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TV台长论坛与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于8月27、28日两天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226举行。本次的论坛以及峰会紧扣BIRTV2014“媒体的期待、我们的行动”的主题,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外电视产业发展交流的平台,探讨共赢合作的发展之路。
在28日上午的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上,风行网产品副总裁易正朝做了题为《当产品经理遇见编辑》的演讲,他表示,一个技术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技术,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它一定是两者的融合,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最终能感受的就是你的内容服务本身。
图为:风行网产品副总裁易正朝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我叫易正朝,负责风行网的产品,今天我在场刚听两位黎主任和蒋主任都是从媒体、电视台角度和大家分享台网融合的,对我个人还是挺震撼的,黎主任的商业视频网站和媒体网站的融合大的探讨和蒋主任北京台的实践,都让我们这边网的产品经理们都觉得挺震撼的。我今天讲的是“当产品经理遇到编辑两种基因的融合之路”。
在台网融合大的背景下,风行网走的还是比较靠前的,已经走了将近8年的历史,2012年我们也算加入到传统媒体的一分子,因为我们是SMG的一个控股企业。所以,风行在2012年开始,主要战略和今天会场的主题正好是相同的,我们的主战略就四个字“台网融合”,现在一岁之后我们进一步升级到视频,这是我们目前大的定位。在整个8年历史,我们积累下来的经验是,积累下来4500万用户相应经验,1100万Web用户,900万移动用户,这些用户都是每日用户。现在风行也是目前国内PC视频客户端排名第一的媒体。
我们产品经理和编辑思维方式和基因在过去8年我们也积累一些经验,在这里进行分享,风行有60%的产品技术人员,这应该是整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业务来看比重不太一样,我自己做了一个假设。大约有20%是与内容编辑相关的人员,30%是市场、公共管理支持人员,60%的产品技术和20%的内容编辑,他们两个大的team整个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典型的新媒体企业,商业视频里两类人,我们内部也叫两种生物,产品技术人员和内容生物一样可能会有兼容和融合的问题。我们是这样看的,产品经理是互联网上一个相对专有的职业,可能从互联网诞生那天开始,尤其到2005年以后这个岗位越来越主流了,产品经理部单纯做个产品的设计,它的收益方式是用户体验、技术、商业三者交集的思维方式。编辑和内容人员考虑更多的是内容的生产,内容的传播,这两种岗位在产品经理里,刚才讲的用户体验、技术和商业,中间黑框标出的是产品经理关于用户体验的思维方式,产品经理考虑的是用户的偏好,用户的使用场景,在整个内容和用户之间传播的核心体验,很重要的是核心服务质量。视频是不是够清晰,速度够快,不卡,不会死机。这些都是产品经理整个用户体验的思维,都是以用户为中心,考虑怎么把内容传播给用户。
编辑思维方式更多考虑的是内容,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丰富性、表现吸和创意。尤其我们做商业视频里,编辑的思维是我开个新的栏目、专栏、专区,考虑更多的是表现力、丰富性,怎么更多地呈现我的意图,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是这对用户有用吗?用户喜欢吗?所谓交互是频道展现还是用户的内容?这是两种思维。包括用户的影响,品牌价值怎么发散出去,通过品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两类角色思维方式还是有很多差异性的。
具体到的互联网的最核心部分,互联网公司、商业视频公司最核心的技术部分,技术接触能力我们认为有六大块,这六块划分方式不一定按功能来划分:
1、核心技术,终端产品技术,包括PC、移动、客户端以及web类的各种终端软件产品;终端产品技术是用户最能感知的,所有的交互体验以及各种产品的创新及时用户能感知,也都在终端产品这一块。
