是练蛊!不知他哪来的说这话的勇气。”电视剧《手机》编剧宋方金也表示,“这是养蛊啊……消消气儿,茅台走起。”

  编剧余飞在微博写道:“编剧并不只是知道得比人多,核心技能是会将知道的东西挑选组合成好故事。专请IP吧主和小说作者进入斗兽场自相残杀,这是挟资本以奴化网络作家。杀伐过后再在尸堆中携导演、专业编剧来收割这血洗的IP,专业编剧不一定配合,网络作家也会揭竿而起。我们是社会主义,不是奴隶社会。”

  《马背上的法庭》编剧王力扶更是直接呼吁:请如拒绝毒品一样拒绝阿里影业。

  阿里澄清:从未说过不要编剧,对编剧的尊重从未动摇

  徐远翔恐怕没有料到自己的言论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次日下午4时许,他通过个人微博对此事进行了澄清:“昨日参加一论坛的个人发言引起业内激烈争论,本人特做以下说明:第一,本人也是编剧出身,深知剧本重要性,且对编剧同行之尊重由来已久;第二,媒体有些断章取义,建议大家读完全文,且参考当时对话的语境;第三,从未说过只要IP不要编剧,而只说IP和编剧构成剧本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期待和诸位合作!”

  随后晚7点,阿里影业更是通过官方微博发表了阿里影业CEO张强对此事的正式回应:“作为内容产业的核心,编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阿里影业对于编剧等专业人士的尊重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亦在探索和实践与编剧等专业领域同仁共同创造行业未来的现实路径。然而业内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仍然没有减退的势头。”

  热议持续:是“荒谬言论”还是“话糙理不糙”?普通网友中不乏支持者

  尽管阿里影业较快发表了回应,诚挚向编剧表达了敬意,但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似乎仍然没有一点衰减迹象。并且,与言论刚被传播时的清一色集体愤怒不同,逐渐也有另一种声音出现,认为许远翔不过是说了“大实话”。

  例如“编剧帮”发文数落了徐言论的荒谬之处,称:“您把那些辛苦码字的写手,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召集来,然后让人家当你的角斗士,供你玩乐?写手的尊严何在?也正是这一点,让很多编剧都无比愤怒吧,这种践踏人尊严的方式,写作者还要心平气和的参与交流讨论?如果写作者连这种赤裸裸的践踏自己尊严的方式都能容忍,那写作者是不是都不需要尊严了?”

  但也有人表示,徐远翔的话不无道理,他不过是说出了大实话。“娱乐资本论”采访一位编剧后得到的观点是:“归根结底是徐远翔的一席话表达出一种倨傲的态度,显得对编剧行业以及一些知名编剧不尊重,这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它其实并没有说错,这个现象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流程化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就存在。”

  今日网友们也在微博上加入了讨论大军,有的网友犀利认为目前国内编剧令人失望,没准徐远翔的方式真的会奏效:“职业编剧改编的IP一再让我们失望,或许还不如网友更懂得如何改编才能即保持原著又让粉丝接受,适者生存,没什么不妥。中国的编剧嚷着要欧美日韩编剧的地位,也要拿的出过影的作品才行。”“我觉得他说得很中肯说得没错,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

  也有网友对“屌丝购票心理学”提出质疑:“歇斯底里的溜粉与炒作完美掩盖了一部合格的电影的其他需求,演员的选择真的可以完全夺取观者的眼球吗?我觉得演员在一个成功作品发挥的功能绝不是占多半的,相反,幕后的制作团队往往才能给电影带来更强有力的支撑。”

  徐远翔被迫离职?阿里影业回应:仍是在职状态

  11月29日消息,有传言称徐远翔因在论坛上发表“阿里影业以后不会再请专业编剧”的言论而被迫离职,经腾讯科技求证,此为虚假传言。阿里影业向腾讯科技表示徐远翔是在职状态。

  附:徐远翔讲话全文

  我对IP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群众基础,如果说你用一个很拽的网络语言去界定它的话,我理解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一种方式。

  现在大家一说IP好像就是网络文学,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20位的作品有多少完全来自于网络文学,这个是打折扣的。IP和具有IP属性是两个概念,比如高满堂老师,他就是具有IP属性,如果有一个超级运作家就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大电影,郑钧的《回到拉萨》这四个字具有IP属性,但是它具不具有开发出IP的潜能?现在没有IP是没法拍电影,这是肯定的,它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方式,首先让大家先知道。

