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非虚构短视频如何破圈: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

导语:短视频究竟是不是一个风口?这两三年来短视频确确实实已经站在了流量的风口上面,可能这也是选择做非虚构短视频的原因,不去做那种非原创的,或者是像UP主一样娱乐性特别强的选题,选了这种更偏向记录式的视频,同时我们想让它更加互联网化、年轻化。

  6月23日,在腾讯芒种特训营《媒体专项进阶课》上,Aha视频总导演许可乐带来了主题为《如何让非虚构短视频破圈?》的分享,以下为课程实录。

  今天我想从年轻团队的思维方式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短视频的理解。很多时候出去跟别人分享,大家都会问到选题、团队、变现这些事情,为什么大家想问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市面上原本有很多传统媒体的内容创作者,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他们想要做一些改变,在图文流量下降的环境中做一些反超。

  短视频究竟是不是一个风口?这两三年来短视频确确实实已经站在了流量的风口上面,可能这也是我们选择做非虚构短视频的原因,我们不想去做那种非原创的,或者是像UP主一样娱乐性特别强的选题,所以我们选了这种更偏向记录式的视频,同时我们想让它更加互联网化、年轻化。

  我们做这类内容已有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向年轻人输出他们喜欢的纪录片”这件事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今天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选题: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

  我们先讲Aha视频的选题标准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口号叫做“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什么是“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你在接触到这件事情的那一瞬间会被打中,会感觉灵光一闪,然后你原来的认知边界被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这就是我们说的哇点。

  做了三年,Aha视频已经形成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有一些人会说我们是人间显微镜,会直白的去展示众生相;也有一些人也会说我们是铁锅鸡汤。

  在我看来,因为原来是做电视媒体的,没有跟观众那么强的这种互动。但是做了这个以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会直接私信和评论给我们留言,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想看我们拍更多的普通人。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我们原来想的是明星流量或者热点流量会更高,但实际上我们比较爆款的视频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逐渐选定去做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做普通人身上的“哇点”。我们更想去寻找的是当下特有的“哇点”是什么?

  普通人和这个时代的节点在碰撞之下,可能会产生一些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哇点”。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会说什么样的话,他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在面临困难的时候的那些选择是什么样的,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他和这个时代、和他生活环境当下的特性的“哇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现实比虚构更精彩,我们认为普通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这些反应,是拥有再高艺术水准的演员也表现不出来的,这是我们特别看重的一件事情。

  如何判断短视频是否“破圈”?

  我认为的“破圈”有几个比较关键的点:高点击、多互动,跨行业的人看到之后会有一些反应。比如最早我们做了三和大神,拍完的时候都还没有编辑,也没有上传,但当时澎湃新闻的朋友就给我打了电话。

  还有一种是影视改编,类似我们做的瑜伽村、重刑犯殡葬师和最近的东北老爸,这三支视频都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在播出之后有专门做影视行业的朋友过来打听,或是有明星说想要去做一些改编,搬上大荧幕。

  《没有爱情但想要家庭,“到了生育年龄”的她选择买精生子》这个视频是我们对叶海洋无偶式养娃的视频报道,收获了全网4000多万点击。做这支片子的时候,我们认为作为创作者来说有两端的快乐,一端是成就自己,一端是被别人看到,让别人看到和自己相似的这种情境,那她就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了;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又可以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狭隘。

  在叶海洋成为自己过程中的这种挣扎,她的得到和失去,我们认为无论是对观众,或是对我们自己的未来,在做出人生选择方面都会有一些启发。

  这支视频拍完以后,YouTube上的评论也已经超过了1万条,在全球范围内被大家充分地看到。大家可能会说这是一个猎奇的表现,但实际上我们认为是拍摄对象个体的不同成长环境,和她个体经历的不同选择,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自洽的行为逻辑。

  这支视频能被看到的另一个原因是共情,比如说女性地位的增长成为了一种现象。可能其中大多数人是理解她的,也不愿意去批评她,甚至有些崇拜她。单身女性的生育其实是我们会关注的一个母题。因为生育这件事是人生的主要目的之一,非常符合这个时代当下年轻人的新选择,又因为她这种极端化、比较有争议的个体案例,所以才会产生如此热烈的讨论局面。

  非虚构短视频如何破圈?

