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收入从不足50万元增长至超过3450万元!传统电视频道新媒体这样转型

导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经过4年来的摸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传统电视频道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新媒体业务部 杨博雅)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电视频道面临既要达成新媒体发展目标、又要实现经营创收的双重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以下简称“华语中心”)经过4年来的摸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传统电视频道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2020年至2023年,华语中心的新媒体收入从总计不足50万元逐步增长至超过3450万元。4年来,华语中心新媒体经历了顶层设计上的“账号关停潮”、内部机制上的“合作潮”、内容创新上的“大IP潮”,走出了一条精定位、细分工、严出品的特色之路。

1 “账号关停潮”带来精定位

  早期,总台新媒体账号虽多,但运营质量一般,经营潜力较差。据统计,2020年,仅华语中心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上就拥有超过120个账号,其中存在大量“僵尸账号”,不少内容依靠“电视节目拆条机器人”生成。为了提升新媒体内容质效,总台总编室牵头,对全台上下所有内设机构在第三方平台上的账号进行梳理,关停了一部分账号,此后华语中心仅保留24个账号。

  对华语中心来说,这一轮“账号关停潮”亦是“升级潮”。华语中心设有新媒体部,作为综合类频道,各栏目组基本不再增设新账号,内容统一归口新媒体部运营的“CCTV4”矩阵,频道大号强势聚合各方资源,“CCTV4”开始作为一个整体,以历史文化、纪实风格、华人情怀为定位,在新媒体领域与央视新闻的新闻现场属性、央视财经的财经垂类属性、央视文艺的综艺娱乐属性等区隔开来,形成易被识别的品牌。

  新媒体领域,基于个人爱好、价值观念等更加垂直、细分的标签形成的内容品牌,更容易吸引网友、集聚特定受众,因此精定位的意义重大。华语中心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也让广告市场闻风而动,一些有出海需求、希望提高品牌调性与内涵的企业开始尝试与华语中心开展投放合作。可以说,伴随着总台新媒体发展顶层设计上的变革,华语中心通过精准定位,为此后的新媒体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合作潮”带来细分工

  顶层设计的变革带来具体制度的创新调整。伴随着“账号关停潮”,华语中心在新媒体运营与经营管理上也迎来了“合作潮”。

  一是推动频道内跨部门合作。由于新媒体账号的精简,频道新媒体部门与各栏目组新媒体团队之间不再各自为政,必须紧密合作,促进跨部门资源共享,在内容侧与发布侧形成合力。高频、紧密的内部合作,也让华语中心新媒体形成了更加精细化的分工。频道新媒体部与各栏目组之间在每次合作时分工明确,谁负责内容生产,谁负责运营,视情况而定。2020年前后,频道新媒体部除了负责频道大号的运营工作外,仍要承担内容生产的压力,否则便会出现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窘境。为了避免这一窘境,只能利用“电视节目拆条机器人”来增加内容供给。笔者曾做过统计,在2021年3月10日当天,@CCTV4微博账号共发布53条微博,共计得到209次转发、61个评论、415个赞。同一天,@央视新闻微博账号仅发布28条微博,共计得到57398次转发、37429条个评论、528613个赞(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3月11日上午11时整)。即使考虑到粉丝总量存在巨大差异,@CCTV4微博账号也明显存在互动量不足的问题。由于各栏目组账号大多已经关停,只能通过频道大号发布新媒体内容,供给不足的情况不复存在,频道新媒体部可以专心运营,栏目组新媒体团队可以专心制作。同时,频道新媒体部通过增员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了新媒体内容生产力。

  二是加强与总台各平台的合作。新媒体内容生产力的提升,也为广告经营带来了更多空间。一方面,频道新媒体部与央视频及第三方平台之间有了更为密切的沟通机制,优秀内容在实现广告销售之后也有获得平台推流或推荐位的可能性,这使得华语中心新媒体矩阵在广告主心目中更具有传播力。另一方面,频道新媒体部还进一步向外拓展,打通与其他中心/频道的合作路径,使得华语中心新媒体矩阵与其他中心/频道的新媒体矩阵能够共同出现在为客户设计的方案中,为总台新媒体广告经营的多平台、多矩阵、全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大IP潮”带来严出品

  顶层设计和内部机制上的革新,也激活了华语中心各栏目组新媒体团队的生产力。频道的能人志士们不再满足于原有的IP和节目类型,开始在内容创新上寻求更多突破,这也为华语中心带来了“大IP潮”。

  在新媒体优质内容的判断标准上,参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谢华平《新媒体优质内容生产与分发策略》一文的论述,可以分为原创程度、垂直深度、活跃程度、受关注度、作者的知名程度等方面。华语中心正是以此为抓手,逐步推动IP建设。

  一是原创程度。梳理总台近一两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IP项目,不难发现,《@青春》《撒开聊》《央Young之夏》等均是总台原创IP。虽然与客户的内容共创也在经营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但市场对于原创策划的渴求度越来越高。2023年,华语中心策划了《在中国!这样玩!》《海外博主看中国(系列短视频)》等一系列优质特色节目,着力挖掘原创大IP的增量。

  二是垂直深度。大IP在内容上通常需要具有垂直深度。比如,《在中国!这样玩!》选择了当下热门的文旅主题,《海外博主看中国》侧重于传递中国声音。节目定位上的垂直化、精准化,不仅提高了受众黏性,也为广告经营的个性化与定制化带来了空间。打造大IP,除了要在内容上追求垂直化,也要确保呈现上接地气、扬正气。以《在中国!这样玩!》为例,邀了近70位各地文旅局长来到直播间进行“大比拼”,让网友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了一台“文旅春晚”,同时通过直播互动的形式实时为网友推介各地美景好物,真正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展现在网友面前,引发更多深度讨论与思考。

  三是活跃程度。打造大IP,还需要注重精细化运营,针对不同平台的推荐算法、用户习惯等,采取差异化的运营方式。在维持日常内容发布的同时,在大IP重点宣发期使用更加活跃和高曝光的运营手段,以及在各个账号之间打时间差与组合拳,都是常见的做法。

  四是受关注度。社会热点、佳节时令,都是制造爆款的机会。新媒体本就是舆论场,在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联合利剑2024A军事演习期间,华语中心电视端收视异军突起,新媒体端更是设立专门演播室,全天候不间断输出最新局势、前方连线与国际观点,全台各新媒体矩阵几乎都使用了华语中心提供的节目信号。

  五是参与者的知名度。利用好总台最大的资源宝库——主持人与记者,是华语中心逐步掌握到的“流量密码”。伴随着王冰冰、罗平章等人的走红,华语中心也开始打造鲁健、王端端、双胞胎姐妹花、《远方的家》主持人团等具有频道特色的“网红”。让平日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在新媒体端展现更多面貌,收获更多粉丝的喜爱,这也会为原创IP提供巨大流量。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