  所有的编剧没有必要恐慌,因为电影电视剧的核心还是讲故事,只不过没有IP这个概念,没有互联网信息发生之前,我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编剧基本垄断了剧本创作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从抓什么选题,然后怎么做剧本,怎么去磨,只不过现在的编剧第一条先从网络产业链把前端抽出来,网络小说也好,是一个游戏也好,经过长期孵化的舞台剧也好,一个动漫也好,先抽出来,这个前端是属于纯IP,后端需要加工成好的剧本,编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编剧也很清楚,不要认为还要像以前一样,一个项目给我,我把前端后端都做了,现在这个产业链是有分工的,前端是IP,后端是编剧,这是我的理解。

  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最好的IP都不是领先的东西,中国最好的IP是四大文学名著,还有一个是聊斋,一个是金瓶梅。我们每个中国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学汉字以外,学中国文化的时候必须学四大名著,它培养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知道的人越多,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好的IP,因为它具备一个初步的群众基础。当把IP抽出来需要非常优秀的编剧加工成好的故事,我认为根本不存在相煎急不急的问题,只是前端和后端的问题。

  IP真的很伟大,我就举一个例子,《盗墓笔记》这个IP,它的文字只有180万字,同人小说好几亿字,这个剧在爱奇艺上播出以后,点击量接近30亿人次。

  我刚才讲了一个观点,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以前没有互联网之前是什么呢,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我们现在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我在24、25岁读研究生的时候写我人生的第一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还真的播了,叫做《热血天歌》。当时中国的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你写了一部剧在中央一套播,在省里基本是职称晋级,分房子,升官,当时我就觉得春潮在涌动。我毕业了以后去了国务院新闻办的官方机构,因为对电影的热情,我还是回到了阿里,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不再是几个人、小群体就可以垄断电影电视剧的时代,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和去年增长是40%的增长速度,乐观的说法是明年中国的票房超北美。

  这两年我自己研究了一个名词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叫“屌丝购票心理学”。中国电影市场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台湾、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我今天来不是来吵架的,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邀请那些有情怀,有才华,有担当,有潜力的编剧来跟我们阿里影业合作,我们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有些方面可能超出你们的想像。如果说通过这次论坛能够寻找到几位非常好的有潜力的有情怀的合作者的话,那真的是不虚此行,而且我们真的是怀着非常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跟你们做一个很真诚的对话,我们是怀着十足的诚意和大家做这样的沟通和更长远的合作。

  阿里影业一年有三部电影够了,其实很多电影我们都参与了,只是不打这个标而已,也不愿意张扬,不像有的公司我投了5%,然后到每个电影节都说是我们投的。我们有娱乐宝,我们有票务软件系统等等,但是一个品牌的公司可能从制作团队到演员到制作公司都要更新换代,可能很多公司在几年以后就不存在了,我们要尊重这个现实。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精心的布局,更多是在平台的建设上。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恳请在座的诸位请你们拿出高质量的剧本。

  评论:不谈作品质量的IP之争没有任何意义

  阿里影业某副总裁在一场论坛上“不再请专业编剧”的发言,引起编剧们的不满。“给编剧指条生路”这种意气用事的话语,恰恰与编剧们“垃圾IP”的说法相对应。有趣的是,双方都在围绕IP说事,论战重点并没有涉及到“作品质量”这个重点。

  IP热这几年来,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娱乐市场货真价实的消费主流,否则不会有《致青春》等这样现象级的电影出现,也不会有卫视放出“非IP作品不收”这样的厥词。但原创作品也并非被IP打得落花流水,反倒是像《捉妖记》《烈日灼心》等作品,让原创编剧们士气大振。影视市场最终还是原创的天下,这几乎成业界共识。但资本方挟IP优势“仗势欺人”的姿态仍然未有消减。

  互联网企业介入电影生产,其利在于资金、平台,甚至包括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但真正在产业源头——剧本创作方面,互联网企业没有太多资本。首先,互联网影业缺乏编剧人才。其次,互联网影业的资金走向不在于剧本。最后,互联网影业似乎也瞧不上创作界的那些大佬们。

  瞧不上,是迷恋数据的互联网企业的本性使然。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多起家于草根,因此其盈利思维就像阿里影业这位副总裁所言,要挣草根的钱。草根在网上看的是网络小说,情怀多系于此,乡愁也寄托于“大神”创造的精神世界。想挣他们的票房,IP是不二之选。

