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参加中国县市报研究会举办的年度活动,在相互交流中有个绕不开的话题——县域融媒中除了被财政包养的那部分对象,很多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经营的单位日子普遍不好过。不少已开始吃老本,有的则通过借贷维持生计,还有的则拖欠起员工收入。
县域融媒日子不好过,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受不利经营大环境的影响。
媒体来自纯粹市场经营的份额逐年萎缩,转型到从区镇、部门、国企的宣传、活动中补充蛋糕,也已有一段时日。
而近几年,大多数县域财政开始告急,提出“过紧日子”,纷纷在宣传上压缩支出,这就波及一些媒体。有的媒体虽加大了创收力度,但直面的市场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收款难度越来越大。
哪怕有名言,最难的时候最容易出商机,正所谓危中见机,但事实上却不具普适性。
二是人员成本支出成为最大包袱。
这包袱主要指多余人员的支出。以前经营好时,收大于支或收支平衡,问题基本不突出,现在则不行了。多一个人成本动辄一二十万元,而很多单位冗员数非十个八个,而是数十个上百个。
多数单位领导认为,即使将人员数量压减一半以上也照样正常运转。可是这些原有的体制内人员,哪怕是企业编,不是那么好“动”的,问题还得维持他们的较高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人员,有的产生不了积极作用,还时常无事生非、弄出点负面影响。
三是地方政府的扶持有减无增。
即使是市场化、半市场化经营的县域媒体,以往通过多种渠道、项目,多少能得到地方政府及下属机构的扶助、支持。县域融媒初期,那些出经验的地方大多有此分享。
然而近几年,由于地方财政吃紧,各种看似非刚性的开支紧缩,媒体总的拨款及扶持渠道、项目等也是减减不休,别说发展及设施维护投入,就是人员工资和绩效,也难于做到收支平衡。
那么,县域融媒如何在当前的特别经济形势下赢得主动,避免滑入“特困行业”?我以为路子有三条——
一是创新经营思路,重在自身作为。
凡事凡物再难,总有异军突起、鹤立鸡群的个例。在行业里,我们看到一些县域融媒在智能上、网络上、政府工程上找到了出路,如江苏丹阳融媒、浙江瑞安融媒的智能交通、文旅项目运行等。但主要还得利用权威平台等优势,向面广量大、充满潜力的市场和民众要项目要效益。
为什么有些商业“自媒体”能经营红火、逆势走强?做有政府背景的经营固然省力,让财政包养的日子好似轻松,可少了应有的自身作为,少了自我发挥的巨大空间。
在这个不是时候的时候,不合时宜地提出让财政包养,增加政府负担,自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是紧跟时代变迁,突出人的要素。
简单化裁减人员有阻力,缺乏现实性。对媒体需要的紧缺人才该进的还得进,事在人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往往能以一抵十,担起一定责任,带起一个团队,做成一番事业。
重要的是能让本来无事可做的人也有事忙起来,起码让他们产生的综合效益能自己养活自己。
就人才方面,浙江一些县市的理念远胜其他省市,如早就听说瑞安招用的研究生、博士生有近十个,而诸暨融媒现有6个正高职称岗位、40多个副高职称人才,离其不远的永康也有多个正高岗位正虚席以待。
媒体业包括县域融媒是项科技活、智慧活,不是机械活、劳务活,其人才质量的需求不在医院、学校之下,我们更不能自甘落后聘些中低端人才满足普通运作需要。实话实说,当下县域媒体,无论办媒还是经营,大多处在一个中低端水平。
三是实在难以为继,报请党政助力。
如果过去形势好时还能自给自足,把问题给掩盖住,而现在因为多方面原因实在难于应对了,不能任其走下坡路,任其凭借过于传统的人去硬支撑,任其靠欠款贷款、靠减薪过窘日子。
应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让他们了解实情,目的不光是谋得经济上帮助,主要是在政策、人事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如能给予必要的事业编制和中高级岗位,如能在分配上扫除养懒汉的制度盲区,如在领导任命上多考虑媒体的实际需求等。
媒体是事业单位,需要企业化管理。绩效高的员工,收入高过领导、高过机关单位并非不正常,但忌讳搞成平均主义。据介绍,苏中有家融媒的年财政补贴3000多万元,北京的一家年财政补贴达到了七八千万元。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