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没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广电MCN可能沦为“样板间”!

导语:广电系MCN可以看作传统媒体向“新闻+服务”转型的组织机构。没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广电MCN有可能沦为“样板间”。

  作者:邓雁京(无锡广播电视台总编办公室主任)

 

  今年6月,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MCN行业发展现状、挑战及趋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国MCN产业自2017年出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20年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且内容产业入局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央级媒体、省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也不甘落后,出现了一批成功案例。

  可以说,在传统广电媒体的生存发展普遍受到严峻挑战之时,跨界MCN成为传统媒体自我救赎的新赛道,至少说为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的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下称“无锡广电”),近年来一直在试水MCN运营。

  2018年年底,无锡广电开展的“百室千端智慧联盟”融媒体项目,组建13个工作室,内容涉及短视频、维权、亲子、公益、活动电商、电竞、婚恋、教育、体育、音乐、形象设计等类型,入驻无锡广电客户端“智慧无锡”App,以“智慧号”的形式展示内容,拓展运营。

  今年8月,无锡广电“登攀创新峰”第一届直播带货PK赛举行,在一个月的比赛中,38个职业队和野生队参与其中,整个活动共直播260多场,外链各类商品480多种,通过红包雨用户引流13场,创收1500多万元,实现利润159万元。

  通过这次全集团的大规模“实弹”练兵,无锡广电不但提升了士气,取得了实效,还认识到了传统媒体在进入“新赛道”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地市级广电媒体,在MCN运营过程中有别于商业机构、中央和省级头部媒体的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业界研究不多,本文疏理出3个亟待解决的难点进行探讨。

  难点一:内容优势怎样为全媒体营销赋能

  作为官方媒体的MCN角色,必须在总体上规划、培育下属团队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关系重大的战略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地方媒体的社会属性、功能、体制机制与商业MCN机构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试水直播带货不能完全模仿电商操作,过多追求“网红”人设,而对地方媒体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商业机构MCN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各类人才齐备,他们还有专业的选品能力和品控能力,这些优势都使得MCN机构带动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它们的试错探索成为媒体向MCN转型的成功样板抑或前车之鉴。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其宣传属性会令一些地方媒体的转型显得“羞羞答答”,但同时传统广电媒体积累的公信力、媒体经验、粉丝基础、主持人以及营销团队,也为自己的跨界操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公信力优势。

  “电台、电视台都播了,这还能假?”这是老百姓对此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广电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几十年担当的最大“红利”。带货主播往往都是受众非常熟悉的主持人、记者、编辑,他们一方面广受受众的信任和青睐,另一方面是内容生产和传播优势。

  广电媒体集中了区域内最优秀的新闻人才,具有最便利的新闻和政务获取资源,长期以来沉淀了品牌认知。并且,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广电媒体建立了完备的媒体传播矩阵,立体传播、相互引流的格局已经形成。

  地市广电媒体在MCN的运营中,以公信力来为自己背书已成为本能,但如何发挥内容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内容与营销呈现出较大的脱节。

  内容优势并不是泛泛而谈,与直播带货等全媒体营销相关的最大优势,是我们长期培育起来的专业频道、频率、栏目、工作室等。

  它们的价值在于:一是已经是本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圈层;二是它们的编辑、主持人都是专家、议题设置者……即“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湖南广电“张丹丹的育儿经”全媒体营销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个家庭教育类的账号依托于知名主持人张丹丹的职业身份,加上其母亲角色进行“人设”打造,目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已经拥有近500万粉丝,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搭建了教育系列产品的商业化平台,实现了较好的商业变现。

  无锡广电也并不缺乏这样的优势资源,经过多年打造,产生了一批如“飞翔”音乐工作室、“I体育彭飞工作室”“评评理”“兰爸爸”工作室等,都是无锡地区优质垂类“圈子”。

  目前这些“圈子”基本上仍然专注于传统的内容生产,或者局限于传统的广告、活动经营。如何消除这些工作室全媒体营销的障碍,充分挖掘这些KOL的潜能,正是广电人在MCN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地方媒体渠道本身的价值在降低,但内容价值凸显。若能以本地化内容优势为抓手,实现围绕直播生产内容的迁移转型,或将迎来融合运营发展新天地。

