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四川:确保四川卫视超高清频道年内开播并基本覆盖全国

导语:加快有线广电网络和IPTV的超高清频道传输承载能力建设。超高清电视机、机顶盒普及率大幅提升。

  (原标题: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扎实推进“视听四川”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广电大视听发展格局)

  导 读

  日前,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发表了题为《扎实推进“视听四川”体系建设 创新构建广电大视听发展格局》的专题文章,系统阐述了“视听四川”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一起来看全文↓

扎实推进“视听四川”体系建设

创新构建广电大视听发展格局

文│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晓骏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视听产业已成为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指出,要建设“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推进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发展。四川省政府把“办好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展壮大超高清视频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微短剧等新业态”“应急广播纳入‘线上感知预警、线下喊醒叫应’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工作”写入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设“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以“一平台、三品牌”(一平台指“视听四川”平台;三品牌指“百部川扬”国内传播品牌、“神秘蜀韵”国际传播品牌、“拍在四川”影视服务品牌)为抓手,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实现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四川广电事业绘制了一幅宏伟的战略画卷,也为推动我国广电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背景与目标

  政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提升舆论引导力”为导向,深刻把握广电总局“二三四”工作定位,围绕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提升传统广播电视事业,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进军大视听产业,面向未来全新构建大视听生态。

  目标定位

  “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是整合聚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构建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包含内容创作、传播覆盖、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一体,以内容精品化、传播多模化、服务精准化、产业新质化、技术数智化为特征的大视听格局。在未来3~5年,精心打造“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拍在四川”三大视听品牌,逐步形成四川内容全川播,四川内容全国播,四川内容世界播。推动视听内容创作、传播服务升级,全面提升四川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构建内容创作体系

  聚焦优秀文化

  四川拥有“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众多得天独厚的优质IP,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时空交错的宝贵文化资源,精心雕琢培育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视听品牌。制作出如《哪吒》《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等高质量的动画片、纪录片向全国全世界的受众推出,形成真正有效的文化传播与互动,从而提升四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布局重大题材

  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我们以弘扬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聚焦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等重要主题,以及重要时间节点,充分挖掘四川的优质资源,精心创作后向全国推出。近年来,推出了《走向大西南》《一路向前》等多部优秀电视剧在央视热播。

  推出精品力作

  建立“重点题材—重点选题—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的“川派”视听创作规划引导机制,为精品力作的诞生提供坚实的保障。对重点项目采用“揭榜挂帅”的创新方式,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广泛吸引优秀的创作团队和人才参与,《边水往事》《宿敌》《驻站》等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聚合各方资源

  依托广电行业优势,联合国家各部委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同时,联合大厂、平台、MCN公司,创作更多优秀的反映四川文化的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电影、网络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完成四川文化的宣传推广,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24年国际微短剧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球的503部参赛作品。原汁原味的“四川造”高品质微短剧《家里家外》成为微短剧提质升级的风向标。

  三、打造多模传播体系

  建设“视听四川”平台

  “视听四川”是全国首家入驻“中国视听”的省级数字平台,连接“中国视听”资料库、市县融媒体及部门、商业平台,包含数字视听节目资料库、共享交流平台等模块,支持创作者展示作品,为行业机构和观众提供丰富的视听内容,实现高效传播与共享。“视听四川”界面效果如图1所示。

image.png

  建设新型广电网络

  提升全省有线、无线、卫星网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广电网络全面数字化改造,构建多种网络协同承载的新型广电网络,促进广电基础设施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利用5G-A和未来6G技术,实现高清视频流畅传输;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智能化管理,提高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为视听产品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四川广电已在省广电技术中心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基地,集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广电行业,创新传播模式,抢占全新传播空间。

  做强“百部川扬”国内传播品牌

  “百部川扬”活动开展3年,累积征集9000余部作品,全网流量超过200亿,作为四川文化的“使者”,在国家级媒体、头部平台及主流渠道广泛传播。其商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四川217家网络视听持证机构和全国主流媒体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强势国内传播力量。

  培育“神秘蜀韵”国际传播品牌

  聚焦四川文化符号,打造国际水准的“四川造”视听精品,强化多语言、多形式的国际化表达。依托互联网、国际展映、文化交流平台及主流国际媒体,搭建全球传播矩阵。截至2024年10月,“神秘蜀韵”累计收到作品1100余部,海外平台曝光量超10亿,总播放量超11000小时,点击量破2亿,助力四川文化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四、健全新型服务体系

