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上午,第23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ICTC2015)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
29日上午,由ICTC组委会主办,中广互联承办的的“宽带广电论坛:发展战略与运营模式”在之江饭店5层多功能厅举行。互动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杨崑做了题为《“宽带中国”下运营商的发展和转型》的演讲,他表示,运营商势必将业务和管道相,结合自有垂直服务体系下的平台支撑运营体系才能生存,这个应用体系今后必须以用户为本,才能更好的在市场上找到定位。
图为:互动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杨崑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大会组织方,感谢各位嘉宾今天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跟广电同仁交流一下宽带建设。
宽带作为目前工作的重点,对于三网融合各方来说其实现在毋庸置疑。不管你现在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压力大不大,现在宽带都是你无法回避的门槛,两年窗口过去以后,其实到时候想去建宽带就没有机会,这两年内中国处发展的阶段。宽带对所有融合参与方来说目前参与的工作。
电信运营商建设宽带相对比较长的历史。重点跟大家探索一个问题宽带的建设虽然是必须做工作,随着宽带建设的深入,今后后续宽带产业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个广电同仁,也会牵扯到今后整个业务宽带的布局和方向的打通。
大的背景飞速增长的流量需求给网络基础设施带来机遇和挑战促动宽带发展最根本的源动力,为什么总理一直在提宽带中国,提宽带提速降费,背后原因非常简单,那么多的东西,工业4.0,互联网+,信息消费,所有这些东西等着一个东西来支撑宽带,宽带要求的是高速、融合、安全、泛在。并不是简单我们理解只要把光纤换铜缆就是宽带,或者把今天20兆,明天50兆就是宽带,不是简单的提速问题,实际上要求高速是第一项,第二是全覆盖,第三个必须绝对保证安全,第四个网络应该是无缝对接,全面融合。这个才是心目中真正需要的宽带基础设施的标准。
现在基本上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先把速度提升上来,总理在很多场合反复提过宽带建设的重要性,工信部是几年前已经开始启动宽带中国,最早宽带提速工程,后来上升到国务院的地位,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发布,发改委和广电总局已经参加宽带开展之中。国家对宽带中国逐年价码,2014年压力很大,整体工作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包括年初提出来,2014年全国共计新增FTTH覆盖家庭8859万户,建成基站73.3万个。
2015年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8千万户,四川已经率先全光省。新增基站超过60万个。4G网络覆盖不断发达发达城市,中型城市不断向农村延伸,新增超过2万用户已经实现,数字接近60%,整体上来说仅就网络层面而言,2015年压力比较大基本上指标还是实现,应该说“宽带中国”整个工作按照原定的计划逐步往前推进,虽然指标没有以前大,但是压力远远超过前面。
支撑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支撑1000家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高宽带专线服务,新增M2M终端1千万个。
2015年开始讲真正发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要对各行各业实现实实在在的支撑。支撑给量化到,首先第一个量化重点智能制造。这是大跨行业的融合,这种融合的难度实际上比三网融合难度还要大,因为牵扯的面太广,三网融合当时问题理解不同,商业模式不同,并且在两个相对垂直的行业,进入到工业制造或者互联网+几乎各个领域全部覆盖掉,虽然数量比前面小。实际上挑战压力远远比较大,2016、2017年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宽带基础设施不仅要提速,不仅要完成更好的覆盖,同时对社会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要越来越显现的体现。