  一是进一步强化现有品牌栏目、工作室的优质内容输出,牢牢占据区域头部地位,并且强化其专业性,围绕KOL标签持续进行内容的运维,积累粉丝。

  目前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主持人影响力和美誉度有所下降,需用现代商业IP方法进行专业化培育和精心打磨,如此才能在每次带货的时候有稳定的用户流量池,而不是只靠朋友圈吆喝,单纯借助微信生态圈的私域流量。

  无锡广电在首届登攀创新峰大赛过程中,位列前三位的战队分别来自广播房产营销以及广播、电视品牌栏目。他们深耕本土多年,凭借多年优质内容的输出,在各自领域拥有粉丝和客户资源,拥有“品牌力量”。可以把直播带货理解成“品牌力量”的一次露出和综合爆发,他们通过直播带货这种形式,完成了品牌力的传播、互动和销售。

  二是重点规划、培育数个基础条件好的栏目、工作室,以头部主播为核心组建带货工作室,向直播带货转型,建立类似“张丹丹的育儿经”这样的品牌,通过集团扶持,使其往品类特色化、体量规模化、模式产业化方向发展。

  本次直播带货PK大赛位列第三名的“评评理”工作室是首批13个“百室前端、智慧联盟”工作室之一,无锡广电拿出专项资金,从内容宣推、技术支撑以及团队考核奖励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孵化和培育。目前该工作室已经形成了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App、栏目微信、抖音)融媒体传播闭环,为实现变现提供了基础。

  三是创新发展。

  传统主流媒体MCN运行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商业MCN,没有现成模板可用,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内容+服务”的新玩法。

  上海媒体的《2020“五五购物节”全球大直播》是一次政府、媒体、电商、品牌企业紧密融合的全新尝试。东方卫视以演播室直播扫码带货为出发点,不仅有当下政策的解读宣导,还通过极具综艺质感的导购现场,为老百姓带来海量优惠和折扣,提升了消费乐趣和体验。同时,此次直播还依托大数据,首次揭秘了上海“魔都消费数据”,用“夜间热力图”解析上海“夜经济”,用3D城市数据模型展现上海的超强消费力。

  直播当晚,现场主持人雷小雪与记者实时连线,观众跟随记者走进上海的陆家嘴商圈、黄浦南京路商圈、徐家汇商圈、长宁区虹桥商圈、杨浦五角场商圈、月星环球港等五大商圈,了解几大商圈的优惠力度和惠民措施。试想,哪一家商业MCN能做成这样?

  同样,无锡广电全程助力“品味无锡惠享四季”无锡休闲购物节,提供了从新闻宣传、新媒体产品制作、网络直播以及线下活动执行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多轮摇号以及抽奖活动,派发245万张消费券,累计为市民带来5700万元购物优惠,撬动线下百货、餐饮、文旅消费5.54亿元。

  总之,我们一定要利用广电核心优势资源,即在公信力的基础上发挥专业性,弯道超车快速形成产业链,毕竟我们入局已远远落后商业机构和头部媒体。

  难点二:如何把商业头部平台与自有区域平台的优势相结合

  地市广电媒体集团的MCN要做好连接品牌、KOL与平台之间纽带的角色,必须协调好头部商业平台与自建平台的关系。

  我们的团队在直播带货时候,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是全力入驻淘宝、抖音等大平台,还是利用现在自有平台?大平台有流量但成本高昂,往往是吃力半天只能赚个吆喝;自有平台自主可控,但用户活跃度差,外加功能不适应。这是地市广电媒体转型的痛点。

  以淘宝、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头部平台拥有知名度高、日活量大、粘黏强、年轻态、技术一流、机制完善等优势,牢牢把持着各类流量入口。广电媒体MCN起步晚,跟这些大平台的对接顺理成章,在各个头部平台间的布局是快速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捷径。

  头部平台为了补上内容生态,也在与传统媒体尤其是广电媒体相向而行。

  快手平台将扶持重点放在优质广电主持人资源的挖掘上。今年春节以来,快手为认证的广电主持人账号单条短视频扶持最高播放量达20万次,每天可达3条。另外,快手平台还根据账号的质量、垂类、商业变现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再推出新的扶持政策。抖音平台也专门成立了针对媒体MCN机构的扶持政策和广电主持人账号的孵化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平台的扶持。

