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田苗,湖北省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边文海,巴东县理论信息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境内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交会,长江、清江“两江”横贯,因地理位置特殊,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巴东在县委、县政府主导下,进行了长时间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长江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巴东堂戏等非遗文化日益受到关注。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2019年挂牌成立后,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巴东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工作,丰富了其传播形态。6月20日,由湖北省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县文旅局联合主办的“情漫三峡·感恩北京”第十届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在巴东县举行,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利用云上巴东APP,对当天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同步直播,点击量达到10万+。
巴东县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目前巴东县共有国家、省、(恩施)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其中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两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堂戏、寇准的故事、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等9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比如峡江号子亦称“纤夫号子”或“船工号子”,属非遗中传统音乐类项目,它没有固定的旋律和唱词,以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演唱时有领有合,节奏变化常需适应行船需要。许多号子手为了使感情发挥得更加充分,把声音传得更远,还常常兼用一种声音极高的假声,被称为“峡江的魂魄,纤夫的灵魂”;又比如传统舞蹈领域类土家族撒叶儿嗬,俗称“跳丧”或“打丧鼓”,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歌舞习俗,其奇特之处就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现今仅流行于湖北的清江流域,主要包括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和周边建始、鹤峰、长阳、五峰等县的部分区域,而在巴东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中心流行区域里,撒叶儿嗬音乐曲调之多,舞蹈表演套路之丰富,在流行的周边区域是很难看到的。
2019年3月18日,巴东县将原有的巴东广播电视台、巴东县新闻信息网络中心、恩施日报驻巴东记者站等3个县属媒体单位进行整合重组,挂牌成立巴东县融媒体中心。根据相关方案,巴东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主流媒体,不仅要进行舆论引导,做好信息传播工作,给基层人民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服务,而且要促进基层文化建设,做好本土文化传播工作,更好塑造巴东形象、讲好巴东故事。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挂牌后,迅速重组内部机构,成立了记者部、新闻部、专题部、新媒体部、短视频部、技术部、后勤部,构建了包括广播(2个频率)、电视(2个频道)、网站(长江巴东网)、手机APP(云上巴东)、微信公众号(巴东发布、大美巴东)、微博、抖音号的全媒体生产平台。为提升自身“造血”能力,2021年,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还成立了县融媒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承接县内重大活动的策划、宣传、举办工作。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成立4年多来,通过与县直单位及国家、省、州新闻平台合作,不断丰富巴东非遗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提升巴东非遗的传播效果。
多个传播主体一齐发力。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发挥自身专业采编人员、播出平台的优势,通过摄制纪录片、专题片等形式,挖掘记录传播民间风俗习惯;围绕纤夫文化旅游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不定期策划与非遗相关的深度报道。
同时,与县直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如2022年开始与县文旅局合作,推出“非遗传承在巴东”系列报道,每期聚焦一个非遗项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特色价值、发展过程、主要传承人进行解读,目前已推出15期报道。巴东县融还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恩施日报社、恩施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合作,共同传播巴东非遗文化。从单兵作战到多个传播主体一齐发力,巴东非遗文化传播格局更加立体。
多种传播渠道协同并用。巴东县融媒体中心组建后,非遗传播渠道显著增加。自身方面,利用旗下巴东人民广播电台、巴东网络电视、长江巴东网、巴东发布、云上巴东等媒体平台,开设《巴东非遗传承人风采展示》《线上非遗短视频展播》等栏目,让受众随时随地都能查阅有关非遗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新开设“大美巴东”微信公众号及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视频号、抖音号、微博账号,利用新媒体平台随时跟进宣传巴东非遗。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整合县文旅局及扬帆公司等国有平台旗下“文旅巴东”“巫峡云开”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由县融媒体中心派新媒体部门专业人员负责运营维护,挖掘巴东非遗资源并发布相关宣传图文及视频,增加非遗传播渠道的数量。同时,联合“你好巴东”“秘境巴东”“峡江布衣”等县内关注度较高的自媒体,转发官方有关巴东非遗的各类传播内容。
随着交通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长江三峡已建坝蓄水,长江峡江号子因木船在峡江逐渐停用而随之消亡。为更好保护传承宣传巴东即将消亡的非遗项目,2008年起巴东县开始举办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10届。依托节庆活动宣传推介巴东非遗文化,是每届纤夫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
2022年,郑渝高铁巴东段开通运营,同时也是北京市对口支援巴东县30周年。巴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在6月20日举办郑渝铁路巴东段开通仪式暨“情漫三峡 感恩北京”第十届中国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
在第十届纤夫文化旅游节举办开始前,巴东县融媒体中心便通过巴东人民广播电台、巴东网络电视滚动播放活动预告,同时将与节庆相关的报道在云上巴东APP、长江巴东网、巴东发布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跟进发布,为活动预热。节庆活动当天,巴东县融媒体中心根据既定方案,安排新闻部、专题部负责活动全程录制,并依托云上平台进行网络同步直播,视频号、抖音号根据活动进程实时跟进,从多个角度发布多个短视频。节庆活动结束后,新闻部结合活动现场情况,在《巴东新闻》、长江巴东网、巴东发布等平台发布相关新闻;专题部制作活动纪录片,在巴东网络电视滚动播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20日郑渝高铁巴东段开通运营暨“神农溪”高铁冠名列车首发式现场,县融媒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门策划了“非遗节目展演+非遗产品展示”环节,巴东县、建始县等县市通过非遗戏曲歌舞表演、非遗产品展出等形式,更好地推广、传承了巴东乃至恩施州的非遗文化。
不断挖掘充实非遗传播内容。巴东县的非遗文化根植于巴东地区的文化土壤,有的非遗分支几近消失。巴东县融媒体中心一直在努力挖掘充实非遗传播内容。一方面,着力对非遗内容不断挖掘传播,使更多有关非遗的内容被人们熟知。另一方面,县融媒体中心还与县文化馆合作,推出“文化巴东”非遗系列丛书,以写巴东、画巴东、说巴东、唱巴东、舞巴东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了巴东人民独有的文化瑰宝,为非遗传承保护留下了珍贵史料。
在一些民族地区,虽然县级融媒体中心在非遗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统筹引导、消费主义盛行、财政支持不足等因素,在参与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播中,县级融媒体中心依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传播内容表层化、传播渠道乏力等。在国家愈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运用好在县域内的传播话语权,更好传播地方非遗文化。
合理设置议程,引导受众关注非遗。根据传播学者麦克斯韦尔·麦克姆斯与唐纳德·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更是重要的影响源,当某一事件被媒体作为大事来进行报道时,也会无意识地让受众受到影响,媒体报道得越多,公众的重视程度也会越高。县融媒体中心在建设中,可以积极整合媒资库拥有的资源,主动做好有关非遗重点事件的策划报道。比如,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议程制造有关巴东非遗的热点话题,引发广大受众关注、重视巴东非遗。
坚持内容为王,立体化展示非遗。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立体化的传播内容更受欢迎。想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县融媒体中心需要创造出表现形式丰富的非遗传播内容。每个地方的非遗文化都有着优质的内容,县融媒体中心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质非遗项目,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以当下较为流行的可视化方式加以传播。比如,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视频号、抖音号短视频平台,将长江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巴东堂戏等富有特色的非遗元素制作成动画短视频,吸引青少年学生及年轻受众的关注。
引进培养人才,深入挖掘传播非遗。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全媒体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在非遗传播实践中取得突破,必须依靠“专业+民族”人才的力量。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