还有最后一个热点问题,降费,2015年开始提的。让大家都用的起才会有更多的用户。成为你国家基础设施服务。
这么高的压力小,电信运营商倾全力作为工作重点。
从几个方面一年走过的路径,光纤宽带网络加速建设,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248.4万公里,同比增长15.2%,新一代光通信技术是现代不二的选择,现在光通信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上年的40.6%提到到47.1%,光纤接入比上年净增2175.3万户,总量达到9006.9万户,按照2014年、2015年增长比率现在已经把全中国近一半的用户完成光纤覆盖。中国绝大部分的家庭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光纤化,智能可能会提前,当然不会百分之百,可能有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可能会有遗漏,但总体来说会完成光纤覆盖,整个中国进入到光宽带时代。到时候再想进入市场基本没有可能,因为包括提速大大拉升这个市场的整体成本。
不光在接入端,光进铜退引进40%的市场占有率。100个向400个逐步的落户。国内现在有的技术到600个,随着下面的接入端在提升,G端速度不断的提升。
固定宽带经过这几年的建设现在进入到飞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有一个更快的宽带,在推进就是移动宽带,4G网络今年完成新增60基站的指标。现在国内整个基站总量超过300万,公共wifi的覆盖600万的上下,用户达到1600万户,从光接入光传输,包括4G网络包括wifi覆盖,走到全覆盖的终点,完成的时间不会太长。
在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三家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4.45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2亿户,有线电视可覆盖的总数也是接近,基本上达到50%,扩大覆盖的同时速度提升很快,现在8兆以上终端的数字60%,统计数字有一个滞后,8兆已经成为主流,20兆以上已经超过20%。现在很多时候开始向30兆和百兆进行铺垫。两年以后光纤完成全覆盖的时候,基本上网速也将进入一个百兆的时代。
这里面用户实际的体验是什么,从去年到今年很多媒体不断曝光,有讲困带的问题,我们院联盟做了实际测试,客观可评估的数据达到5.1兆。当然测试有标准有规范,有足够的采样,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任务采样测出的5.1兆,宽带传输速率的提升带来用户使用积极性增长,固定宽带进入时长达到24.01万亿分钟,同比增长23.2%。
再一个资费的问题,如果套到其他的因素来看,认为中国宽带资费处于中等偏低的阶段,决定价格在40元左右,再继续降,很多人说还太高,能不能降,可以降。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是商业企业,总要保证它能够正常运营下去自然资金的回报,当然大家都希望宽带免费,那才好,可能吗,现在基本上靠电信运营商,从一个现象可以看的出来,现在除了发达省份,有很多省份电信运营商开始和社会资本合作讲宽带,也就是说有线电视运营商已经没有现金投基础设施,资金回报正常业务收入的回报已经不足以扣除国家上交的那些,利益、税收。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广电有线同仁们,价格资费降下来好,是整个行业受冲击,不是光三家受冲击。
三家运营商有一些数据跟上市公司测试的是公开,投资占比超过30%,这时候单纯站在娱乐的角度资费太高,必须降费,是好,对于消费者来说降到零非常喜欢,反过来说这个产业已经进入一个不得不去考虑下一步怎么发展的问题。
随着市场单位收益迅速的下降困难越来越多,现在民资进来没有完成积累,民资进来以后看这个市场到底怎么进入,选一个合适的途径。
移动相对来说还好一点,移动宽带相对来说资费比固定宽带竞争不会像固定宽带那么激烈,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而且移动宽带的增长得益于另一个重要的战略实施,也就是基站公司的成立,基站的建设是原来投资最大的,重复基站建设消耗大量国家和三家公司的资金。基站完成组合以后,让三大运营商建设圈子里头跳出来,可以专注于市场的发展,基站建设完成三轮的招标,增长非常快,今年新增的几个基站,足以支撑我国现在整个移动通讯的发展,但是又有一些问题,前两天深圳曝出一个案例,老太太投诉,必须把基站拆了,对我身体有辐射,但是必须满足我家的信号。