  然而,地市媒体MCN的人才、产品、影响力等资源毕竟有限,跟中央和省级大媒体不是一个量级,而且完全依附于大平台对长期发展并无益处。作为地市媒体,较强的区域特性又使我们必须建设自主可控的自有平台,深耕本地市场。

  钱江都市频道“钱江视频”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组建独立运营团队,打通上游产品挖掘与设计、中游宣传与推广、社区运营及下游配送及客户服务各环节,为“社区合伙人”项目的几何级裂变发展创造了条件。

  布局头部商业平台与发展自有平台不可偏废,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可从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鼓励扶持甚至组织有条件的栏目、工作室入驻淘宝、京东、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拼多多等重点第三方平台,输出有前途的主播。

  比如河北广电MCN机构已经成功入驻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拼多多等重点第三方平台,尤其是在快手和抖音平台的签约账号总数已经达到210个,数量规模居全国媒体MCN机构之首。

  二是大力改造完善自有平台。

  媒体现有各类新媒体平台一直都是以宣传为主进行规划建设的,在电商功能方面几乎为零,对用户购买引流方式有限且繁琐,远不如商业平台那么方便快捷。因此,对自有平台花大力气进行改进完善甚至重新打造电商平台,是广电媒体跨界发展的先决条件。

  目前,无锡广电正基于微信生态圈打造“慧逛”电商直播产品,在保有媒体直播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的场景统一。

  三是集团MCN建立协调机制,对选品的平台适配性问题进行总体指导、把控。

  什么样的商品适合全网销售,什么样的商品适合自有平台在地销售,没有针对性的瞎打肯定事倍功半。同时,利用在地优势,统筹打造社区配送、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运营,更能凸显地市媒体的优势。这也是一个“双循环”——跨界破圈,把本地优势产品推向全网;深耕本地,把市民吸引到自有平台。

  难点三: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如何解决

  地市广电媒体MCN运营与社会MCN机构相比,商业化是最大的短板。

  我们暴露出来策划、进货、文宣、财务、法律、售后等一系列的不适应,如果不作伤筋动骨式的改革,还是以过时的媒体运作方式来处理,MCN不可能成功。这是广电媒体做MCN的最大难点。

  传统媒体必须转向“新闻+服务”,媒体组织形态应随之调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供应链的集中开发。

  电商平台最重要的是日常运营,质优价廉是带货变现的关键,那么问题来了:货源在哪里?找谁上货?如何上货?必须组建专门团队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一改目前大多数媒体直播带货中存在的团队各自找上家、下家的做法,从日常选货、直播带货安排、分销运营的服务链,根据不同带货工作室的特点,将各类产品适配到最佳的工作室。

  二是一体化的策划宣推。

  对于地市广电媒体来说,宣传渠道、海报设计、视频制作、露出方式等等都不是问题,关键是顶层的IP打造,主播的人设策划等。相较而言,社会“网红”在带货直播之余,不断在借助短视频、社群、微博强化人设和专业属性,是一个持续、全方位投入的过程,大有“设计”的用意。这跟媒体传统的所谓自身宣传根本不是一回事。

  地市广电媒体目前存在“网红”不红、KOL标签模糊、专业性弱化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三是统一的大客服。

  要想长久做好本地化的自有平台,必须建立统一的客服体系,从集团MCN层面来讲,这也是最高效、最经济的做法。

  四是“新闻+服务”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前面说过,广电媒体现有各类新媒体平台都是以宣传为主进行规划建设的,“新闻”模块做得比较完善,而现在以直播带货为主要特征的“服务”模块成了“痛点”。这里面牵涉到身份认证、支付结算、互动分享甚至美颜功能等等,还牵涉到第三方的衔接,比如服务器、推拉流、短信服务等,搭建改造自有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五是法务、财务等后勤保障。

  随着创意IP打造、KOL成熟、栏目工作室的推广,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平台销售的入账、开票、退货退款、交税甚至统一的扫码支付方式,这些都需要简明的财务流程。

  以上只是媒体MCN实际运作中的部分问题,总之,广电MCN作为传统媒体向“新闻+服务”转型的组织机构,需要资金、时间、人力和物力等方面较大的试错成本,更需要在管理、机制、流程、产品、空间进行变革。没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广电MCN有可能沦为“样板间”,成为广电营销产品中花里胡哨的那一个。

  这个改革在业界被称为“光荣的一跃”,也是“惊险的一跃”,而我们必须跃出这一步。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