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经济日报社社长:融合发展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续革命

导语:如今,一个“以经济日报全媒体中心为枢纽,包括前端传播平台、后端支撑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一体化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适应全媒体传播的技术平台生态体系,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张小影 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原标题丨经济日报社:深度融合需要“啃硬骨头”“打硬仗”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是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着眼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以时代全局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对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近年来,经济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行新闻舆论工作使命任务、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推动党的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牢记使命任务,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融合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的认识。

  融合发展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续革命。媒体融合发展的外在动因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形态的持续变革。在当前移动传播领域,技术创新呈加速态势,媒体形态迭代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的传播理念、传播模式、传播场景不断涌现。

  这意味着新技术的驱动力不会减弱,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会消失,融合发展也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紧跟技术发展、适应媒体格局变化坚持改革创新,将成为媒体建设发展的常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将成为一个必须时刻回答的长期课题。

  融合发展要求媒体必须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领域。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这个单一领域,它还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是社会生活的全领域。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新媒体成为人们连接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展现出更大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这是对传统的媒体功能、媒体责任的根本性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从跨行业、跨领域的视角,重新思考定位“四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使命和任务,努力探索从业内融合向跨界融合拓展,让信息传播与社会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引领生活方式中引导舆论走向。

  融合发展已进入“啃硬骨头”“打硬仗”的重要阶段。当前,主流媒体基本已经完成了建平台、铺渠道等任务,利用平台红利、粉丝红利,迅速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好吃的“肉”已经吃完,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必须解决如何在“跟跑”后实现“领跑”、如何在与有关商业平台的竞争中占据主导等问题,这需要运营模式、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配套保障和改革创新,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考验着主流媒体的能力与智慧。

  融合发展进入新的战场必须适应新的规则。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进入互联网这个“主战场”,所面临的对手不仅是传统媒体自身,而是包括有关商业平台在内的全场对手;不仅要面对国内舆论场,还要面对国际舆论场。

  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理念,适应新的规则,尊重市场特点和市场规律,尊重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善于运用市场手段、资本手段等,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和国内外舆论斗争中,把握主动、占据主导,把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明确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主力军挺进主阵地

  加快推进主力军挺进主阵地,最重要的是加强技术研发、积累,拓展新媒体阵地渠道,升级主阵地“作战”装备,构建更加坚实有力的主阵地基础环境。

  经济日报坚持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总体布局和中央主流媒体不同职责着眼,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这一定位,从实际出发制定融合发展战略目标、融合模式与路径,努力成为经济领域新闻舆论工作的排头兵。

  我们明确了“做大前端平台阵地、做实后方支撑体系、孵化未来创新产品”的思路,充分运用新的媒体形态、研发建设新媒体平台渠道,构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新的阵地布局,努力打牢融合发展的技术和平台基础。

  同时,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自建具有经济日报特色与优势的核心技术体系的同时,适应移动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引进第三方技术平台“为我所用”。

  近年来,经济日报坚持移动优先、技术引领,把技术平台建设和传播阵地拓展作为基础性工程,在继续巩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等传统阵地的同时,构建了“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为主体、社交媒体为侧翼、第三方账号为补充”的移动传播矩阵。

  我们建设运营了以经济新闻资讯为主的主阵地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开发了专注于图片、视频等视觉产品发布为主的“中经视觉”网站和客户端,建设了服务于理财和金融专业交流的“趋势”客户端,并整合集团旗下子报子刊的资源和力量,实现集合交叉式矩阵传播。

  我们积极进军移动传播新领域,开发建设了网站移动视频直播平台“中经云端”,在多项大型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借助商业平台,积极做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种形态的新媒体账号运营。

  开通运营了学习强国号、头条号、百家号、一点号等数十个平台账号,进一步拓展了报社的传播阵地。目前,经济日报新媒体用户总量超过6000万人次,日传播覆盖面突破1亿人次。

