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聚焦媒体融合的四重逻辑与三度空间

导语:融合强调一个意识主体,共生则意味着多个主体的平等相处。融合共生看似相悖,实则趋同。前者是建立在内部机制、内容、技术基础上的小融合,后者是建立在思维、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大融合。媒体深度融合正是要拥抱、建立这种共生、共创、共荣的大融合。

  (本文作者:詹新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媒体融合自提出以来,已走过近9年的历程。这期间,有两个重要“意见”出台,有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国际传播的专项部署。最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透过这一历程,我们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四重逻辑和融合共生的三度空间。

  媒体融合的四重逻辑

  首先是政治逻辑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两个《意见》出台时,整体网络舆论环境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从两个《意见》出台的时机和网络舆论环境可以看到,媒体融合、媒体深度融合直接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总目标,关乎到能否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课题,也是“防范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秩序,重建社会规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课题。

  其次是技术逻辑技术是媒体融合的逻辑起点,各种表述如“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都显示出技术与媒体融合的互动作用。纵观媒体融合发展以来技术的加持与推动,大致显现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依托技术建设媒体基础设施,拓展渠道,包括全媒体传播渠道中的自有网站、客户端、开放平台和依附第三方平台的账号和空间;第二层级是着眼于内容融合生产与报道创作的技术运用,呈现出多样态的融媒产品,实现话语形态、叙事语态的新媒体表达;第三层级是着眼于未来的技术引领,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实践。

  再次是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理解“四全”媒体是我们认识媒体融合的理论逻辑。

  全程媒体即为“全程报道+全程传播”。所有的场景、事件都能成为报道内容、传播对象,所有的时间、地点都可以展开报道与传播,所有的工具、屏幕、平台都是我们可以运用的传播手段、介质和渠道。

  全息媒体即为“全息手段+全息呈现”。采用一切可以施用的多形态、多样式网络与新媒体手段,包括文图、音视频、动漫、条漫、VR、AR、H5新闻、数据新闻等,进行多媒体、立体化、沉浸式报道与呈现。融合创新报道只有在形式、内容与场景适配后,才能令用户产生丰富的全息视听体验。

  全员媒体即为“全员生产+全员传播”。所有的受众/用户都有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构建出“UGC(大众内容生产)+PGC(专业内容生产)+PUGC(专业式团队生产)+UCC(众筹众包式生产)+MGC(机器生产内容)”的互联网内容生产样态,以及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传播方式叠加融合的互联网传播样态。

  全效媒体即为“全效社会效益+全效经济效益”。媒体融合要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全面业务,用户在良好的“使用与满足”之后,会实现媒体效能,实现用户价值转换,带来更多商业机会、流量变现及经济效益规模化。

  最后是实践逻辑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中央及各省市地区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最终要落地到实践环节,由媒体机构依靠内生动力或外部驱动力来破圈与出圈。

  从内生动力看,不同层级的媒体首先要基于自身的性质和定位,探索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路径。中央级媒体重在合纵连横、架构平台、扩大用户规模,与科研院所、移动通信公司、网络公司、技术公司等全方位合作,优势互补;省级媒体重在区域服务,创新域内融合模式;市级融媒体致力于“一城一融媒中心”的地方分众精准服务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则致力于建成县域社会治理核心。

  从外部驱动力看,媒体融合要从擅长领域向不擅长领域突破,从惯常、熟悉的跑道向新型跑道变道,从易突破地带向瓶颈地带推进。媒体擅长的是新闻报道,不擅长的是用户运营、市场推广;熟悉的是媒体运作,不熟悉的是平台服务;易突破的是内容生产,瓶颈地带是机制、人才、技术。媒体要跨域、跨界,提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只是开始,未来要将所有的业务服务与细分的人群、细分的地域场景匹配,拓展出智能生态环境下的媒体融合新模式。

  媒体融合共生的三度空间

  媒体融合跨界、跨域,就意味着要建构平台,树立平台思维和平台意识。在《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两次提到媒体融合的平台问题,一是“做大做强网络平台”,二是“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建设开放的网络平台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和方向之一,但平台战略之于媒体不仅仅是媒体内的融合问题,而且要在媒体间、在跨域和跨界之间,在不同类型、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主体间协同、合作,需要有基于共生理论的思维共存、制度包容和文化认同。

  媒体融合上半场的“共生”,重心在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同体;媒体深度融合的“共生”,重点在媒体平台化。不仅是传统媒体单元与新兴媒体单元的能量交换,更需要推动媒体的外部拓展,在媒体与技术、媒体机构和商业平台、主流媒体与政务新媒体、机构媒体与自媒体之间建立密切关系,构建共生生态系统,从共生走向共享、共创和共赢。

  媒体深度融合提出要处理好四对关系,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很显然,这些关系的背后都关涉到融合共生的问题。

  深度融合的共生不单指媒体之间的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关系,更应指向跨文化、跨制度、跨平台的主体彼此间的共存关系。建立融合、协同、共生关系,需要在思维、制度、文化三度空间发力,思维空间做到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共存,制度空间做到新旧制度包容共济,文化空间做到不同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价值、个性化服务、数据驱动、产品流量,但在专业度、精致度、深度等方面有欠缺,而这恰恰是传统思维的优势。过去,多强调互联网思维,忽视了传统思维的价值和能量,导致互联网生态走向恶化,粗制庸俗、虚假不实的内容传播影响视听,碎片化内容和视频、各种表情包、异形符号妨碍深度阅读。思维并存是媒体融合共生的基础,传统思维不能仅停留在对互联网思维的喟叹、艳羡,而需要真正融入互联网思维,践行互联网思维,培养网感、新媒体感;互联网思维也要尊重和欣赏传统思维,继承传统思维的优秀品质。

  制度的包容并济就是在建立不同制度基础上的共生规范。以传统媒体打造开放平台为例,更多的是加入方以一种依附的方式向平台方单向输出,这是一种偏利共生的模式,相互依存度相对较低,看不到制度层面的兼容并蓄。平台方的制度架构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输入方的持续、全面支持,未给予相应回报,加入方的制度设计也并非融入共生的理念,而是单纯的依附与共栖。相比较而言,商业机构的开放平台在维系共生层面突出共创和双赢,设计多种激励机制和优创计划为加入方创造效益和价值,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知乎号等用户量达亿级的社交平台、互动平台。

  文化认同是共生发展的根本,也是长期共生的基因。最典型的是一些社交平台走进大众视线,逐步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同。如哔哩哔哩(B站)成立之初,深耕喜爱亚文化的年轻群体,被划归为二次元文化、青年亚文化。但其之后举办的多次跨界活动,使其逐步向主流文化、传统文化靠近,在认同的过程中实现与整个互联网文化生态的共生。而同时,主流文化也在逐步认同以B站为代表的网络文化。2018年9月,《人民日报》与B站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媒体融合公益基金,赢取年轻群体的话语权,标志着传统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融合共生有了新范式。

  融合强调一个意识主体,共生则意味着多个主体的平等相处。融合共生看似相悖,实则趋同。前者是建立在内部机制、内容、技术基础上的小融合,后者是建立在思维、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大融合。媒体深度融合正是要拥抱、建立这种共生、共创、共荣的大融合。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