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导语:《指南》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

  为扎实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指南》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先进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关于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的通知

工信部联科函〔2024〕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

  为扎实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7月22日

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一、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其中,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高精度定位等技术,负责实现数据感知、采集和获取;网络与通信技术包括协议、接入、组网、融合等技术及设备,负责实现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技术包括信息模型、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融合、数据接口等技术,负责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信息协同。同时,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数字化管理等需求带动下,催生出边缘计算、物联网操作系统、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并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实现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智能应用。

  经过多年来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伴随新兴技术持续演进、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亟需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物联网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工作协同,统筹推进标准的研制、实施和国际化,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先进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加快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持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面向行业应用需求,协同推进物联网与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研制,加速构建规模化、集约化的物联网产业生态。

  系统布局,急用先行。统筹推进物联网各类型标准研制,加强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完善标准工作体系。聚焦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开拓、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需求,加快基础通用、关键技术、测评方法、典型应用等标准研制。

  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力量,加强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有效衔接。鼓励我国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制定国际标准。

  三、建设思路

  (一)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

  物联网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建设运维标准和应用标准等4个部分,见图1。基础标准是物联网的总体性、框架性标准,为其他各类标准提供基础支撑;技术标准是物联网的关键共性技术与融合技术标准,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建设运维标准是物联网系统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标准,以指导各行业推进物联网系统建设和规模化部署应用;应用标准是面向行业具体应用需求,对其它部分标准的细化,支撑各行业发展。

图1 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图

  (二)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由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建设运维标准、应用标准等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图

  四、重点方向

  (一)基础标准

  包括术语与分类、架构、标识、测评、安全可信、管理等标准。

  1. 术语与分类

  用于统一物联网技术、产品、服务、应用等相关概念、分类和描述。

  2. 架构

  用于规范物联网的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物联网参考模型、系统架构等标准。

  3. 标识

  用于规范物联网领域各类对象的标识编码、注册、解析,包括标识编码、编码格式、对象元数据、解析系统等标准。

  4. 测评

  用于规范物联网设备、系统的测试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联网设备及系统一致性、互联互通、互操作、环境适应性等测试要求,以及物联网系统功能、性能、能力成熟度等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

  5. 安全可信

  用于规范物联网终端、网络、平台(系统)、网关等关键构成部分的安全、可信要求及保障措施,包括物联网安全架构、安全分级、终端安全、传输安全、数据安全、平台(系统)安全、安全管理等标准;物联网可信架构、可信分级、身份可信、数据可信、系统可信等标准。

  6. 管理

  用于规范相关责任主体对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包括物联网感知设施管理、网络设施管理等标准,以及规范物联网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相关标准。

  (二)技术标准

  包括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融合技术、射频与电磁兼容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物联网操作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标准。

  1. 感知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信息感知、采集、获取等相关技术,包括传感器、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高精度定位、无线感知、无源感知、融合感知等标准。

  2. 网络与通信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网络架构、设备、协议、接入、组网与融合等相关技术,包括物联网卡基础安全、硬件类型、使用规范等标准;物联网网络接入设备、交换设备、网关等网络设备标准;短距离无线通信、移动通信、有线通信、海上通信、水下通信等通信技术标准;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低功耗广域网、卫星物联网、确定性网络、时间敏感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IPv6等网络技术标准;物联网接入公众网络或专用网络的网络接口标准;异构物联网互联、配置、协同、调度、互操作等网络融合标准。

  3. 数据处理技术

  用于规范信息模型、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融合、数据接口等技术,包括数据字典、元数据、物模型等信息模型标准;协同信息处理、规则引擎等数据分析标准;存储结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治理等数据存储与管理标准;数据汇聚、感知信息融合等数据融合标准;数据交换共享、人机交互、数据互操作、数据可视化等数据接口标准。

  4. 融合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系统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关联的相关技术,包括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等大数据融合技术标准;资源虚拟化、分布式资源管理等云计算融合技术标准;数字身份、数据上链、共识机制、轻节点或多节点组网等区块链融合技术标准;物体运行机理模型、边缘智能、模型压缩、联合学习、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融合技术标准。

  5. 射频与电磁兼容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设备和系统的频率使用、射频性能、电磁兼容性能,包括物联网设备和系统射频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电磁兼容要求及测试方法等标准。

  6. 边缘计算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边缘数据采集与处理、边缘设备、边缘平台、云边端协同等技术,包括边缘计算通用要求、边缘数据接口、边缘数据管理、资源配置与协同、边缘节点、边缘网关、边缘控制器、边缘智能等标准。

  7. 物联网操作系统

  用于规范物联网操作系统的通用基础功能与技术要求,包括操作系统架构、内核及驱动接口、系统服务、资源共享与虚拟化、分布式协同、应用开发框架、安全性等标准。

  8. 数字孪生技术

  用于指导基于物联网的目标实体与数字实体间交互映射、仿真、分析、辅助决策等,包括数字孪生参考架构、面向不同系统层级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数据交互与接口、性能评估及符合性测试等标准。

  (三)建设运维标准

  包括规划设计、部署实施、运行维护等标准。

  1. 规划设计

  用于规范物联网系统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总体要求、关键流程及相关技术,包括针对物联网感知设施、网络设施、平台、终端等不同对象的规划设计相关标准。

  2.部署实施

  用于规范物联网系统整体建设和部署实施要求,包括产品选型要求、设施设备部署要求、验收及交付规范、实施保障等相关标准。

  3.运行维护

  用于规范物联网各类系统、平台、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状态监测及维护相关要求,包括物联网各类对象的运行维护通用要求、运行监测指标、故障诊断方法等相关标准。

  (四)应用标准

  结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特点,提出面向各行业的物联网应用指南。

  1. 农业

  面向农业应用场景,规范环境监测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生理特征监测终端等技术参数、协议接口、采集数据目录等。

  2. 工业

  面向工业物联网设备平台的研制、生产、应用,规范工业制造中信息感知、自主控制、生产环境监测、设备健康管理、物料实时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3.服务业

  面向家居等服务业应用领域,规范相关物联网系统的架构和接口要求、平台的功能和技术要求、设备的管理和监测要求、数据的处理和融合要求。

  五、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推动物联网全产业链上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加强标准化工作协同。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作用,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标委会技术协作,共同构建先进适用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建立物联网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在科技项目中强化标准核心技术指标研究,及时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提升标准水平;加强物联网标准验证检测、成果转化、数字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地方出台物联网标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强应用实施。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开展标准宣贯活动,组织开展物联网标准应用试点工作,通过优秀案例的遴选,形成最佳实践,促进标准应用推广;建立物联网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标准,保证标准的适用性。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加快物联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国内和国际标准关键指标的一致性程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标准国际化活动,携手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