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沈阳广播电视台原创基地以融媒赋能音频内容生产和传播革新,使原创精品广播剧项目辐射到多样态音视频产品,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符合时代潮流的融媒体作品,推动广播电视机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呈现出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为使传统广播电视机构尽快融入融媒体时代,沈阳广播电视台于2019年创新设立了“原创事业部”,对外简称“沈阳原创基地”,在管理机制、人才机制和财务制度等方面建设性试点赋能,为沈阳台属各业务部门整体向新时代融媒体转型提供成功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原创精品100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全国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等荣誉。
一是脱离传统频率频道,以专项团队专责融媒精品原创。2019年6月,沈阳台领导班子创新决策,抽调来自全台不同节目部、各具特长的“沈阳原创”核心成员,新编组建“沈阳原创基地”。明确发展理念,要立足沈阳原创方向,链动全台优势资源,辐射更多文化形态,出品优质文化产品。此后,沈阳原创基地创新管理,加强建章建制,以小团队大项目制,带动全台创新创优。2020年12月,“沈阳原创基地”改名为“原创事业部”,增配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成为全台17个大部制部门之一。由原创团队到原创基地,再到原创事业部,由5名专职人员,到专兼职40余人,名称改变和队伍不断壮大的背景是沈阳台全媒体管理的深融创变。
二是从广播剧破圈,拓展出多样态音视频产品。沈阳原创基地以小团队的广播剧创优为扎实底盘,扩展不同类型融媒作品创优,带动全台创优,更联合外省市优秀创作团队共同提升精品品质,并进而从广播剧衍生出适合网络传播、能带来巨大流量的小说剧、有声书、广播微剧等多类别,视频类有短视频、原创MV、纪录片等。这些融媒作品投放主阵地是在学习强国、云听、喜马拉雅、蜻蜓等各大网络平台上建立的“沈阳原创”新基地,每一部精品也是在巩固一个个“沈阳原创基地”IP。
三是整合媒体矩阵,以项目制链动融媒创作优势资源。沈阳原创基地对内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期刊”矩阵媒体资源,对外不断吸引扩大合作圈层,实现社会资源深融,通过“项目制”组织创作生产,每个项目组都是专兼职人员汇聚,主创团队由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的专业人员组成,责任分工到人,实施动态管理。
四是以全国视野广建协作体,着力媒体合作深融。行业内紧密联合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广电视听联盟成员单位,对外联合各级作家协会、出版机构、演艺团体、高等院校等社会资源,上到中国作协、学习强国、央广云听;远到新疆、福建、广东;外跨农业水稻研究所、省市税务机关;从版权方到创作全流程,推动全国视野大合作,每一个合作单位都有实质融媒文化创作成果。
五是联动数字出版,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网络音频节目《小巷之星》《问天》等以正式出版物形式,通过出版社发行;联合沈阳出版社创作出版图书《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随图书同步发布该作品有声书。以音视频数字化产品加工服务商的身份参加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辽宁展区设展位,代表沈阳市数字出版领域参展,这也是团队“破圈”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的开始。
六是从“生产剧”跨界到“剧本杀”,让精品广播剧释放出更大影响力。沈阳原创基地联动剧本杀相关企业,依托《雷锋牵着我的手》等广播剧,打造红色主题剧本杀项目,通过场景再现、角色扮演、剧情推进、线索收集等多种沉浸式剧本杀方式,让参与者感受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2023年出品的雷锋精神传承剧本杀,面向中小学免费发放,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体验到生动有趣的剧本杀游戏,深刻领会雷锋精神。被《人民日报》点名推荐的“九一八”题材剧本杀《孤城》,多次被作为党建优秀剧本用于多个基层党建活动中,美团大数据显示目前已超过1800万人次体验过《孤城》,同时该作品已出口海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七是生产多语种节目,拓展多民族及国际传播。以“文化润疆”为契机,生产广播剧《班超》《沙枣树下》《中国石》《石榴花开》等多部面向多民族传播的主旋律精品剧目,其中广播剧《传承》推出普通话版本和柯尔克孜语双版本,2023年通过新疆广播电视台少数民族频率播出。