  IP翻天覆地地改变了市场,以IP为主导的影视剧都获利不菲。但IP没有改变的是创作本身,当更多原创编剧觉醒,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IP时;当观众厌倦了IP的粗制滥造,开始重新向往影视作品的深度时,原创编剧们的价值将更加被重视。因此,当下是IP改编与原创编剧相互较力的一个时期。当然,最终胜出者不在于谁强势、谁喊得声响亮,而在于谁能够拿出高质量的作品。

  不谈作品质量的“IP之争”都是在耍流氓,没有任何意义。IP改编与原创编剧目前在市场上同生并存,两方都有代表作,也都有垃圾之作,就精彩程度而言,不相上下,就垃圾程度而言,也不分高低,口舌之争只不过是一个姿态上的区别。如同其他领域拼到最后要拼实力一样,“IP之争”拼到最后也是实力之争。

  在两方交战之中,原创编剧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哪怕影视业再怎么工业化,剧本创作这一块,都是特别考验创造性、创意性的。经过职业训练的编剧,有条件也更有理由拿出相对更优质的作品。IP改编的影视剧是团队协作力量的呈现,原创编剧则要更多承担起影视作品的源头作用,压力更大,担子更重。他们想要在这场比拼中胜出,恐怕还是要多把精力放在创作上,以作品说话,个人则保持沉默为好。

  沉默不是屈服,只是在眼下的市场环境论战无用。影视产品的高度商业化决定了一名编剧的身份走向。想钟情于质量、留名于影史,就要耐得住寂寞;想与热门IP竞争,就要知己知彼,取而代之。对投资者的言论不必敏感,用好作品说话是最好的回击。

  相关阅读:

  编剧圈容不下一句“大实话”?

  作为影视行业内容生产的源头,编剧们的愤怒可以理解,毕竟,对于带着资本进入影视行业的人本来就带有一些反感,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本来想颠覆这个行业,大家对BAT本来就有一种戒备心理,“给编剧找生路”这样的说法,更是激起了大家的反感。

  但是,就因为徐远翔不恰当的提法,就应该怀疑整个行业存在的现实吗?一部分编剧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愿意重新审视整个事件,在他们看来,阿里影业的做法是企图让编剧行业更加接地气的尝试,只是徐远翔的说法太赤裸裸了。

  阿里影业尝试新编剧方式,只是说法太赤裸裸了

  针对徐远翔微博中提到的第二点,希望大家参考当时对话的语境。有一位参加“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的朋友向小娱表示,论坛上大家的观点交锋非常明显,有些话听起来是带有情绪性的。“很多老板就是敢这么想也不敢这样说,他说的都是很多都是目前编剧圈存在的现实问题,只不过他说的时候,财大气粗,给人一种压迫感。”

  这位参加论坛的朋友的看法也代表了另外一部分编剧的看法。在这一部分编剧看来,除了语气问题上以外,徐远翔的话并没有任何不妥,甚至道出了目前整个编剧行业的一些真实存在的运作方式。“这个行业需要变化出现是一定的,传统编剧行业适应新市场的变化也不是坏事儿,而且文学作品如何改变成剧本最需要的还是编剧。这位副总认为用所谓简单粗暴的互联网方式就可以颠覆内容行业的传统规则想法充满了傲慢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希望阿里影业能拿出项目来再验证自己的说法。”

  事实上,徐远翔对于创作其实是做了一个拆解,把创作分成IP(淘汰机制下产生的原创故事)和专业编剧加工两个阶段,但可能引起不适的是前面“颠覆”、“不找专业编剧”的表述(其实看他后面的意思,貌似第二个阶段还是要找的)。二是,专业编剧未必乐意做这件事情,极端假设原创作者拿300万,加工编剧200万,一般成熟编剧应该不肯?其实他讲了一种开发IP的方法,可是听起来似乎过于看重和强调最前端的价值了,有点激进和割裂。即使由工业化的创作流程(有人搭结构,有人写分集分场,有人填写对白),讨论合作相互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加高明。

  来自一家业内知名网络公司一位编剧向娱乐资本论表示,归根结底是徐远翔的一席话表达出一种倨傲的态度,显得对编剧行业以及一些知名编剧不尊重,这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它其实并没有说错,这个现象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流程化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就存在。

  “对于项目策划来说,故事的科举制并非不是好办法,阿里影业是在做商品的产出运营,作为平台我觉得无可挑剔。看看每部片子,好莱坞已经这样做了很久了,香港也已经有段时间了,国内也有这样的新做法,只是说的太赤裸裸了,让行业内的编剧在情感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写剧本的技术含量高,怎么将好故事在“剧”和“电影”结构中表达,不一定是小说家能胜任的。如果有人说先给我一个故事,通过了再动笔写剧本,多好的一件事情!看你的故事够不够“料”,够不够“班”。拿故事来竞争有什么问题?”

