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的微短剧,是时下的热门议题。
一方面,二级市场上,短剧概念股持续暴涨,短剧平台成为流量新入口;国内数字出版企业中文在线旗下短剧App ReelShort日前冲上美国iOS娱乐榜第一名,成功“出海”。
另一方面,官方对微短剧的监管正在加强。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广电总局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2月28日,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多部、计1365004集,下架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目前,还将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
资本的风口,整治的重点,都显示出微短剧最近的“走红”。对于“时间战场”上有效抢夺用户时间的微短剧,我们可以批评它的“低俗与媚俗”,可以批评它的“短、平、快”,但也要关注它与时代之间的关联:作为短视频时代“浅薄”思维下的必然产物,微短剧走红,靠的是什么?
沿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一份通知中的定义,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也称网络微短剧。
微短剧是以剧集的单集时长为主要评判标准的。一般来说,市面上的主流剧集,单集时长在45分钟左右,微短剧则不然。虽然爱奇艺“迷雾剧场”打响之后,“精品短剧”的概念很流行,但对“短剧”的定义依然是以集数而非时长为基准的:一般为12集,单集时长45分钟左右。而当下二级市场上火爆的短剧概念股,严格来说,是微短剧概念股。
根据播出平台的不同,微短剧还有单集时长几十秒或者两三分钟之间,以及单集时长在10-20分钟之间两种。前者主要在短视频平台和小程序播出,如《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无双》等——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微短剧类型;后者如市场反响较好的《招惹》《风月变》《只是离婚的关系》等。
微短剧早在几年前就出现。2018年前后,竖屏微短剧曾短暂走红,只是当时并未成为气候。今年以来,微短剧迅速成为风口。这看似偶然,实则是短视频时代的“质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8月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5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5.2%。几乎只要是网民,就是短视频用户。刷短视频成为很多人上网的主要目的。微短剧作为短视频的一种形态,受到网民欢迎也是自然而然。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仅有398部,而2022年备案数量已接近2800部,同比增长600%。
微短剧有市场需求,也有利可图。微短剧的单集时长很短,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很短,可以快拍快上。微短剧的盈利模式颇为多元:前面几集免费,要解锁之后剧情需要付费观看;可以根据广告商需求定制剧集,也可以广告植入……一些爆款的微短剧,制作成本就几十万到百万元之间,拉动的营收却达到千万元级别。根据已有数据,小程序剧《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用户充值破1200万;《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充值流水破2000万;而被业内人士视作“天花板”的《无双》上线8天投放消耗便突破1亿。有流量,有收益,微短剧赛道的专业玩家越来越多。不仅是短视频平台大力扶持、专门开辟微短剧剧场,一些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亦开始涉足微短剧制作。某数字内容平台预测,今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50亿至300亿元,明年包括免费微短剧在内的市场将达到350亿元,五年后国内和海外市场都将突破100亿美元。
微短剧能够迅速抢夺公众注意力,首先在于形式上:它既具有短视频碎片化的特征,也具有短视频所不具备的完整性。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描述的“屏读”或者说“屏看”(Screening)时代,“刷”成为网民最下意识的浏览动作: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都可以在手机上“刷”完。短视频是为“刷”而产生的媒介形式,以方便于人们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无论吃饭、开会、走路、等地铁、上洗手间,都可以一“刷”而过。
比如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一部120分钟时长的电影,在解说后都被简化成“小美与小帅的故事”:男主角叫“小帅”,女主角叫“小美”,反派叫“丧彪”,有胡子的必然是“胡子哥”……如今看完一部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剧集也不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时间了,微短剧能够让你在一天的碎片化时间里“刷”完。
碎片化的内容成为抢夺时间的利器。知名传媒人罗振宇2016年时提出一个“国民总时间”的概念。罗振宇说,人们用来上网的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周26.5小时,中国有10亿网民,假设每人每天花5小时上网,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是一个“刚性约束资源”,一分一秒都多不出来。
一边是互联网信息总量大约每3年翻一番,另一边是用户的可用时间总量几乎恒定不变。这时,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争夺消费者的时间。“每一个行业都是在时间战场当中要自己的一杯羹。现在的新兴产业本质上就是既要你的钱,也要你的命——就是还要获取你生命当中的一段时间。”不管是电影、游戏、休闲、度假,还是直播、短视频,它们的共同策略是:让用户上瘾,拖住用户的时间。
这是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短视频“大杀四方”的根本原因:它的碎片化特征,契合用户每一个碎片化时间,成功抢走用户任何碎片化时间,并让很多用户沉迷其中,拖住用户的时间。
不同于短视频之间可能毫不相干的联系——连内容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微短剧的优势是:它形式上碎片化,内容上却有前后连贯的完整性——有背景、有情节、有主题、有人物、有绵绵不断的转折和冲突,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的体验,更能抓住用户愈发稀缺的注意力,让他上瘾。
市面上的微短剧千千万,但它们又大抵面目相似,因为它们都是一些“爆点”的结合。“爆点”包括穿越、重生、复仇、赘婿、霸总、怀孕、两性、“带球跑”、婆媳、渣男、小三、逆袭、打脸、豪门恩怨、吻戏、床戏、男宠、露肉、争宠、刺杀,等等。连缀成完整剧情,就是网友所总结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英雄救美反被救、欲擒故纵谈恋爱、绑架案中见真情、豪门宴上不认亲、突患癌症苦虐恋……
