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不得不变的觉醒——媒体深度融合的“绍兴模式”之思考!

导语:2019年,绍兴传媒又一次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由绍兴报业和广电机构共同组建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绍兴传媒集团(下称绍兴传媒),不仅开启了浙江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之先河,更是为全国媒体深度融合战略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样本。

  说起绍兴,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桥水相连、白墙灰瓦的江南景象,大禹曾经在这里留下治水的印记,而越王勾践则从这里起兵伐吴,演绎了一场“卧薪尝胆”的春秋霸业。

  就是在这个有着千年古越文化浸润的江南水乡,成就了以兰亭“曲水流觞”为源头的书法之美,咏叹于“稽山鉴水”形成的唐诗文化,当然还有“无绍不成衙”的师爷文化。在诞生了王阳明、王羲之、陆、蔡元培等大家的绍兴,行至今日,仍然有着令人迷醉的文艺感。

  1984年,散发着墨香的《绍兴日报》与绍兴广播台、绍兴电视台相继创刊和开播,30余年来,通过一篇篇报道和一档档节目记录着绍兴的古往今来。而在2019年,绍兴传媒又一次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由绍兴报业和广电机构共同组建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绍兴传媒集团(下称绍兴传媒),不仅开启了浙江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之先河,更是为全国媒体深度融合战略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样本。

  改革,这是一次不得不变的觉醒

  谈及媒体深度融合工作,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总经理冯立中表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还是发展之需,更重要的这是一次不得不变的觉醒。

  绍兴传媒在实施媒体深度融合之前,与全国其他地市媒体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央媒和省级媒体有着天然的政策、资金和人才优势,县级媒体则凭借本土化深耕分得一杯羹。而前有中央及省级媒体的“降维打击”,后有县级媒体追赶,地市级媒体有着巨大“空心化”风险。

  与此同时,以绍兴传媒为代表的市级媒体自身也遇到发展瓶颈。改革前,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共有签约员工1250人,有4张报纸、3个频道、3个频率、3个网站、3个新闻客户端,在资源布局上,与大多数地市级媒体一样有着市场萎缩、媒体资源分散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每年亏损1500万元至2000万元左右,发展后劲不足成为绍兴传媒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在新媒体布局上,依然存在散、乱等问题,特别是两个主要的新闻客户端,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用户却只有十几万,不能不说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布局虽早,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传统媒体的转型和破局突围的重要障碍之一。

  改革,成为绍兴传媒全体员工必须面对的生死局!

  构建全新生态体系,是实现破局的关键一招

  应当讲,所有的改革都是一次破茧重生,其主要目的不是把原有的都丢掉,而是要破旧出新,让本已“腐朽”的体制机制在新构建的生态体系齿轮的带动下,重新高速运转起来。

  而对于绍兴传媒而言,所建构的组织、干部、薪酬、制度、产业和技术等六大生态体系,是否能够得以有效运行,在此基础上是否实现真融、快融,就成为组建绍兴传媒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合后的绍兴传媒首先从打造全新的组织体系入手,在明确行政、采编、经营三条业务线的同时,在采编序列设置调度中心、采集中心、编发中心、新媒中心、技术中心等五个二级采编中心。同时,按照“中央厨房”模式,新建全媒体供稿的时政要闻部、社会民情部、专题部、地方部等部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传播。如此大的动作,让原有49个内设机构精简至25个,不能不说是成效显著。

  在完成组织体系建构之后,紧随其后的则是打造干部体系和薪酬体系,这两项改革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也是所有改革中最难的。“改革的实施最终靠人,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人”。在冯立中看来,人的能动性是媒体融合实践的最大变量。

  对此,绍兴传媒通过不断讲形势、讲道理、谈思路,让每名员工做到心中有底,既要做好稳人心的文章,又通过坚持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做到“一碗水”端平,从而做好融人心的文章,同时也要做好聚人心的文章,用事业和发展聚人心。

