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蒋虎:开创大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路径

导语:北京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蒋虎与会嘉宾分享了北京电视实践的路径,以及介绍北京电视台旗下的平台、工具、技术提供、移动客户端软件、视频地图、微信电视等

    “BIRTV台长论坛与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于8月27、28日两天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226举行。本次的论坛以及峰会紧扣BIRTV2014“媒体的期待、我们的行动”的主题,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外电视产业发展交流的平台,探讨共赢合作的发展之路。

  在28日上午的BIRTV台长论坛(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上,北京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蒋虎做了题为《开创大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路径》的演讲。蒋虎与会嘉宾分享了北京电视实践的路径,以及介绍北京电视台旗下的平台、工具、技术提供、移动客户端软件、视频地图、微信电视等。


图为:北京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 蒋虎

  以下为演讲实录:

  蒋虎:各位早上好!我叫蒋虎,我在去年年底便免去了总台研发中心的职务,今年一个多月前免去了另一个职务,只保留了北京电视台研发中心主任。我研究这个问题已经四五年,不知道总裁党委为什么做这样的决策,但对我来说变得轻松一点了。今天是个挺好的日子,我刚刚参加全国网络台工作会议,看到了全国风起云涌的局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觉我们的好日子快来了。我在任何一个地方做这个发言都开始问这样的问题“这是怎样的一个传媒时代?”

  答案都是如此,我已经开了很多次这样的讨论会,这是个媒体迁徙的时代,这是个媒体边界不断消融的时代,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一点还是坏一点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政策环境,当然我们现在的答案更倾向于这是更好的时代。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该如何走出一条真正的,长远的,有效的发展路径?我所在的电视机构全国来说起步较晚,大约有4年多时间,这四年经验不足,教训不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和黎斌主任不一样,中央电视台站在前列,我们在基层只是做了一些实践,与各位分享这四年的过程。

  四年前我曾经一度认为,我们这些传统广电媒体必须经历一次的产业链流程的再造,必须直接转型为新的媒体机构。这个我们当时称之为“革命”。我在当时写了厚重的“改革与革命”的方案,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会议,那时候比现在年轻,现在已经“两鬓沧桑十指黑”,比现在有冲动。开了那么多次会发现,我们这样一个机构日子还是要过得下去,真把这个命革了,大伙儿怎么办?所以最后确定我们还是继续延续和扩大自身所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战略转型,所以我们当时提出短期见效的突破点——高清、3D、深度互联网化基础上的台网融合,这是2010年底、2011年初台里制定的政策。我想这也应该是中国特色传统广电向新媒体发展的一种路径。

  我到今天都认为,因为全国各台,包括中央各方,各个传统媒体都有互相沟通交流及我到今天都认为,这种中国式的路径它一定是开创性的,各地没有一种模式一定是合理的,没有一种经验必然是成立的,我认为只能各走各的路了,这四年我的认识是这样。当然唯一要坚持的是台网融合、报网融合,尤其是建设更大的媒体。我们当时梦想,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他50年前说的话我一度认为胡说八道,后来我们觉得大师说的有道理,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作为电视媒体/媒介的运营者,我们真正运营的并非是基于IP网络标准及分发技术的一个网络媒介/媒体,而是去运营在泛在数字环境中的信息商业。

  我们的基本思路,开了多少次会议,大家都认为,到目前传统媒体建设的新媒体平台竟无一成功,我悲观的认为还真的是这样,这是它的基本属性造成的,即使在同一集团下,也基本上各自为战,在一个台各个中心各自发展,难以集中资源做强统一的后台共同发展。我们提出了大媒体的理念,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理念?我一会儿来说我们实践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8月18日的讲话我们很振奋,到现在为止我如实地说,一个礼拜没有 连续开6、7个会议,整夜整夜完成我们必须能够达到这样要求的一些材料。我的理解是,和刚才黎主任的想法是有类似的地方。当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的阶段是共生共融的发展阶段,转型是必然的,第一阶段初级阶段我们认为是融合阶段,按照我们的大媒体思路,是在现阶段集合我们全集团之力共建扎实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全新采编流程,推出系列新媒体产品,使得两者互为平台,互为入口。于是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建设“更大”媒体的过程。君子善假于物也,这是我们一个建造、造物的过程,这个物有硬的物和软的物,硬的物包括平台化的软的环境,软的物也是思想转化的过程,这三年来也是不断思想转化的过程。

  物理化的物,硬的物,是2011年11月25日在老电视台一个破旧的餐厅开始改造。2012年5月份才开始搭建刚架。2014年6月正式建成,这个基地是我们所有,我认为还不能是新媒体,但首先是新媒体所有的编辑、制作、办公、私有云、管控系统、内容存储系统、播出系统、演播系统的大集成。

  除了网络传播之外我们在中国传媒大学办了产学研基地,将随着传媒大学60年校庆全面展开,还是很好的欢迎,在人民大学培养台校新人行动团队,现在刚刚四届。在前台继而伴随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机制的物,我估计各台都是如此,主要是编辑流程等等。当然,全台把新媒体版权,把移动端的管理、微博、微信矩阵化管理权力全部交给新媒体中心。

  在这个机制之下我们形成了自己相应的管理机制,也是在我们新媒体中心管理的网站、IPTV、移动端,包括微博、微信矩阵,4个平台和12个产品组去围绕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这1个品牌。之前我们和中央电视台领导交流,工作模式上有类似的地方,但还是无法和整个集团完整的全媒体工作机制,完全整合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思路上有统一的地方。我同样认为,这是一条扎实的转型之路,无论是与现阶段了融合还是未来的转型,这恐怕是一条,至少我目前认为唯一的出路。

