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北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竟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
作为资源有限的西北县级媒体,他们是如何在小地方挖掘出大选题的?凭啥能够在一众媒体中脱颖而出,背后有哪些故事?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11月19日,传媒茶话会对话《锦绣山河看变化》的团队负责人马忠明,请他和大家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
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正式公布,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锦绣山河看变化》获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也是唯一一个获得重大主题报道的县级媒体作品。
消息传来,《锦绣山河看变化》团队负责人马忠明和同事们都激动不已——重大主题报道向来是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的主战场,对于多是基层新闻,技术、人才有限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能突出重围斩获一枚中国新闻奖实属不易。
对于重大主题报道,连部分央媒和省级媒体都不敢轻易申报,循化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是如何在小地方挖掘出大新闻的?
2022年正值党的二十大,各大主流媒体都聚焦二十大,创作了很多成就性报道献礼二十大。循化一个县级融媒体,是如何从中挖掘出适合自己的重大主题报道呢?
马忠明是地道的循化本地人,一直都有把风景秀丽的家乡向外宣传的想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全国在大力倡导的,近几年,青海省也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绿色发展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忠明无意间看到的央视一则关于黄河沿岸发展变化的节目,让他突然有了灵感:“既然央视讲述了黄河流经各地的发展变化,循化境内也有90公里的黄河经过,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循化这十年黄河两岸发生的变化展示出来?”
就这样,《锦绣山河看变化》选题有了初步的方向,但怎样细化完善选题成了摆在马忠明面前的一个难题。
“《锦绣山河看变化》要以小见大,从循化出发,设黄河篇、草原篇、森林篇、城市篇4个篇章,从循化县这一个小地方的环境保护、牧民的生活变化,来反映国家的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政策的影响。”在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中,《锦绣山河看变化》的雏形逐渐清晰起来。
方向有了,框架也有了,但马忠明总觉得差点意思:“我们不能全学央视,没有自己的特点吧,万一最后学个四不像怎么办?”
最终,在马忠明决定《锦绣山河看变化》在学习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基础上,扎根本土,融入当地特色:“央视只是从黄河源头到山东的入海口出发,大篇幅都是以生态保护的角度,而循化县是有4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我们这个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要融入4个民族文化在这里共同发展的场景。”
说干就干,马忠明立即着手在单位召集团队,开启了创作之路。
既然要做,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但想象很美好,现实却总是很骨感。
不同于其他媒体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团队来做重大主题报道,马忠明临时组建的这个六人小分队几乎是个“草台班子”。六人小分队里只有女主持人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其他几位成员不是学行政管理的就是学室内设计的。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片子中非常重要的3D建模技术竟然是临聘人员扎西华丹现学现卖。
都说笨鸟先飞,基层媒体烦琐的工作却不能提供给大家“先飞”的时间。小分队成员没有专门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节目创作中,只能在完成日常任务之余,抽空甚至加班制作节目。
可以想象,这样一支团队,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真可谓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在筹备初期,马忠明就想把实景演播室通过3D建模的方式,将绿水青山搬到演播室。可是没钱请外包的技术公司,小分队成员谁也不会3D建模技术,咋办?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自学。
“我们都是边创作边学,当时有个特年轻、学设计的小伙,我跟他说要做一个那样的节目,给一个月时间,逼着他一定要学会,把他逼得白头发越来越多,估计背后也骂我好几回了。”马忠明笑着说道。
担着技术重担的小伙名叫扎西华丹,自那以后,他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就开始每天晚上泡在单位,加班加点自学研究3D建模,在马忠明一次又一次地“挑刺”中,无数次无奈,无数次修改,最终形成节目里的效果。
从无到有,尽管成果可能略显稚嫩,但这是《锦绣山河看变化》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县级媒体突破“资源有限”“自我设限”的一大步。
突破了技术难关,在节目拍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锦绣山河看变化》节目90%的镜头都是航拍画面,为了拍摄黄河,达到最佳效果,马忠明和他的伙伴们爬上了清水湾一个很高的山头。结果拍到一半无人机却消失不见,一天的素材没了,黄河日落也还没拍,这可把大家急坏了。
四处慌乱寻找后,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无人机,同行的航拍伙伴拉龙东智,因急于拿到无人机,不小心从山头滚落二十多米。“幸亏他中途抓住了石头,没有滚到山脚下,他的裤子、腿还有手全破了,后面住了两天医院,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好危险。”马忠明回忆道。
本以为同伴摔下山头,丢失的无人机也已找回,这一天不会再有曲折狼狈的事情发生,可老天似乎在那一天特别爱“开玩笑”。
找到无人机后,马忠明和伙伴们担心把素材弄丢,就将无人机里的储存卡取了出来,包在一张餐巾纸里。
原是为了防止弄丢的举动却留下了隐患,保管储存卡的伙伴因口袋杂物太多,走出山沟后不小心把储存卡当垃圾给扔掉了,弄得大家哭笑不得。“当时我们加上司机只有四个人,又回到山沟沟里,一路上找了一个木棍,乱七八糟的什么纸团都翻,挨个翻。现在想想都丢人。”充满插曲的一天就在翻垃圾中结束。
向上攀登的路必然是艰难的。女主持人莫维霞一遍遍克服、改变原有播报习惯,让播报更亲切,贴近民众;非科班出身的马忠明,为亲身感受节目内容,更好地写好稿子内容,几乎没落下每一个拍摄现场……为了完美地完成《锦绣山河看变化》,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懈怠,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锦绣山河看变化》获奖后各地同行纷纷发来祝贺,并提出一个共同的疑问:“你们投了多少钱?至少得200万吧?”
