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成为DeepSeek案例的工作室长啥样?

导语:谁说传统媒体没市场?那是因为你离基层太远,蹲到基层,你就能体会到,任何先进的技术、耀眼的视频,都无法取代你风尘仆仆地为他而来,无法取代面对面、触手可及的真诚。

  2月18日下午,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研讨活动分论坛三“平台为基——推进新型主流传播平台建设”上,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浙江广电记者杨川源围绕“川源蹲点工作室”的平台建设与路径创新做主题演讲。

  “小”工作室如何肩负改革使命?“小”工作室如何联通基层?

  以下是演讲全文,供交流分享。

相信小的力量

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浙江广电记者杨川源

图片

  作为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获得者参与交流,我没有选择熟悉的内容和创新主题,而是选了平台建设,因为作为一名一直身处一线的内容生产者,在过去两年,无论是整个中国广播电视传媒行业,还是我所处的浙江广电集团,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巨变。

  我真切地感受到,做好内容是基础,但再好的内容,没有与之配套的平台支撑,也是白扯。正所谓: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我和这个行业里所有心怀理想的人一样,正是因为相信我们平台的价值和未来,才会备受煎熬。

  如果你是传统媒体的记者,这一年来,你最焦虑的事是什么?对,流量流量还是流量,我们都在为流量而奔波,而焦虑。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数据惊人的报道,是不是真正激起过人们心底里的浪花?当电视被越来越少地打开,你做的那些报道即使得过奖,又是否真正为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实实在在解决过困难,推动过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的平台失去了价值,那么我们的职业又该何去何从……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被授予中国新闻记者的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坦白说,欣喜远远没有超过心底里的那份紧迫感和危机感,“长江”这份荣誉沉甸甸……

  (一)

  之前的23年,因为蹲点,基层给了我信任和力量,也给了我队伍和阵地。“长江”之后,我的重要使命绝不仅限于自己、团队,而应该是为行业,为队伍竭尽所能,去改变和推动一点什么……

  谁说传统媒体没市场?那是因为你离基层太远,蹲到基层,你就能体会到,任何先进的技术、耀眼的视频,都无法取代你风尘仆仆地为他而来,无法取代面对面、触手可及的真诚。

  视频越泛滥,真实越宝贵。正是因为坚持向着基层走的方向,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浙江广电集团在我和团队连续六年以蹲点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之后,以我的名字成立了全国首个专攻蹲点报道的“川源蹲点工作室”,目标就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的“变革型组织”,以多个这样的“小”,更精准地推进变革。

  “系统性变革”中的系统,问题是全方位的,干起来往往是一团麻,大家都在找线头。

  今年一开年,全国各大媒体都在紧锣密鼓推进改革。澎湃新闻更是砍掉多个固有栏目,取而代之的是24个工作室。这也让工作室这个小组织单元,再一次闯入人们的视野。

  去年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新媒体大会,专门把工作室建设放入了内容创新论坛,还公布了100个全国媒体的工作室,我们也在其中,了解后我发现,这些工作室大多紧盯专业赛道、细分领域,打造记者IP。而我们有点不一样。

  在过去的两年间,我满脑子想的除了如何内容、形式双突破,如何做好新媒体转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一个工作室打造成一个有改革属性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业务交流的平台,也是传统媒体强化赋能基层治理能力的突破口。关键区别就在“蹲点”。“蹲”是调查研究,是能力;“点”是示范,是价值,是需求。

  (二)

  干这样的工作室,没有先例可以参照,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的方法是:直面问题,找方法。通过三次下探,把问题当课题,初步形成了一套川源蹲点工作室的平台架构。

  第一次下探,我们直接在全省根据浙江区域发展特点、改革推进重点,建立市县区级12个基层观察点(余杭、安吉、诸暨、黄岩、嵊州、青田、江山、永嘉、瑞安、金华、台州、舟山)。基层观察点不涉及任何经营,是共享、协作、共建,是撬动基层新闻改革的支点。

图片

  是IP不是VIP,市县融媒体面对的基层发展矛盾的第一线,但他们恰恰和地方政府,特别是“一把手”沟通畏难,我们就特别增加了联动地方政府,这项攻坚工作。在发改、经信、农业等,同步建立基层干部群,我出面联通地方“一把手”,把政府工作中的重点与群众需求热点对接起来。“蹲点骨干记者网”“基层干部网”,双网并举。开发蹲点故事库,动态跟踪;

  第二次下探,是实施“地方联播提升工程”,让各地建立相对固定的蹲点团队,开设自己的蹲点专栏,固定抓手;

  第三次下探,是同步开设地方版新媒体专栏《一瞬间》,让我们的新媒体专栏省市县贯通,点对点培养基层观察员,解决能力落差。

  连续的这“三探”,我们扩充了队伍,扩展了边界,扩大了朋友圈。更重要的是,跳出业务抓业务,尝试在基层政府和媒体,基层政府和群众间,建立更为具体、实用的宣传对接平台。

  拼个头儿,我们没有优势,在有7000多人的浙江广电集团,我们没有职数的设置,没有独立的打分权限,人员算我只有4人,但这个架构一起来,我们在没有任何利益捆绑的情况下,硬是靠20多年来在蹲点中积累起来的信任,靠大家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凝聚起了一支遍布全省的400多人的队伍……