影响力辐射全网,获得众多奖项、高点击量和良好口碑。沈阳原创基地通过国内头部融媒平台,传播国家级及富有地域特点文化项目,初步实现了产品多样化和规模化,多部作品获得高点击量和良好口碑,获国家级及省级一等以上大奖100余项。如原创广播剧《国歌响起》《照片中的回忆》《今生无悔》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北上》《逐梦长空》《忠诚》等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及省级“五个一工程”奖;《初心与手迹》《中国一日》《迎着新生的太阳》等大型红色文学系列融媒直播获辽宁新闻奖及全国创新影响力融媒体项目;广播剧《逐梦长空》、广播剧《问天》、纪录片《超级稻》、小说剧《致命嫌疑》、广播剧《江山如画》、有声书《铜行里》等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年度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有声书《38军在朝鲜》持续位居各商业音频聚合平台流量前茅。
“大项目制”示范引领突显,衍生沈阳广电全媒体新IP。沈阳原创基地采用大项目制承制的全国叙事、全网传播产品,获得多维度收益。特别是与中国作协合作的“中国一日”等大型融媒体直播节目,全网累计流量超过12亿。这个系列项目在组织管理层面,采用大项目制管理,在重大主题宣传团队化协同运作、项目制人才交叉管理、扁平化运作机制、降低沟通成本等方面,为沈阳广电后续的大项目统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其缓释影响力通过沈阳广电全媒体矩阵不断接续释放开来,并已经成功衍生出“今日沈阳”“沈阳之声”等新IP。
“全链条”矩阵传播,有效扩大主旋律宣推效应。以广播剧《雷锋牵着我的手》为例:为合力做大雷锋精神红色IP,沈阳原创基地联合湖南台开展广播剧《雷锋牵着我的手》项目。面向社会遴选小演员的过程就是一节让孩子们深入感悟雷锋精神的公开课,孩子们很受触动;联合党政机关、文化团体、经营机构,衍生产品和宣推活动,提高内容的影响力和延展力。2023年3月5日该剧首发,全国102家广播电台共同播出,湖南5G智慧电台向914家签约电台分发,总覆盖人群超过2000万;2024年3月5日,全国76家交通广播播出机构推出广播剧《雷锋牵着我的手》进校园暨听后感征文作品活动,再次在全国引发新一轮关注收听热潮。一年来,广播剧《雷锋牵着我的手》被《学习强国》总平台三次在首页置顶推荐,累计浏览量超过300万次。
一要坚守敬业创新。沈阳原创基地能够持续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原创内容,成熟的主创队伍和理念坚守是关键,全国一流原创人才的汇聚,保障了文化原创可持续发展。在这里集中产生了全国广播剧最佳制作人郭志英、最佳编剧李多娇、最佳导演宋薇、最佳音响师王健、全国金声奖获得者大麦等一大批业内精英。
二要建立人才聚合机制。沈阳原创基地建立了有效的人才聚合机制,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媒体人才,通过“传帮带”,在本团队内部,形成策划、监制、编剧、导演、演播、音乐创作、录制合成等全工种、阵容齐整的“一条龙”原创阵容;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国内其他省市知名编剧也因“沈阳原创基地”的口碑感召,纷纷加盟兼职创作生产。
三要推进技术不断更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沈阳原创基地能够及时更新制作设备和制作技术,刷新主创对融媒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主动适应融媒创作生产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目前已经在多项音视频作品的制作中产生与时俱进的效应。
四要拓展运营模式。通过探索项目制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如立项扶持、联合生产、代工生产等,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融媒原创事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沈阳原创基地对提升行业标准、推动从传统的内容生产向内容创作、版权经营、强化地方文化的国内外传播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前,沈阳原创基地发展仍需着力解决原创团队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加强原创资金使用管理、优化台网联制联播等诸多问题,将继续从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夯实沈阳原创既有基本盘,扎实提升数字视听优质产能。将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扎实做好国内头部平台和外省市媒体原创精品定制生产,探索AI技术在音频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可能,以打造文艺高原到精品高峰的站位,持续提升原创视听精品优质产能。
二是建设多元融媒传播渠道,发挥好主流传播平台作用。要立足沈阳广电全媒矩阵,深化与头部网络视听平台合作,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喜马拉雅、蜻蜓等聚合平台“沈阳专区”的作用,面向全国全网持续提升原创产品品牌影响。
三是不断探索融媒发展管理机制,打造全国品牌融媒精品生产基地。沈阳原创基地将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强化生产基础条件建设,从生产全链条对接上下游相关合作单位,促进音频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组建紧密合作体,打造全国主流品牌融媒精品创作生产基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向前迈进。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