包括这两天新闻炒作一个事情,我的流量流失比原来快,为什么,感觉比原来快,这时候电视运营商必须拿出证据证明没有比原来快,很多问题出现,需要行业和社会不断去沟通,不断去融合,然后把这些非理性的因素逐步排除出去,这个市场这个行业才会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大的环境。
除了基础网络建设以外,还有CDN,虽然现在地位没有前面所说光、通信网络包括4G网络的地位,现在一半以上CDN完成,而且逐年上升,意味着什么,自主架构设计没有,CDN原来作为一个业务层面,并没有作为基础网络,如果将来网络继续发展下去,这个网络70%甚至90%的流量在CDN上传输,意味着性质会发生改变。今年也是在逐步对CDN的关系。
在这样辉煌的指标背后是运营商现在越来越杠杆的进步,通信行业整体进入低俗平缓增长,非常普及用户数量很大,每年看上去建设铁塔也好,建设光纤也好,建设各方面宽带基础设施也好。但反过来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也是增量不增收,收入局部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用户增长遇到瓶颈,跨界竞争、相互渗透,产业间融合替代趋势明显,信息通信行业价值加速向OTT和智能终端领域转移,基础电信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前几年运营商提转型,提数据经营转型,从语音向数字转型,今年上半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数据流量的增长已经难以弥补传统业务的持续下滑,这个业务在座的很多运营商会不同的程度的遇到,而且越往后感觉越强烈,你们传统的业务是收视费,收视费的竞争随着这几年三网融合推广文件下发,整个市场的通道完全打开,国家发出你们跑,你们跑的赢这个市场就是谁的。电信运营面对语音收入,可能有些地方运营商面临大量用户流失,新的宽带数字如果上不来,面对的情况跟电信运营商又不一样。这是很痛苦的事情,增量不增收成为一个共同的话题,确确实实没有找到很好的途径。
宽带运营商原来依赖管道、服务来收费,语音业务和管道一对一捆绑。随着互联网的冲击,随着整个网络IP化,现在的运营商已经在逐步丧失对管道的控制权,垄断权,甚至开始丧失控制权,这里面丧失几个方面:
1、网络不是独家的。广电运营商在建设网络,民营企业在建设网络。互联网服务商也在建网络。他们开始现在开始布光纤,大量流量转移到他们之下。
2、服务的主导权现在在互联网手上,宽带网络在互联网商手里。用户打开是微信微博,淘宝。有多少次打开我们的,当然电视虽然由于现在总局加强监管,目前流失还得到控制,尤其对互联网盒子,整体趋势现在看来控制不住,美国用户在APP平均时长已经超过电视直播的时长,这是一个趋势。当管道的主导权你不是唯一的时候,服务的主导权也不在你手里,你整体的这种想通过管道经营流量经营增收的目标不可能实现。而且一个被证明是伪命题,前期运营商进入三网融合,是否通过管道运营后项收费广告弥补前期的损失,不足以弥补,广告要开发,绝对不要把希望放到广告上。
整体上管道控制权的下降,服务控制权的下降其他新增收入难以弥补前项的流失。
更可怕往下延伸一步电信运营商前几年出现过一个讨论,就做管道运营,现在同今年整体数据运营转型情况,其实可以看得到,像当纯管道商的人基本上死路一条,做好管道和业务,其实电信运营商开始反思,也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做业务,不管在服务跟互联网服务商相比有多大的优势,必须要做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必须是你对用户有相当黏性的主打业务,就像过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电话和有线运营商的电视直播,而且规模至少超过一个亿,如果没有这种业务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基本上管道最终会丧失。
首先光纤、wifi各种各样可替代的服务商越来越多,通过各种渠道在进入这个市场。
原来靠黏度用户靠SIM卡,是身份识服务,用户是电信运营商的用户,大量的用户交换不是电话号码,用户的识别已经不是你的号码,广电运营商相对来说弱一点,这个用户是腾讯的用户,这个用户是百度的用户,跟我们没有关系,只要用户控制权在BAT手里,建设通道到一定服务,从CDN逐步往下发展,然后下面逐步渗透,小的虚拟商给你应用,到了一定程度把所有运营商全部切掉,从里面的内容到里面应用一直到下面的管道。
腾讯、百度都在云,不光在云,也在建光纤传输网络,这个问题电信运营商不存在,好歹有一个希望IPTV,如果IPTV能超过一个亿,电信运营商短时间内找到一条维系自己的管道生存能力的主打业务,对用户的黏着性,超过一个亿的业务。这个市场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跟有线运营商产生一定的冲击,有线运营商也要问自己的优势,自己未来一个亿以上黏着性业务保证管道经营权和市场份额的业务在哪里。