  (三)

  这份小的纯粹,恰恰成了点燃大家的优势,也在不断推动我们做出三个关键选择。

  第一个选择:要做“跟屁虫”还是“引领者”。

  这是一份来自我们12个基层观察点的调查表,上面是2月12日各个台新闻联播的串联单,时政栏目、主题宣传占一半以上。传统媒体宣传是本职工作,任务紧,量又大,特别是随着市县报纸、电视合并成立融媒中心,记者大多每天大屏小屏两头跑。于是“翻文件”“填采访”成了赶片的捷径和常态。

  这样的从“文件”到“稿件”,记者难免成为任务的“跟屁虫”,空泛的报道,脸谱化的人物,正在不知不觉中损伤、消耗记者的相信,更会拉大政府和群众间的距离。

  蹲点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场“硬仗”,就是要蹚出一条把文件转化为场景、需求,转化出发展方法论的路径。当时,浙江省委提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三个“一号工程”,很多人连背都背不全。我们手里也只有文件,没有案例,这时候蹲点报道难做,但也恰恰是最能发挥引领作用的时候。

  我们充分动员基层观察点的蹲点团队,更关键的是让“基层干部联络网”动起来,你说“我们是问题导向”,人家会吓跑,但如果你说我们是“攻坚”导向,人家就很积极。瞄准改革,我们跟着干部一起蹲一线。

  开篇就盯大家普遍困惑的“相关部门是谁”挖掘了一支“跑起来就有风”的干部团队;其后,我们跟踪“一个厂八扇门”问题的解决,探讨浙江用地紧张的共性难题;在观察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工难现象中,我们不说别的,先从工人们的海采开始,很多人提到了能不能点到一杯奶茶也是留人的标准,客观反映了解决民生配套,对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流宣传换了个调调,就迅速引发了全省基层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讨论,献计献策。

  其实,概念不需要背,需要的是“跟我有关”,需要的是“我能参与”。这也让我们看到,“小”要有“小”的高标准和精气神。

  第二个选择:要“只顾眼前”还是“放眼纵深”。

  因为小,我们每年的产出是有限的,满打满算,也就30多条。这些报道如果只是播一次,实在是太浪费了,也不符合融合传播的要求。为此,我们做了一纵一横两个“激活”。

  一个是激活“横”向中的现场细节。把蹲点采访中有意思有意义的瞬间,变成“金角银边”。比如,在义乌经商的黑人小伙比力,当我们用蹩脚的英语提问,他突然打断我们,用流利的中文说:“其实,你可以用中文。”当时现场爆发出一片笑声,虽然有趣,但作为联播报道,这样的瞬间直接成了废料,但被这么一拎,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扑面而来……大量这样的瞬间,在过去的一年间被激发出来,我们开发出目前国内传统媒体中首个轻量化理论传播新媒体专栏《一瞬间》,联动大小屏的蹲点观察,激发受众情绪。它也因此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创新理论传播扶持项目。

  另一个就是,激活素材的“纵”。在几十年广电发展中,我们有大量跨时空的影像积累,但大多都是沉睡的资源。有了工作室,我们把当下的蹲点和历史回望结合,瞬间有了厚度和深度。比如,我们去年的援藏30年报道,30年前第一批援藏干部的纪录片,5年前我们团队的高原蹲点,就提供了回访的精准坐标;比如,在关注基层减负落实情况的时候,12年前我做的系列调查《基层牌子何其多》、6年前做的《基层减负加减法》都成为前后对比,改革推进的验证,时代的巨变肉眼可见。这些实践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平台的眼界和定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时间给的,是认真记录生活的真实给的。越小就越能切进去,看到大世界。

图片

  第三个选择:要“一个强”还是“大家强”。

  这个月开始,各省的好新闻陆续开评。每到这个时候,特别是省市县媒体经常会出现同题内卷。创优是蹲点工作室的硬菜,如果只管好自己的团队,是很轻松的。但要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就不能虹吸,要肯于“放虎归山”。

  我们的功能更多的是让大家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性。为此我们坚持做几件“傻事”:共享素材、共享专家库、共享经验。定期开展复盘会、业务研讨会,开展同题蹲点大赛,故事大王竞赛,只有建立统一战线和统一平台,把团队的精气神拧到一起,才能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实现共赢。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这个平台的召集者,主力军和协调员。小,不能小得自私自利,融入才能带来成长。

  (四)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特地在DeepSeek上搜索了一下蹲点工作室如何发展,它马上给了我7点建议,并且案例中,川源蹲点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这说明,有很多人在跟我一样思考关于媒体与基层,关于工作室的建设。

  翻出2023年6月8日当时我们在全省首批12个基层观察点正式授牌那天,我写给全省蹲点人的那封信,当时定的小目标,都在一一实现。更让我备受鼓舞的是,我们的很多理念和方法,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也正在得到全国媒体同行的认同与共鸣。

  是啊!因为小,我们才能更贴近;因为小,我们才能更灵活;因为小,我们才更能集中火力去点燃!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具体的,也是残酷的,推进我们的平台建设,需要更多如杭州“六小龙”一样的创新个体,更需要如杭州政府、浙江政府这样的陪他们长大的体制机制生态。让更多变革中的个体,敢于说出《哪吒2》电影中的那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一起努力!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