2、视频传输技术,往大里说是视频云技术,包括P2P的传输,PC和移动,点播和直播,如何在更快的情况下传输。我们积累了8年,这8年的传输技术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3、智能推荐技术。在目前整个互联网内容传播的途径中智能推荐,机器推荐,大数据推荐是最核心的一种应用,在我们8年以来,尤其在后面几年基本也是把推荐作为公司的一个核心技术来做,因为内容的传播不再单纯基于一个固定的路径和固定的内容角度,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同类型用户在不同场景里,不同的终端上要看到他想看的东西。
下面三个其实不太容易被普通消费者以及视频企业以外的同行能够看到,其实它下面有三个。
4、内容运营平台技术,生产、播控,视频生产平台的内容是怎么把内容快速发布、组织,推送到各个平台。
5、流量拓展技术,流量拓展和商业流量的获取,用户形成S传播都用流量拓展技术,用技术角度看可以认为是市场推广,其实是技术活,大部分是技术活。
6、广告平台技术,在互联网商业视频里它的复杂度要远大于传统电视台广告售卖的技术难度。因为互联网上广告售卖是基于人头,基于受众的购买方式,整个广告服务技术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上面三个技术和下面三技术,产品经理和编辑人员角度不一样,编辑更多是技术的使用者,产品经理是技术的输出者。上面核心技术更多的是基础的底层支撑。
推荐。
我们内部也有争论,在几年历史中编辑推荐和机器推荐中也是打了很多的回合,不同的内容团队在进一个团队,常规的编辑主导的推荐思路和基于数据的机器推荐技术,这两者之间一直是有博弈关系的,这在大部分传统媒体或传统的互联网媒体里也是很典型的人和机器之争。在我们来理解,实际机器和编辑还是各有各的特点和核心价值,编辑在于对核心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未经数据验证之前内容热点的发掘等等。机器在于针对不同受众,在不同情境下推荐,编辑更多是内容专家,机器在做推荐的时候一定会把编辑本身作为专家的经验,他先要学会,就像机器人在看这个编辑做内容一样。当这个过程问题以后,接下来推动时倒过来需要机器的辅助和帮助。
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能要抓不同用户最热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拿出来边际成专题,这先要基于机器的推荐再编辑机器的S架构。这两种机器思维和产品技术的机器推荐思维、编辑思维一样是有推动点。
数据这个层面,除了刚才提到的推荐,在整个基于数据来驱动的业务和产品,除了产品经理,最典型的是YouTube,以海量视频推荐为核心技术,《纸牌屋》是Netflix,它也是基于数据应用,但是把内容生产交给了更专业的人,交给了编剧们,通过生产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服务,用YouTube是生产内容,《纸牌屋》是基于全球经典的用户兴趣,数字技术生产的内容。
在产品经理和产品技术这个岗位和角色,以编辑和内容的角色,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是有差异的,在不同的职能模块或功能模块,输出地位,输出者和使用者是有差异的,一个技术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技术,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它一定是两者的融合,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最终能感受的就是你的内容服务本身。我们经过很多不同的路径选择,包括过去做社区,也做各种新的创新,最终在互联网上还是做极致的服务,还是把事情做少,并且做深,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竞争力。做少和做深,产品竞争力才会发挥各自的长项,产品经理是要把用户体验做好,编辑不要去,OK,这个产品平台就应该这么做,不这么做我没法玩。产品经理说我来做内容,我来做专题,选题我来做。这肯定不是最好的融合,最好的融合是大家做自己的事情,最终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客户体验。在产品经理极致体验这个事情上,分别做了哪件事儿呢?其实少也没有那么多,少就是把一些最基础的活做好做深。产品经理要考虑的就是让用户随时随地方便获取内容,很愉悦地去观看,与人分享,还有参与。这些不需要你做太多事儿,但要把事情做好就不容易。
尤其在内容S组织的编辑上不是把每天的版式今天换个样,明天换个样,而是考虑更多的是把内容组织好,推荐好,把图片每个组织介绍好,接着通过内容传递我的价值观和情感,让用户知道你背后每一个内容的价值观,能激发起用户内心共鸣整个文字上的组织。