政策环境开放的更是给现在的趋势火上浇油,速度越来越快,现在运营商不赶紧转型,不赶紧找到解决的通道,整个现在增量不增收难发展到整个管道控制权都丧失的局面会越来越快的。
现在原来希望有一个更重要的合作伙伴是虚拟运营商,最后全部运营商的分销商。虚拟运营商最大的作用,比你运营商便宜,真正成功虚拟运营商实际上是翻译器,实体行业和运营商之间的翻译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随着工业4.0的出现,大量业务运营商自己做不了,比如产区内这些机床,流水线自动化和网络之间的衔接,这种数据的输给供这个谁去做最合适,虚拟运营商做最合适。虚拟运营商现在在打电话,也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这里面逼着电信运营商继续转型,运营商转了10年型,传统高投入的模式,建网,提速,降费,把移动、语音宽带打个包给你,这些手段两三年会失效,大家将来一类性质的企业。原来行业内部竞争相对脆弱的竞争势必被打通,运营商找新的桐庐,三大运营商去年今年,每年看年度报告上都在说转型,这里面从近期三大运营商工作报告里头可以梳理出两个重点:
1、短期内还是做浏览,毕竟传统市场客观存在,如果50%用户没有完成光纤化改造,还有40%用户没有提到8兆以上,很多地方宽带业务的资费没有一下子到底,或者亏损,资费还是有一丁点利润空间,两三年保证经营保证收入增长还是起到作用,对有线运营商来说也是一样,这两三年是最后,通过传统的提速,降资费提高我们的业务。
从长远来说不管未来转型到哪个方面,必须建立垂直体系。三网融合领域那些做业务层,不管做机顶盒也好,做版权分销也好都在进行覆盖。东方有线自己做终端做院线平台,乐视从上到下什么都做,他们单纯为了炒作和烧钱,这个共同的背后是什么,包括前年中国电信有一个探讨可能,是不是出一个电话电信自己的电视机。背后隐藏的是。明确第三方的CDN运用上,只有自己的CDN才有让每一次管理最高,让用户体验最棒。现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很全,但现在大家相互衔接配合程度并不高,并不能支持灵活的差异,不能支持更丰富的业务上线。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建一套从上到下的融合业务体系,保证用户体验最优,保证里面的差异化内容是别人没有的。这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就是融合发展,三网融合领域,从内容一直建到终端,想建差异化,最适合自己的垂直服务管道,因为市场发展已经到这个阶段,需要你去建服务管道。
电信运营商不光在三网融合里面,在其他也一样面临。建了垂直服务管道以后才能保证上面的平台的编辑,都是平台战略,大家都在讲平台,做芯片讲平台,做系统讲平台,做摇控器讲平台,从长远来说如果前面问题融合发展了,垂直管道解决不好,平台就是一个概念一个空壳,因为下面没有完整的体系保证平台对市场足够的吸引力。最终向用户为中心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未来转型成功以后电信运营商是不是IPTV,会不会有新的业务出现,这个模式是今天可以看得到,未来运营商谈下去不是今天谈到的提速、扩规模、降资费,搭套餐,肯定是和网络紧密捆绑垂直的服务管道,这个管道至少上亿用户的业务,保证用户不离开,而且有大的平台,让运营商单纯流量经营资费不断下降收费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最终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 还有就是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电信运营商还是运营商上个时代形成的,管理机制,适合大规模生产,适合规模化差异化小的产品和副五,今天走到这个时代已经让不得不改变。
原来主业在智慧城市领域,O2O,社区服务是我们的重点,后来今天提到一个新概念微联网。BAT未来这些大的平台慢慢萎缩到小的领域,真正生存空间大的是在你自己能通过社交网络掌握的微传播区,这个微传播区里像空间里头,依托公共服务资源,最终大量的营销也好服务也好都是在这个微空间里完成,叫微联网。是一种新的概念,确确实实涉及解决不了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差异化。
(如PPT所示)华为跟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着去生存下去,因为如果运营商都没有,华为也是一样。并不是赞同,其实一张图其实背后表征是什么,华为提供的思路。最后表征(英文),运营商势必将业务和管道相,结合自有垂直服务体系下的平台支撑运营体系才能生存,这个应用体系今后必须以用户为本,才能更好的在市场上找到定位。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