  也有业内人士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观点:阿里的做法是企图接地气的方式,只是它不能代表艺术的探索。“在好莱坞的商业改编和IP开发中,其实是有一个工业化流程的,整个改编过程中难就难在,改编过程中既能遵循一个公式,又能在细节上,有情怀有表达,这是最难的。但国内目前的编剧问题在于,太在意观众的感受,从而把作品本身给颠覆了。”

  徐远翔只是一个导火索,关键在于动了传统编剧的奶酪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每一次碰撞与融合几乎都会打来一次激烈的大讨论。当年宋柯提出“唱片已死”曾经引发业内争议;于冬提出“今后传统影视公司都要为BAT打工”也曾经引发业内大讨论。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提法,也有其中合理的部分。

  现在,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影视行业并不缺钱,但以编剧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瓶颈缺口却鲜为资本注意。自从BAT进军影视行业之后,IP改编几乎是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与此同时,它们在“互联网+电影”产业里也开始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自己的生态鱼塘里训练编剧、提升编剧的创作力,顺便也就建立了自己的编剧人才培育体系。

  而BAT的这种培养编剧人才的方式,恰恰与国内传统编剧的方式相反。因为国内大多数编剧是在艺术电影或者是作者电影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商业电影编剧的培养机制。

  在娱乐资本论看来,编剧已经是整个影视产业的短板或者说是整个行业的瓶颈,谁能率先突破编剧的瓶颈,事实上谁就解决了IP改编中最大的问题。阿里影业也是在自身缺少编剧的情况下,企图在原有的编剧机制之外,再造一个商业化的编剧机制。

  阿里为什么想用同人作家“取代”专业编剧?

  截止到目前,业内关于“阿里影业徐远翔事件”的讨论已经慢慢从编剧圈的情绪发泄转为对整个编剧制度以及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化的思考上来。

  归根究底,双方之间的矛盾核心点在于,阿里影业试图让编剧工作变得更加商业化,而部分编剧又偏向于艺术创作。

  不过,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争论,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但鉴于此次阿里影业的关于“不再聘用专业编剧,而找十几个贴吧和同人小说作者”引发了如此大舆论波澜,小娱更多愿意探讨下“同人作者”的话题。

  据小娱了解,在百度贴吧动漫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75个;文学话题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105个。

  除了在百度贴吧中广泛分布之外,甚至连网上一些知名的网络小说也属于同人作品。比如,《盗墓笔记》就曾经是《鬼吹灯》的同人作品。

  那么,徐远翔口中所说的同人小说作者到底是什么鬼?为什么阿里影业放着专业的编剧不用,非要找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当编剧?

  有多少人是从徐远翔事件才知道同人作者的?

  在天津“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上,徐远翔关于“不再聘请专业编剧的说法”引发了一部分编剧的愤怒。

  徐远翔在论坛上说:“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

  在这句话中,IP的贴吧吧主不难理解,但对于平时不接触二次元的人来说,“同人小说作者”可能有些费解。

  其实,“同人”一词,一般认为来自于日语“どうじん”(音doujin),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们,通常用于ACGN圈。而同人小说指的是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打个比方说,《西游记》是一部原创作品,而后来的《大圣归来》、《西游降魔》等根据《西游记》进行二次创作的剧本作品都属于同人小说。

  在二次元文学创作平台“白熊阅读”创始人郭笑驰看来,同人作品归根结底根植于原创作品,其创作初衷也是因为对原创作品的喜爱,但相对于大众主流文化,同人小说作者的创作者算是小众群体,全国不过才几百万人,此次同人小说作者群体因为编剧事件被拉上曝光台,实在出乎意料。

  阿里看上了同人作者什么?

  令人好奇的是,阿里影业为什么放着专业编剧不用,非要找一些偏向于二次元的同人小说作者来改编IP故事呢?