“我们一分钱没花。”马忠明无比自豪地回答。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于县级融媒体来说,不要只是盯着自己已经会的这一亩三分地,要不断地向其他的媒体学习创新。”这既是马忠明对自己的警醒,也是对其他县级融媒体提的一些建议。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循化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虽然是县级融媒体,但没有妄自菲薄,没有给自己设限,而是将视角放大、放远,不拘泥于县级融媒体层面,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他们就像一匹黑马,在激烈角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马忠明直言道:“没想到能冲上中国新闻奖,公示那天我挺骄傲的,我们是青海省38家县级融媒体中唯一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
《锦绣山河看变化》证明了县级融媒体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做出好的重大主题报道,要学会扬长避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抓深度、典型主题,深挖本土特色题材,以小视角见大格局,不断推出内容精良、高质量的重大主题报道。
顾勇华,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政研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创新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学术特色:致力于新闻舆论学界与业界的互联互通研究。
重大主题报道(电视)《锦绣山河看变化》,由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策划、制作、刊播,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2022年作品、2023年评选)中跻身获奖作品行列。这是中央力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聚焦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加强资源整合发挥优势,打造基层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平台五年以来,一项值得关注的成果,可喜可贺。
中国新闻奖评选,包括作品报送、审核和评选等环节。该重大主题报道作品展示的“锦绣山河”,时间跨度为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召开这十年。创作者在报送理由中特别讲道,这个系列从母亲河黄河、草原、森林、山脉以及城市发展、惠民利民等多个方面展示循化县近几年的变化和发展,且“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素材拍摄和解说词撰写,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实景演播室呈现3D建模和二维特技,把青山绿水、城市建设和牛羊湖泊搬到演播室,颇具现场感”。这是创作者认为的获奖“理由”,但我认为其获奖理由不止于此。
如何评点这一获奖作品?众多评委为什么投票?目前没有翔实资料可供参考,但我不太赞成因为作品来自县级融媒体中心,就猜测有“平衡”“照顾”之类的因素。这个系列报道获奖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评点来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锦绣山河看变化》,与评点央媒、省媒作品是不一样的。基本区别在于,《锦绣山河看变化》展示的是“家珍”,而如果央媒、省媒作同一主题报道,其呈现内容则为“采撷”。由于这个区别,《锦绣山河看变化》有着自身优势。
第一,循化县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创造新成就,是这次重大主题报道获得成功的基础。不少时候,我们的记者编辑过于中意自己的策划、采访、制片。而从题材上看,该系列有所不同。事实本身的魅力有高于策划等等。最近,有省份正在策划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的系列报道,那样的题材策划就要高于事实可以呈现的景象。立足人民群众的新创造新成就展开报道,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不可取代的优势,是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所在。
第二,循化县融媒体中心注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是这次重大主题报道获得成功的理论支持。报道没有因为要做好“看变化”,就不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根据愿望任意发挥想象(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说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愿望来描写事实”)。目前,不少主题宣传还存在着排浪式、大呼隆的现象。宏大叙事比较多,离群众生活比较远,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不理想。这次重大主题报道总体让人信服,“大呼隆”不多。
第三,成功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黄河源地区的生态美,因而具有国际传播意义。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之后,以壮观为基调;而在黄河源地区,以壮美为基调。所以,黄河下游是治理,上游则是保护。多年来,循化县对保护黄河源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次重大主题报道,可以说是比较充分地再现了这份贡献。
以上三个方面,或可认为是这个系列报道能够获奖的基本逻辑。而未能获得更高层级的奖项,也是因为有着一些方面的不足。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永远不可能超越内容成为“最大的亮点”,不然就是罗丹雕塑中被砍去的“手”了。如果形式运用不当,甚至可能阻碍主题和内容的表现,天然去雕饰的美,往往不太需要用虚拟空间来弥补的。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一是片头,每一集的片头如果能与本集内容相匹配、对应,这样最终呈现的效果也许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草原篇、森林篇时,不能还用黄河画面,而是针对草原或森林专门做一个片头。
二是新闻报道要充分讲好人的故事。《锦绣山河看变化》在通过一些景色、航拍画面呈现循化黄河两岸的变化外,可以适当增加循化人民的故事,呈现循化人民这个主人翁在自然中的位置。
三是节目的解说词可以用更实际、更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过多辞藻华丽的语言,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节目想表达的意思。要把重点放在事实上,突出新闻报道本身的真实性、客观性。
以上三点,不一定准确,谨供循化县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参考。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