在产品经理和编辑两种思维方式上我们做了选择题,最后两者都理解什么叫少,什么叫深,这其实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才能达成共识的。在互联网媒体里,一般内容编辑体系也是从传统的纸媒或电视台出身,他整个思维方式里更多倾向于把否整个栏目所有。这和刚刚蒋主任的例子很接近。在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之前,编辑想的更多的是我怎么去拥有自己所有的东西,我要有自己的微博,要有自己的微信,想要有自己的脸面。当最后蒋主任说搞国微门户,不要想那么多,形态就这样,大家也很清楚,用户到达路径很清晰,那么怎么样做好规模,每个页面,每个展示的图和视频内容的推选。这就是最好的融合。
产品经理和编辑内容为起点,其实也是基因的融合,提高整个产品的价值。从产品经理背后的平台,编辑背后的媒体以及产品经理背后的互联网渠道,编辑背后的内容,产品经理背后的编辑,放大一点就是平台与媒体的融合,渠道与内容的融合。风行网今年推出了开放平台,蒋主任单独的电视台媒体地面的融合做得还是非常领先的一个产品形态,还是挺震撼的。但风行在这个快速平台更多不是给单一每一个电视台,可能给更多电视台提供符合相对少的,深的,极致的解决方案,这会给每个台,每个栏目提供独立经营的团队。值得更多关注我们的核心体验,以观看需求为核心,解决视频服务流量,有流量作为支撑,风行网除了传播渠道之外还有流量和运营体系、变现体系。
在新媒体运营开放平台给媒体伙伴带来的东西,我们大体拆成了四条线。一条线,媒体或每个栏目可以立即拥有个新媒体的运营平台,我们说媒体本身运营新媒体平台的概念不是网上有专区,而是有相对独立的分站点,站点是相对抽象的词,并不表示有个域名,只是在PC、移动、微信、微博以及为门户系类型的,是相对独立的二级站点或自己的品牌经营空间。具体一点系独立的分散点,独立经营的版权和自由的社绝视觉的形象和自己的品牌。微信和微博是整个工作号,官方微博的集成和同步,思路和北京电视台非常接近。一体化的收视体验,各个端各个形态下都是满足在观看体现上的一致性。
底下是我们产品云技术平台的支撑。这条线通俗来讲,当我要把内容传播给用户以后可以由相对独立的经营自身或栏目平台。有了这个东西以后,更多实际是想运营它,运营的核心还是回到刚刚说到的,编辑本身要利用这个平台去经营管理我们的内容,这里面包括视频的发布和管理,以及按需在线编排,在线编排是提高生产力重要的工具,包括子品牌,子栏目,专访等,各种各样的组织都是在线编排的,不需要建立非常复杂的内部流程体系和复杂的内部系统,我们会以勤劳的解决方案。视频直播,SALS、单时段的传播。风行除了上面的运营平台功能之外还提供整个内容运营的支持,包括培训、辅助运维。
当我们有了每特平台,在线运营能力之外还要有运营用户的能力,通过推荐和订阅的技术使内容达到用户,我们全平台推荐技术涵盖PC移动、微信、环境中播放器的推荐,这是最核心的一个技术。另外是之订阅,无帐号的订阅,尤其在PC,基于网络的cooki更多掌握目标用户,用户的分享。营销插件,把互联网上常见的营销,在台网融合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和梦之声等栏目做营销,我们推荐出来六个营销插件,从大的赛事节目征集、评选到小的移动投票。这六个插件拥有一系列做用户和流量的能力。后面有丰富的流量和推荐运营的支持。这是通过平台获得流量和用户经营的能力。
第四,编写能力。
任何栏目,刚才北京台其中一个节目说,一个V门户有60万用户下载使用。整个平台分成模式是一种,这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是自主广告售卖,自主广告售卖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技术平台投放广告;另一种,双方基于这个节目频道做一些联合项目,收费,可以对一些节目进行轻易的收费,但它还不能形成主流,收费是对核心差异辅助收费方式,一个变现方式,也支持众筹和众包的模块,众包有点征集的模式,更多是从广告主服务的角度去做视频内容和广告的解决方案。众筹在特定的实验性栏目里通过用户募集资金的方式给内容生产做一些前期的实验。我们认为这也是编辑的一部分,因为也在接触,我们现在也在接触一些媒体伙伴,他们其中有一些栏目就想用众筹、众包的方式做一些实验。尤其对于他能否在互联网上火的栏目的作。底下互联网提供便携应用的支持。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台网融合,除了和SMG两年多台网融合实践经验之外,其实背后是我们在跟产品技术人员、编辑人员思维溶碰撞下,最终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是,产品经理把平台、基础设施搭建好,编辑和内容运营人员根据这个平台和基础设施完成整个内容运营得工作,这肯定是非常高校的方式,而不是看上去很好看,但是没应用,没流量,没收入,业务复杂但又不能形成规模化。相对这个解决方案code中间会更大,像刘主任之前提到的商超和专卖店的风格,我们提供商超不是把内容堆在一起,内容是专卖店,专卖店业主不需要考虑商超的人流,收费,超市内进行推广,考虑的是专卖店本身的特色商品,特色的经营行为,这样达成平台和内容运营者的深度融合。
这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产品经理和编辑的金融探索之路。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