  完善视听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广电的主要职责,是新时代新广电必须承担的任务使命。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实施“视听四川”广电惠民项目,聚焦“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和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要求,拓展提升户户通运行维护绩效标准和适用范围,构建直达群众的视听公共服务运维体系;持续巩固“九个有”广播电视运维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五级”贯通、覆盖城乡的视听公共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提质升级计划,加强与“视听四川”平台融合对接,推动优质视听内容、政务宣传、便民服务等互联互通、共享共播,构建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视听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打造优质视听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视听文化需求,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视听公共服务支撑。

  拓展政务及民生服务场景

  建立全省融媒体平台联接机制,构建集信息发布、互动反馈、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政务视听服务体系,促进政府与群众高效互动。

  提升应急广播服务功能

  在四川加快推进应急广播能力提升建设,通过视听手段强化应急信息的及时准确传播,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以及社会动员。

  做强“拍在四川”影视服务品牌

  优化“拍在四川”影视服务平台,构建“全链条、数字化、场景化”的一站式影视服务平台,通过打造覆盖创意孵化、剧本开发、立项审批、拍摄协调、发行宣推的全链条服务矩阵,建立影视拍摄服务标准体系,吸引更多影视剧落户四川。

  五、布局产业发展体系

  推动超高清全产业链发展

  四川作为超高清产业链较全的省份之一,拥有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基地。省广电局将打造超高清影视内容基地,建设产业集群,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推动四川在超高清领域走在前列。协同相关部门单位及产业链各方,促进内容生产、节目播出、网络传输、终端呈现等各环节超高清升级,推进整体跃升,确保大小屏用户获得真正的超高清体验。新摄制的电视剧、纪录片基本实现超高清化,确保四川卫视超高清频道年内开播并基本覆盖全国。加快有线广电网络和IPTV的超高清频道传输承载能力建设。超高清电视机、机顶盒普及率大幅提升。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

  发挥四川省超高清产业联盟等行业协会作用,实施“建圈强链”,对传统广电进行系统性变革,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引入头部企业发挥更大效能,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数字四川”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整合优质经营资源,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建成四川“大视听”发展生态

  构建覆盖内容创作、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与传播服务的全链条视听产业生态,推动四川视听产业持续繁荣。建立网络视听产业园,吸引更多机构、企业入驻,推动产业抱团发展。推动技术与内容产业深度融合,利用5G、AI、VR/AR等技术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和质量,开发互动类内容,将本地文化资源数字化、视听化。构建“广电+文旅”“广电+教育”“广电+医疗”“广电+电商”等跨行业融合生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5G-NR新场景新应用,提升“一园区、两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出成果、出规模、出效益。

  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以“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为核心,联合高校及龙头企业,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科研创新网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新型广电网络,围绕“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本要求,巩固“全省一网”成果,建好基础设施、内容服务、监测监管“三张网”,着力实现主流舆论传播、公共服务惠民、数字文化赋能、综合信息服务、国家应急支撑五大功能。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充分发挥影视园区、基地作用,整合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提供政策支持及配套服务。

  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聚焦视听领域核心技术,推动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突破超高清视频编码、虚拟现实交互等“卡脖子”技术。

  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

  将产业生态构建与科技创新驱动结合,形成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七、工作思路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

  四川广电网络加快5G基站建设,推进光纤入户;建设本地数据中心,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利用AI、大数据优化内容推荐;开发VR/AR内容,应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

  推动内容创新与机制变革

  制作具有四川特色的视听内容,支持短视频、直播、纪录片等生产形式。强化微短剧创作与推广,与高校、平台、社会机构合作,拓展创作队伍,形成“比稿”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加强自上而下的谋划,发挥权威专家、重点主体的作用,找准选题、抓好创作,体系化推动新闻节目、理论节目、文艺节目、电视剧、网络剧、纪录片、动画片、微短剧、公益广告等各类型各题材都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加强政策支持与人才培育

  强化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和激励作用,加强版权监管。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视听技术、内容创作、运营管理人才,提供职业培训。

  促进产业融合与国际合作

  将视听内容与旅游、电商结合,开发虚拟旅游、文化体验等项目,推动四川特色文化内容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精心组织国际传播活动,全力配合办好金熊猫奖评选。组织好“神秘蜀韵百部川扬”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国际微短剧大赛、全球名人蜀道行、指尖上的香巴拉、我们都是三国迷、岗日杂塘、熊猫小记者等国际传播活动或栏目制作。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采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推广环保材料,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八、结语

  构建“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不仅是四川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体系化变革的率先实践。立足数字时代前沿,“视听四川”将全面重塑广电生态,深度赋能千行百业,为文化强国建设交出生动的四川答卷。

【责任编辑: 王熙雁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