  为什么要破圈?我们团队的创作者一致认为:凡事都有一个不能一望而知的真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被看到,需要被思考。

  在这三年做视频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所谓“破圈”的经验。我认为“破圈”这件事情其实是平台、创作者和观众的共谋,这三者缺一不可。

  平台的推广资源,比如腾讯对我们的支持。它看到我们致力于持续输出优质非虚构短视频,所以有时候会给我们一些扶持。当然,这个可能也不是现在算法时代下特别普遍的方式。

  我想说说观众这一端的事情。我们需要去发掘一些“优质水军”,什么叫“优质水军”?不是说我们花钱去买,我们绝对不做为了点击率造假的事。所谓的“优质水军”是说这些观众充满好奇心且乐于分享。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真的不能盲目地追逐爆款。第一是因为视频制作的周期有局限,不可能说一个事件上午出来,下午就把内容呈现到观众面前。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时常在想我们要传播什么内容,像一些社会的恶性事件,它会引发恐惧,这些内容我们不能去做、不能去碰。

  第三个原因是,有一些内容也许会让你掉眼泪,但是它属于一种廉价的感动,这种内容我们也不会去做。

  越恒长的东西越稀缺

  最想做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可能从选题、选人开始就会去想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拼命地追求速度,但我们觉得越恒长的东西越稀缺。

  比如我们做了“老年同性恋”题材,视频里的主人公在一起三四十年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们不会去突出他们的身份,或者是他们遭遇的一些社会的不公。我们看重的是什么?他们在一起30年的时间里呈现出来的那种爱情。这其实跟很多正常家庭里面的爱情一样,观众也会受到启发,也能产生共情。

  再比如说我们之前有一个视频是一个父亲等自己走失的儿子等了30年。可能看标题会有一点猎奇向,但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内容是:走失孩子找到了父亲之后的父子关系。我们如何出发去找这个破圈的点很重要,而不是去追逐所谓的爆款。

  如何做自己最想做的内容?我在跟所有编导面试的时候都会问他们是否善于表达。我会用一些套路来测试,比如我会当着他们的面抽烟,然后看他们会不会和我说“请你别抽烟”。

  我认为在所有的事情里,包括选题沟通,包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如果他是一个不敢表达的人,他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那他来做创作者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一点可悲,也许他走错了方向。

  我们的导演一定要经历过一些事情,他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能洞察到一些已经形成了现象的事情。

  如何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

  我们怎么去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我们为什么觉得现实比虚构更精彩?因为在当下这个时代里,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已经真实地出现和发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拍片子过程中的一个洞察。

  无论选题中拍摄对象的环境本身如何得魔幻或神奇,我们的目标都不是这些。我们的目标是真实的反映当下的环境、当下的现实是什么样的。

  可能大家看到的是现在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有不同的阶层。但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过程,其实是复杂而多元的。因为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互联网的进步,我们都在做选题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因果和关系,这个不能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说清楚,但它有韵味。

  对于导演来说,这个东西非常值得被记录,然后在做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要去验证它,验证我们记录的东西别人是否能发现。

  举一个特别小的例子,就是刚才分享的《买精生子》的片子,里面有一个小细节是导演拍了一个无名路。她在审片的时候其实没有跟我说他想要干什么,所以我就跟她说了一些之前我老师跟我说过的话。但是在播出之后真的有人理解了我们导演,发现了她的用意,同时也理解了被拍摄对象所处的处境和她做出选择的当下的情绪。这件事情对导演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比这个片子破了多少圈、有多少传播量都更重要和开心。

  我们还认为,在现在这种全球互联网时代下不同圈层的生存和共生,在人类社会未来会被科技驱动所重塑且改变的情况下,其中一些少数派的尝试和探索,也是值得被记录的。

  但是我们在找每一个个体故事的时候,都要从现实中找到原因,并让他和所有的个体形成共鸣,这样才能投射到不同的阶层和圈层,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让他具有当代现实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让这些不可理解或者是还未到达的事情变得可理解、有共鸣,让这些内容更加的具有社交属性。

  我反过来讲一下我们的选题成立的原因。其实我经常跟导演讲,我觉得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可能要经常面临做老题的这种局面。可能第一热点抢不过新闻,抢不过文字图文类的自媒体,那我们就去做第二、第三、第四热点的内容。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之前我们有做过一个菲菲和大喜的片子,当时有一个表现特别好,综合素质也特别高的导演,她报了这个题说想去拍。我问她:“你跟其他的媒体跟图文有什么区别吗?我相信你会拍得很好,你画面也拍得好,质量也很高,看得也很远,战略性也清楚,思考的角度也够深,但你跟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后来有另外一个导演又报了这个题,他就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他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原来媒体特别关注的人都是大喜哥,讲他的成长、他的困苦、他的纠结。但是我们导演找到了一个叫菲菲的人,她去看望大喜哥,跟他产生了一些互动和交流,菲菲最后给了一个特别好的点,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人,最后我们也选择了用去这个人物来串这个故事。

  所以我们选题基本上沿着这个逻辑。我们当然想要找到第一手、没有经过别人报道的、稀缺的选题,但是在没有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去做一些老题,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表达。

  最后总结一下,啊哈是什么样的团队?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很简单,靠谱加上打胜仗。

  因为这种原生、原创的非虚构内容其实很难做。在周期、资金以及自己的创作思考上,我们都有很多纠结,要去找平衡。

  但是至始至终我觉得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计划,然后在行动过程中都要有结果,所有的结果也必须要反馈。持续地致力于去寻找平凡世界的“哇点”,让它不断地能够破圈层。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