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邀请来自高校、行业、媒体的重要专家与代表嘉宾出席,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视听平台传播特性、融媒创新典型案例等议题展开探讨。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10年,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指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筑主流舆论新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破题: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二是要建立和强化共同体意识;三是健全完善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人才培养及配套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发布了《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对于构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来讲,仅有“可见性”是不够的,应该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要实现信息服务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资源适配性,要在渠道可及、技术可及、内容可及、资源可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可及。
《报告》课题组在对以视频号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平台与主流媒体的融合探索进行考察时发现,除易得、可见、直观、生动等视听传播基础特性之外,在社交参与(Encountering)、情感连结(Connecting)与创意流动(Originating)三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并将其概括为“ECO”(生态)机制。
《报告》还指出,视频号作为2020年才进入视听行业的新入局者,涵盖了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基于朋友圈的强社交关系,带来了与既往弱社交形态所不同的新特点、新潜力,视频应用的新场景,使得优质内容能够基于“熟人社交”持续放大,同时具有打通公私域流量的内在优势,借助“社交+兴趣”的推荐机制不断“破圈”,为信息服务的全面“可及”、全域“可及”提供了新经验,新可能。
与会专家也就报告观点内容,媒体融合前沿趋势,如何平衡内容与流量之争等内容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认为,媒体融合下半场,媒体的作用范围已从过去对资讯内容的连接、分享、整合,发展到对资讯内容以外进行全要素的连接融合。他强调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平台去争流量,应当做价值媒介。价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来衡量价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的传播格局来进行规则的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为整个传播格局的健康发展形成动态的协调者、运维者、平衡者这样的角色。
对于视频号未来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提出了几点预期:第一,开辟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和当下流行轻量化短视频新闻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需要探索“重”新闻的表达;第二,利用直播营造新的公共空间,通过直播开设更多大众或小众剧场,同时通过直播呈现更多新闻现场。第三,视频号应把专业含量高的知识生产和一般的泛知识生产区分开来,激活更多专家学者力量、知识群体参与,有助于提高视频号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