微短剧剧情的“完整”,与那些经典影视剧的“完整”并不相同。一部优秀的剧集的分量常常可以等同于一部经典小说,有着完整流畅的整体结构,“保存着对世界、对生活个别、殊异的感受和看法”,对人性有深刻而又充满同情的理解……这一“完整”还指涉接受者内容偏好的“完整”——偏好严肃的内容,能够以专注且严谨的姿态去面对严肃内容带来的挑战。所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大多具有门槛,也是对接受者耐心的一种挑战。
微短剧没有。它的“完整”只是一系列爆点的集合,创作者从用户偏好的“数据库”里抓取一些“爆点”排列组合而成。我们成了日本学者东浩纪所描述的“数据库动物”,宏大叙事已经崩坏了,故事的编制形式只是“将宏大数据库所提供的虚拟碎片串联起来”。
微短剧的有限时长,也必然决定了它要极尽压缩,必须砍删掉所有暧昧、矛盾、复杂、模糊的情节,所有的一切都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是“二极管”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浅薄”的思维方式。微短剧是“浅薄”的产物,也催生着“浅薄”。
媒介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载体。在著名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深刻探讨了包括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和周围的生活。在波兹曼时代,电视机是最强大的媒介。他认为,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以及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所以电视机摧毁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边界,导致儿童思维的成人化,童年也就消失了。波兹曼本来还寄希望于电脑时代可以重新塑造成年人与儿童的防火墙。孰料事与愿违,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电视机也成为传统媒体。
在信息更多、更爆炸,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多元、更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进一步形塑人们的思维方式。科技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历数人的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大批量书籍报刊传播时代的差异,并引证了大量神经生理学、文化发展史的文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浅薄”了——“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作者的这段描述,想必我们都深有体会:“以前我很容易就会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当中。……即使是索然无味的长篇大论,我也能花上几个小时徜徉其间。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看上两三页,注意力就开始游移不定,我就会感到心绪不宁,思路不清,于是开始找点别的事做。……过去那种自然而然的精读如今已经变成了费力挣扎的苦差事。”
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我们心猿意马,我们偏好的内容是在越可能短的时间里塞进尽可能多的冲突和爆点、否则我们就会挪开视线。我们无法忍受严肃深度的内容,我们的思维变得“浅薄”了。
通俗的文艺形态,天然带有对爽感的追求,这本无可厚非。就像很多通俗文学,本质上就是“爽文学”。人们阅读言情小说,满足的是对唯美爱情的幻想;阅读武侠小说,体验主人公行侠仗义、名扬天下,满足“成年人的童话”。
微短剧诉诸的也是对用户爽感的满足,只不过它满足用户爽感的手段更加简单粗暴,路径也极大缩减——用户已经很难忍受“延迟满足”,爽感的抵达必须快,快,快!这让人联想到作家李洱的一段描述,“传统文学作品中,我们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回廊,才能到达潘金莲的卧室,要经过很多很多儿女情长的铺垫,才能看到黛玉葬花的那一幕。但现在我们非常直接。电影界曾归纳过十个字:进门捅刀子,上床脱裤子。”
“进门捅刀子,上床脱裤子”,是对微短剧爽感极精准的概括。人们或许会有疑惑:都是爽感,为什么会有高下之分?
一方面是艺术水平上的差异。比如一些经典的武侠小说,提供的不仅仅是爽感,还有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扬、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但微短剧中,“吻戏三集一场,床戏五集一回”的爽感,是对用户感官最直接最粗暴的刺激,毫无艺术性也毫无美感,如同学者毛尖所言,它只是“荧幕的淫欲感”,是“文本极大的淫荡”。
另一方面,微短剧中的爽感,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恨”的直接反应:以暴制暴、以恶制恶、及时惩戒、毫不手软。由此,微短剧形成了屡试不爽的故事套路:制造恨意、挑起恨意、煽动恨意,随后再肆无忌惮地宣泄恨意。
“恨意”产生于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矛盾的夸张化、扩大化和极端化,诸如职场矛盾、婆媳矛盾、代际矛盾、两性矛盾、女性之间的矛盾;故事中的反派,一定是高度概念化、脸谱化的:TA是恶的化身,也是恨的载体——在微信公众号时代,TA是10万+文章里的“贱人”;在微短剧时代,TA就是为做恶而做恶的“恶毒反派”。比如账号“姜十七”所打造的微短剧里,就充斥着拜高踩低、陷害女主的“恶毒女配”。
微短剧中扩大化恨、再经由以暴制暴产生爽感的戏剧冲突构建方式,需要高度警惕。它对问题的解决无益,反而可能进一步煽动了恨意、助长了戾气、激化了对立、制造了冲突。
与此同时,微短剧中主人公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复仇方式,看似提供了爽感的宣泄,但有时已经是违背法律原则的“私刑”,加剧社会“不容忍”的风气,或导向一种新的暴力和新的不正义。譬如微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女主角为复仇毒死亲生父亲、烧死同父异母的姐姐——纵然是古装宫斗的背景,也令人瞠目结舌。最近的消息是,这部剧已经下架。
综上,当我们审视微短剧时,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两部作品,也不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普通的艺术形式,而有必要将它纳入时代背景予以考量,思考它“何以可能”。
这时,我们对于微短剧发展的建议,就不仅仅是艺术层面上的,比如微短剧应该走出“三俗”,微短剧应该加速“精品化”,微短剧应该建立微短剧的“美学”等等。这些建议自然都是对的,但也应该更进一步抵达本质:微短剧之“微”,如何负荷严肃表达?碎片化时代,深度叙事如何可能?作为用户的我们,若沉迷于微短剧,是为知识付费,还是为智商付费?
有理由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微短剧的行业生态会有所好转。只是,“时间战场”上各方依然在激烈抢夺用户的时间,“浅薄”的思维方式仍在流行。哪怕微短剧消亡,也会有其他的艺术形式出现。对此,我们需要更前置的思考,更充足的准备,更系统的应对。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