  在今年1月8日,我们四大平台全部上线,这是我们市委宣传部长李伟。我们所有的平台开始启动,包括IPTV网站等四大平台。正式上线,我们网站发展速度还挺快,仅看这条曲线就知道它还是挺惊人的发展速度,因为它上升了若干亿,它是新站,直线上升。在全国我们北京IPTV高清的悬浮式和用户体验感受是首屈一指的产品设计。当我们拥有了平台之后,我要说的重点是后面,我们这些平台发展得很快,全台又有机制的保障,我们又有一个非常大的基地和环境,私有云中心、基地还获得的全球的大奖,全世界只有24个得奖的,我们也获得了大奖。最近一两年来,全台各中心和各栏目切切实实越来越州市合作的方式,种类、良好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我仍然认为不算深层次的融合,谈不上转型,两张皮依旧。现在北京电视台运营模式而言叫体制内建平台,我们认为融合发展的初始阶段先是体制内建平台,我的身份和研究中心和全国和中央电视台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体制机制上不存在根本的障碍,即使如此,仍然是这样一种“两张皮”的状态。最近一次全台中心组的学习,我谈了这样的意见,觉得全台是支持的,真正落实我们大媒体的思路,全太向新媒体转型,不是内容上的局部合作,面对电视或传统媒体从新媒体的角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应该为台或传统媒体扎实建设网的平台,打造网的工具,提供网的技术,使每个频道我们所有旗下这些真正能用、好用、会用,并且意识到这些平台、工具和技术带来的品牌、用户、品牌力、经营率、收视率都是自己的,才有可能完成自己转型或更好融合的局面。

  到底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平台、工具、技术提供给这些台呢?我们具体有这么四样。作为软件,我们把北京电视台蓝V旗下112个微博,1360个所有微博进行矩阵化管理,这个软件由我们公司来控制,一有重大事件一键发布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是我们春晚的截图,全台所有长全部变脸,摁一个键就可以做到。微博微信全台凑一块超过5000万,不管微博到底还能不能用,大家喜欢不喜欢,有5000万总比没有强,有了这么多工具,大家融合得更好。真是微博矩阵一键式发布,同时我们联系结合“北京发布”在一起。

  我认为是有效果的,研发小软件起到很大的作用。BTV大媒体,我们把全台各个App全部停了,聚合到一个客户端软件,先聚合再分发,我无法溶的是每一个频道栏目屏幕上有太多的二维码,有一次最多我见着六个,有频道移动端的App,还有微博、微信,有主持人、栏目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我们干的第一件事儿把六个变成一个,强行命令,同时全代制作的更好用户体验的设施。这是把BTV大媒体移动客户端软件,为什么叫大媒体,大伙儿一块儿用。至于垂直类,包括新闻客户端这一类的我们正在研发中。结果没想到,大伙儿还真爱用,玩起来玩的还不错。所以,第二个工具我们给全台提供移动客户端软件。

  第三个工具我们提供一张自产的地图,除了基础的地图以外要把它变成一张视频地图。当然有科技、美食、最美北京,聚合到这张地图,不仅仅是导航,也是媒体的展现形成,通过我们的移动端形成对应的工具。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们台里面居然这么热情,特别是北京各区县,委办局对这个建设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然还需要超过我们台数十历史,把我们台拍透了的素材的积累。我们生活频道的美食地图现在已经迫不及待要拿这张地图形成真正带着视频的地图,它的经营空间和范围还是很大的。

  第四个工具,上周我们刚刚确定,全台11个频道,128个栏目,若干活动项目以及台几个帐号,大概150个左右,我们将其称为微信电视,这是基于微信公众号这个服务号当个入口,我们做150个微门户,同样形成矩阵化管理,进入世界杯节目,每个节目都有微门户的脸面,进而进入一系列相关内容和用户的互动。我们突然发现,所有的用户沉淀到我们总的账户上,大家没有什么不合适,我们却真正形成了一种融合。

  通过刚才的工具,我们努力使移动端与电视形成互动,真的能够互动,一点儿不夸张,收视率也切实提升了,我也在台里管考核,管收视率管了六年,台里这个考核的制度也是我定的,这里面我能清楚地看到,因为这样的互动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使收视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屏的传播我也不展开了,大家都是专家。

  最后电视观众的转化运营,我们突然发现在另外一个平台上有巨大的经营或钱的经营空间,挺厉害的。前天我们有一个节目中心的制片人反复约我好几次,最后堵在我办公室,一定告诉我还没有开的微门户,有一个赞助说,要给他50万干里边具体一个什么事儿。问我这个事儿行不行,我觉得挺奇怪的,难道客户现在不用CPM、PRP来计算了吗?这样的东西也可以有这样的传播吗?这个挺吃惊。当然面对这样的方式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每个频道都有自己的玩法,每个栏目都要形成各自的相应内容。我原来最大的经验是离退BTV大媒体这全台一个帐号。大家在晚的时候会觉得多少这不是我的。现在我突然明白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整个殊途同归的过程是关键的,大家就融为一体了。

  总之,这样一些工具和尝试我们努力打造一个逐渐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的格局。习总书记讲话之后,这几次会议我的真实感受是,现在确实是全国总动员,全国各地各省动作力度之大,反应之快,局面之风起云涌,非我这等层次级别可以提前感受到的,但我们恰好遇到了这样的时刻。所以,我说这一定是个最好的时代。我今天这个发言,最后用奥巴马的话结尾,如果我们等待别人或其他时间,变化将永远不会发生,我们要等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我们在寻找的变化。谢谢各位!

 

【返回BIRTV2014专题页面】
【责任编辑: 陈涛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