  徐远翔在接受毒药APP采访时这样解释:通常编剧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驾驭某个超级网络IP,而与此同时,又有为数众多的网友和书友,喜欢这个作品,热爱这个作品,甚至写出了几百万字的同人小说,在这个情况之下,请到原作的忠实粉丝,在尊重原作和热爱原作的基础之上来写故事,是一种创新,也是对于原作的充分尊重,以及对于网络民意的最大尊重。

  其实,用同人小说作者来创作故事,是提取粉丝嗨点的一种做法,对了解网络小说、游戏、漫画的粉丝粘性是有好处的。结合阿里影业的自身战略来看,今后,他们要着重开发绝对偏向20岁左右年轻人的市场化电影,而基于此,对这类电影有写作能力,贴近这部分受众的写作者,往往是贴吧吧主和同人文作者,这些人要比所谓的成熟职业编剧有先天优越性。

  在郭笑驰看来,这种优越性还表现在同人作者的创作,是对原著充满爱和尊敬的。“一个准备进入某个同人圈的粉丝通常会这样发展:①喜欢某部作品,开始搜集喜欢的角色或Couple的小说,;②通过喜欢的角色、Couple、作者结交到和自己一样的朋友;③消费原作周边、消费出版小说、线下展会等。”

  打个比方说,阿里影业要改编一部关于《加勒比海盗》的电影,受众定位是年轻人,这样从改编作者的角度来说,《加勒比海盗》的年轻粉丝远远要比50多岁,整天闭关磨剧本的专业编剧脑洞要大得多。

  当然,除了创意以外,也许阿里影业还有IP改编报酬方面的考量。根据小娱了解,目前,业内一些知名原创编剧改编IP的费用可高达几百万,但像国内比较知名的同人小说网站晋江、起点等,旗下的同人小说作者收入每个月写几十万字最多才有几万元的收入,其他不知名的同人小说网站作者收入有些每个月3000元就封顶。

  但创作报酬低,并不代表同人小说作者作品质量低。有些同人作者会对原作的精准理解,从原作中创造出新的意义,在同人创作和消费的群体中建立规范和话语体系,产出文本作品等,有时候好的同人作品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原作。比如《五十度灰》和《盗墓笔记》。

  同样情况下,同人小说作者“物美价廉”还可以随便挑选,难怪阿里影业今后要用同人小说作者替代专业编剧了。

  同人作品打通一条新的商业化渠道

  阿里影业这个不经意的偶然把小众的同人小说作者群体推上了风口浪尖。

  其实,同人小说产业看似小众,实则有一定开发空间。有数据统计,在百度贴吧动漫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75个;文学话题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105个。此外,每年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不同名目的多达几十场的同人祭(专门用于同人作品包括小说、漫画等以及相关周边贩卖和cosplay的大型集会),每届同人祭日均人流量均在5W以上,这些都成为同人创作的商业价值潜力。

  但由于同人作品本质上属于原创作品的衍生品,仅仅是出于兴趣写作或制作的同人作品,如果不商业使用,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行为;但如果正式出版,实际上是侵犯了原作品的版权,这也导致了同人产业的商业转化率不高,一般的同人作品只能在只在同人展或者是网上卖。

  比如上个月,在北京开机的网剧《摸金符》最初版本就是一家出版公司“炮制”的同人小说,由于原创作者天下霸唱对同人小说非常反感,并不认可此版本。甚至准备重新写这一版的小说,并更名为《新鬼吹灯之摸金符》,与《鬼吹灯》其余作品撇清关系。在国外也曾经存在这样的同人作品与原著作品版权纠纷的案例,J·K·罗琳起诉哈利·波特书迷出版的《哈利·波特词典》侵权,并获得胜诉。

  在商业转化方面,目前同人业内已经找到了两个比较稳妥,且不产生纠纷的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与原著作者协商解决。由于同人作品往往会扩大原作的影响,间接增加作者的收益,而且创作同人作品的几乎都是铁杆粉丝,有些原作者在采取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例如电视剧《逆水寒》播出之后,经小说原作者温瑞安和电视剧制片方的授权,南京出版社将部分网友创作的同人小说集辑为《〈逆水寒〉同人小说集》公开出版。

  第二种方法是,要想真正商业化必须去除原作痕迹。比如,《暮光之城》的同人改编成《五十度灰》,最后是去掉了原作角色名改成了新的人物;再比如说,《盗墓笔记》其实是《鬼吹灯》的同人作品,后来为了正式出版,就把《鬼吹灯》的内容删掉了。

  而阿里影业这种新的剧本生产模式又为同人作者提供了另一条实现商业化价值的方式。即便有些同人作者在剧作上的创作能力很差,但是他只要对大众的情绪以及审美抓取够精准的话,在做出故事构架之后,完全可以由专业编剧做成剧本。

  这样看来,阿里在为同人作品打通一条新的商业化渠道。

【责任编辑: 温靖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