  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心稳住,机构改革也得以顺利推进。改革后,中层职数由改革前的112个核减至75个,中层岗位精简33%。全面实行部门定岗定编定经费,开展员工双向选聘,其中精简行政岗位35%,增加采编、经营一线岗位员额。与此同时,打破事业企业身份限制,以岗定薪、以绩取酬。考虑到原绍兴日报社、广电台员工的薪酬水平差距,对原待遇较高的保持稳定,对原待遇较低的逐年提高、三年并轨,所有员工薪酬体系日常完全统一,年终体现差异。

  有了人心所向,就有了奋斗方向。对此,绍兴传媒坚持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中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出台采编协同制度等60多项制度,以制度管理人促发展。同时,围绕传媒产业链、传媒生态圈全面梳理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体系,把原下属26家公司清理整并为10家全资子公司,并积极拓展会展、文创、旅游、体育等新兴产业,尤其是新组建的会展公司已成为绍兴会展业的“金字招牌”,每年营收超亿元,净利润超千万元。

  在此基础上,绍兴传媒将打造技术体系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计划总投资14.5亿元建设绍兴传媒新大楼正式开工;投资2260 万元采购5G+4K的超高清电视转播车,实现从数字标清电视转播技术跨越到4K超高清电视转播技术;投资600万元建设数字媒资系统,以云计算和音视频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历史音视频资料的集中管理和快速利用;积极推进报业印刷厂的整体搬迁改造,更新印刷设备,确保报纸印刷质量和出版安全。

  每个生态体系的设计和运行,都成为绍兴传媒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2020年,绍兴传媒实现了全集团扭亏为盈,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仍实现营收4.04亿元,增长2.5%。

  融合,成为绍兴传媒实现赛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持续创新,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地市级媒体融合的样本中,报纸与广电合并运营的案例并不鲜见,前有牡丹江、佛山和成都传媒集团“报台合并”的积极实践,后有浙江等省份的地市级媒体也在试行,但其运行效果如何?应当讲,目前大部分案例仍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甚至已经出现了“合后又分”的状况。

  “报台合并”并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复杂的政策、人员安置、薪酬以及发展方向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里既有内容创作与媒介属性的差别,也有两个单位的经营成效和人才储备以及技术含量的差别。

  总之,目前全国“报台合并”的实践还难言成功,是否会成为融合的主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顶层设计是否合理和推进力度及决心是否强大。

  显然,绍兴传媒在改革之初就认识到融合的困难程度,紧紧抓住《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精髓,通过构建全新生态体系打造新传播体系和端口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时间,并在融合实践中实现弱者变强、强者多元

  融合改革后,绍兴传媒全新打造的“越牛新闻”客户端,上线仅一年多用户量从12.6万骤增至420万,一举进入全省乃至全国新闻客户端前列,荣登“中国媒体客户端最具影响力50强”。“越牛新闻”2020年度实现营收1360万元,连续两年比上年同比翻一番。

  在此基础上,集团员工收入实行统一的薪酬制度后,原来收入较低的广电员工收入平均增长20%左右,原来收入较高的报社员工收入平均增长5%左右,也为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前,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收入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包括澎湃、封面等新媒体实现了较好的收益,以及前段时间《新京报》主动将报纸版面缩减为周一至周五出刊,也代表着其新媒体收入足以达到补缺的程度。

  而作为地市级媒体而言,绍兴传媒2021年的新媒体营收目标是2000万元,就集团收入占比而言还不算高,但融合改革仅仅两年,已经算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成绩。绍兴传媒业确立了移动端优先的原则,并努力将新媒体端创收逐渐发展成为集团营收的主阵地。

  应当讲,绍兴传媒的改革实践,仅仅是迈出了融合创新的第一步,但其取得的成效已经得到全国众多媒体和管理机构的高度关注。在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21年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冯立中受中宣部传媒监管局邀请,以《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绍兴样本”》为题,全面介绍了绍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绍兴传媒“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绍兴样本’”项目获得2020年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创新项目之一。

  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进入攻坚期之时,绍兴传媒的实践为全国媒体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绍兴范本”,无疑,也为更多媒体的深度融合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