  我们进一步加强支撑体系建设,练好内功,强化融合发展技术内核。我们建设了经济日报全媒体中心,为新媒体平台未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全媒体中心打通了报、网、端、微等不同形态媒体的技术对接,并以其为基础平台,研发建设了舆情分析、选题策划、效果评估以及历史资料数据库、行业(产业)指数系统等多个技术系统、产品系统,并为集团下属子报子刊的接入预留端口,达到各类硬平台、软系统的一体联通,实现了新闻生产大数据支撑,加强了融媒体采编平台的信息加工能力,更好地支撑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智能辅助创作系统项目和集成信息门户项目,探索面向外部用户提供定制信息服务。

  如今,一个“以经济日报全媒体中心为枢纽,包括前端传播平台、后端支撑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一体化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适应全媒体传播的技术平台生态体系,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内容为王,立足专业特色再造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相对于技术、平台、渠道等,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依然在内容,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质内容提供商。

  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宣传高地。我们始终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治国理政进行时”专栏,集中刊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报道与文章。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打造了“经济日报e学习”专栏,在各新媒体平台同时推出。

  这个“e”,既代表互联网,也代表“economic”,主要通过图解、H5、短视频、创意手绘等多种形式,从经济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宣传阐释。《习近平主席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来中国看看》《“总书记跟农民想到一块了!”》《今天上午的重要仪式上,这些画面让人感动!》等重要报道,都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努力成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旗舰。深耕经济领域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是经济日报的基本职责。我们深刻认识到,全媒体时代,传统的内容优势不会自动延伸到线上,必须适应移动传播特点和规律进行“优势再造”。

  我们努力将“权威立报、特色立报、融合立报、服务立报”理念延伸到全媒体领域,在策采编发各个环节狠下功夫,充分发挥经济大报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优势,抓住重大问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着力打造移动传播时代不可替代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推出的“驳斥民营经济离场论”“暴乱对香港经济的伤害”等体现专业视角的重磅产品,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为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讲好70年党和国家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经济日报新媒体推出系列短视频产品“数说70年”,以鲜明的主题展现经济发展成就,以数据可视化的视觉冲击力彰显硬核中国的底气。

  积极探索经济报道新媒体全新表达。如何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直是个难题,这一课题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加凸显。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创新形式、手段,不断寻求突破口,提升阅读体验,让经济报道更加接地气,增强“有效触达”。

  我们推出经济日报“财经早餐”信息聚合栏目,提升新闻产品的“信息密度”;我们通过图解、H5、动漫、手绘等多媒体形式,推出了“漫画经济”等产品和栏目,让经济新闻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紧跟短视频风口,利用移动直播、主播播报等方式尝试经济报道新方式,制作推出“数说70年”等拳头产品,积极推动经济新闻的可视化呈现与表达。

  在持续的创新突破中,产生了大量阅读量“百万级”“千万级”的爆款产品,实现了专业与流量的有效结合。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推动持续创新的内驱动力

  媒体融合发展进入“下半场”,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关键。既要努力把之前摸索尝试的好做法、好经验规范化、制度化,还要为下一步更加深层次的探索创新继续提供体制机制支持,形成持续鼓励创新的内驱动力。

  近年来,经济日报坚持问题导向,以“单点突破”的方式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报社新媒体从业人员都是由传统编辑转型,日常运营以内容编辑为主,对平台整体发展的全面规划相对不足。2019年,我们对新媒体运营机制进行了改革优化,重点推动各新媒体平台由“编辑型”向“运营型”转变,将平台内容运营与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用户经营等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各新媒体平台的独立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

  同时,试行“主编负责制”和“目标考核制”,特别是在平台主编选择上,打破行政级别限制,大胆启用有能力的年轻人。此次改革调整有效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适应了各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需要和趋势,推动了各平台快速发展。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从试点到推开,大力推行工作室机制,鼓励报社各方面人才以兴趣为纽带,结合各部门对口采访领域,组建虚拟团队,形成了“外企头条”“生财有道”“产业观察”“股市说事”“经点科学”“中经指数”等一批内容生产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既为报社主账号提供内容产品,也可以运营各自的小号。

  同时,坚持效果导向,明确“以奖代投”的思路配套相应考核办法,对工作室的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引导。目前,这种方式已培养、孵化出了一批相关领域专业报道团队和拳头产品,这些工作室已逐步成长为优秀融媒体内容的生产主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时代条件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牢牢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大潮,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着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以入耳入脑入心的有效传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为我们的伟大事业顺利向前推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